1. 首页 > 电商出海

Shopify快速增长背后可能隐藏哪些潜在隐患

股价“膝斩”:增长神话背后的资本寒意

2022年的科技股寒冬里 大部分公司还在10%-40%的跌幅区间挣扎,Shopify却直接来了个“膝斩”——股价近乎腰斩再腰斩,跌了近80%,直接跌回疫情前的原点。这哪里是增长神话,分明是资本市场的当头棒喝。要知道, 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Shopify股价可是逆势涨了160%,那时候所有人都说它是“电商界的救世主”,转眼间就成了“资本市场的弃儿嗯。转折点藏在2022年Q2的财报里:营收13.8亿美元, 同比增41%,听着挺猛,但净亏损直接从1.24亿美元扩大到3.71亿美元。增收不增利,这戏法玩一次是意外玩两次就是套路了。

科技股集体退潮下的“特等生”

2022年美联储加息周期启动, 所有高估值科技股都挨了刀,但Shopify挨得最狠。同行比如Salesforce跌了25%, Zoom跌了40%,Shopify却跌了80%,这差距就有点意思了。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的逻辑很简单:你增长故事讲得再好,赚不到钱就是泡沫。更扎心的是 2021年Shopify还豪言壮语要“五年内营收翻倍”,后来啊2022年增速直接从46.5%掉到34%,这哪是翻倍,这是直接“减速带”上蹦迪。

Shopify快速增长的背后蕴藏着哪些隐患?
Shopify快速增长的背后蕴藏着哪些隐患?

增长数据的裂缝:营收高歌与利润失速的反差

从90%到46.5%:增速腰斩的五年

翻看Shopify的历史财报, 2016年它的年营收增速还高达90%,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缩水到46.5%,五年时间直接腰斩。2022年Q1更惨, 总营收4.7亿美元,订阅收入增34%,看着还行,但对比2020年Q1那波疫情催生的“开店潮”,增速已经慢得像龟爬。经济创新集团的数据显示, 2022年美国新电商商家数量比2019年涨了24%,这本该是Shopify的“送分题”,后来啊它却连及格线都没摸到——新增商家多了但人均贡献的收入反而下降了。

增收不增利的怪圈:成本增速碾压营收

2022年Q1, Shopify的运营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从67%飙升到70%,销售成本增速更是超过了营收增速。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卖100块钱的东西,成本就要花70块,剩下30块还要分研发、销售、行政,再说说净利润能剩几个子?更讽刺的是 Shopify引以为傲的支付渠道Shopify Payments,虽然成了营收增速最快的业务,但这也意味着它得承担更多的交易风险和合规成本,2022年Q1支付相关的坏账损失同比涨了35%,这钱赚得,比刀口舔血还刺激。

商家“用脚投票”:工具属性的致命短板

网红经济的流量依赖:客户不属于Shopify

Shopify总说自己赋能了“独立站商家”, 但说白了它就是个“电商工具箱”。商家开独立站, 流量从来不是从Shopify来的,而是靠Twitch网红、TikTok达人、Facebook广告这些外部渠道。2023年Q1, 美国某美妆品牌案例就很典型:他们在Shopify开店三年,年销500万美元,但80%的流量来自Twitch网红带货,客户记住的是网红,不是Shopify。这导致一个致命问题:当网红涨价或者商家想换平台时Shopify一点议价权都没有。2022年就有数据显示, Shopify商家的平均获客成本比亚马逊商家高出42%,流量贵得离谱,商家自然想跑路。

Plus商家流失:低价方案的“挖墙脚”

Shopify Plus是它的“利润奶牛”, 月费2999美元起,面向中大型商家。但2022年Q2,一个反常现象出现了:3-4月从Plus迁移到低价方案的商家数量,同比增加了27%。2023年4月, 美国某独立站卖家Lily的案例成了行业热议:她在Plus平台运营三年,年销200万美元,却突然迁移到BigCommerce,原因很简单:Plus月费从2999美元涨到3999美元,而BigCommerce只需2299美元。

迁移后转化率暂时降了15%, 但省下的30%运营成本让她能多投Twitch网红,季度营收反而涨了8%。用Lily的话说“工具再好,价格压垮骆驼,商家不是慈善机构,活下去比忠诚更重要。

成本失控的隐忧:运营支出的“滚雪球”效应

研发投入的“双刃剑”:增长还是负担

2022年, Shopify的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达到18%,比2020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它想搞AI推荐、搞物流优化,这本是好事,但问题在于,这些投入的回报周期太长了。比如2021年斥资20亿美元收购的物流机器人公司6 River Systems, 2022年物流成本反而同比涨了22%,主要原因是整合不顺,仓库机器人故障率高达15%,还不如人工靠谱。更离谱的是 2022年Q1它还宣布要开发一款消费应用,想成为“购物首选平台”,后来啊被业内吐槽“不务正业”——连商家都没服务明白,还想抢C端生意?

物流扩张的“烧钱游戏”:6 River Systems的代价

Shopify一直想搞“端到端物流”, 从仓储到配送全包,后来啊2022年物流直接成了“无底洞”。6 River Systems的机器人本应提升效率, 但实际应用中,商家反映“入库速度没提升,维修成本倒涨了30%”。2022年Q3, 某家居用品商家在Shopify物流中心滞留的货物价值超过50万美元,主要原因是机器人故障导致配送延迟,客户投诉率飙升25%。再说说商家只能自己找第三方物流,反而省了15%的成本。这买卖,做得不如不做。

竞争红海:SaaS赛道的“围剿”与突围

BigCommerce等对手的“精准打击”

Shopify的“开箱即用”模式曾是护城河,但现在对手们学聪明了。BigCommerce主打“无佣金+低月费”, 2022年抢走了Shopify约8%的中型商家客户;Wix则靠“模板+建站工具”一体化,切走了小型商家的蛋糕。2022年Q2, Shopify的新增商家增速从2021年的62%掉到38%,而BigCommerce同期增速涨到了52%。更致命的是 这些对手都在打“价格战”——Shopify收29%的佣金,BigCommerce只收2.5%,商家用脚投票,一点都不意外。

亚马逊生态的“降维打击”

Shopify总说自己是“对抗亚马逊的力量”,但亚马逊根本没把它当对手。2022年, 亚马逊推出了“Buy with Prime”功能,允许独立站接入Prime物流,直接抄了Shopify的“物流”后路。某运动品牌案例就很典型:2023年1月, 他们一边开了Shopify独立站和亚马逊店铺,接入Buy with Prime后独立站的订单转化率提升了20%,主要原因是消费者信任Prime物流,而Shopify的物流反而成了“负资产”。亚马逊这招叫“降维打击”——你做独立站,我给你送流量、送物流,再说说你还得靠我活着。

未来隐患:现金流与增长的“平衡木”难题

新增商家的“昙花一现”:留存率的隐形杀手

2022年, Shopify新增商家数量同比涨了24%,但第三方机构Marketplace Pulse的数据显示,这些新商家中,63%在一年内就停止运营了。这意味着什么?Shopify的增长靠“不断拉新”,但拉来的都是“短命鬼”。2021年Q4, 某服装商家在Shopify开店,三个月后主要原因是流量不足倒闭,给Shopify贡献了299美元月费,却留下了2万美元的售后纠纷——这种“增长”,不要也罢。

宏观经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可选消费的脆弱性

Shopify的商家里 70%卖的是服装、美妆、家居这些“可选消费品”。经济一不好,这些首当其冲。2022年Q3, 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跌到10年新低,Shopify商家的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18%,退货率涨了22%。更麻烦的是 2023年Q1,美联储还在加息,消费者捂紧钱包,Shopify的商家只能靠“打折促销”求生,利润率从25%掉到15%,这生意还怎么做?经济繁荣时Shopify跟着喝汤;经济衰退时它连骨头都啃不着。

Shopify的故事, 就像一个年轻人突然暴富,然后疯狂扩张买房买车,后来啊发现工资根本还不起房贷。它有好的工具,有好的时机,但增长太猛,忘了“慢就是快”的道理。资本市场的警钟已经敲响, 商家用脚投票,竞争对手围剿,未来它能不能在“平衡木”上站稳,还得看能不能先学会“省钱”,再谈“增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