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Flipkart的商品降价订单部分付款新支付模式

印度电商市场这盘棋,从来就不是风平浪静的。十几年前, 线上交易在印度人眼里跟“天上掉馅饼”似的没人信,直到Flipkart在2010年把货到付款这招甩出来才算把老百姓从线下 shop 拉到了线上。可谁能想到, 当年救了电商的CoD,十年后反倒成了平台的心病——退货率高、订单取消多,物流和人力成本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上个月Flipkart刚筹了10亿美元想大干一场, 后来啊亚马逊隔天就宣布砸20亿美元扩印度业务,这哪是融资啊,分明是掀桌子的前奏。就在这刀光剑影的时候,Flipkart突然整了个新活儿:部分支付。用户下单不用付全款,先给点定金,收货后再补尾款。说真的,这操作看得人有点懵——是想从CoD的泥潭里爬出来还是另有什么盘算?

Flipkart通过商品降价推行订单部分付款的新支付模式
Flipkart通过商品降价推行订单部分付款的新支付模式

CoD的“甜蜜负担”:从救命稻草到成本黑洞

2010年的印度, 信用卡普及率低到可怜,线上支付信任度几乎为零。Flipkart推出CoD的时候,团队估计心里也打鼓:用户真的愿意先收货再给钱吗?没想到歪打正着,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支付方式直接把印度电商市场规模从几亿卢比顶到了几千亿。那时候, Flipkart的快递员骑着摩托车穿街走巷,一手递包裹一手收现金,简直成了印度街头的一道风景线。

可好景不长,CoD的副作用慢慢显形了。数据显示,印度电商行业的CoD订单退货率一度超过30%,有些品类甚至高达40%。用户下单时脑子一热, 收货时嫌颜色不对、尺寸不合,或者干脆忘了这茬,包裹原路退回,平台不仅要承担物流成本,还得搭上人力和包装。更头疼的是“拒收”, 快递员辛辛苦苦把大包小包送到家门口,后来啊一句“我不要了”,转头就走,这部分损失再说说都摊在了商品价格里。2022年, 某印度电商平台的内部报告就指出,CoD导致的未交付订单成本,占了总运营成本的15%-20%。

商家们更是苦不堪言。新德里的一位3C卖家阿南德告诉过媒体, 他店里每10个CoD订单就有3个会被取消,为了对冲这部分损失,他不得不把商品价格提高5%。可价格一高,又卖不过不打折的竞品,活生生被卷进了“涨价-滞销-再涨价”的死循环。全印度线上供应商协会早就看不下去,2023年初就呼吁平台“砍掉CoD”,可谈何容易?对印度普通消费者现金支付就像老祖宗传下来的习惯,想改?难。

部分支付:Flipkart的“拆招”还是“险招”?

就在亚马逊、 Flipkart抢得头破血流的时候,Flipkart突然在7月中旬给商家群发了封邮件,说搞了个新支付模式——“部分支付”。简单说就是用户下单时先付30%-50%的定金,收货后24小时内再付剩下的。邮件里强调了两点:佣金不变,退款流程能简化。乍一听,这跟“分期付款”差不多,可仔细琢磨,里头藏着Flipkart的小九九。

Flipkart金融科技和支付集团的高级副总裁Dheeraj Aneja在内部会上说得很直白:“用户掏了钱,对商品的投入感就不一样了。”这话不假。心理学上有个“沉没成本效应”,人一旦付出点什么就怕白费。用户付了定金,收货时再想退货,就得掂量掂量:定金退不退?退了麻烦吗?果不其然Flipkart的测试数据显示,部分支付订单的退货率比CoD低了15%-20%。对平台这可不是小数字——按月均100万订单算,少退10万单,物流成本就能省几千万卢比。

但问题来了:用户凭什么先付钱?印度人可是出了名的“不见兔子不撒鹰”。Flipkart想了个办法:把部分支付和商品降价绑在一起。AIOVA的发言人透露,主要原因是CoD的损失成本被摊薄了商品价格可能会降2%-3%。这招挺聪明,消费者一看“便宜了”,又不用付全款,试试就试试。孟买的家庭主妇普拉迪普最近在Flipkart买了个电饭煲, 就是部分支付的,“先付了1000卢比定金,收货时再付1800,比线下便宜200,何乐而不为?”

对商家:佣金没变, 但“坑”少了

商家们对部分支付的看法,跟坐过山车似的。一开始听说要用户先付钱,很多人头皮发麻:“这不会导致订单量暴跌吧?”可仔细一看政策, 佣金跟CoD一样,甚至退款流程还简化了——以前CoD订单退款,平台要等快递员确认拒收,再走财务流程,少说7个工作日;现在部分支付,用户在线付尾款后退款直接原路返回,最快24小时到账。

班加罗尔的服装卖家拉詹算了一笔账:他店里一件衬衫售价599卢比, CoD模式下物流成本45卢比,退货率25%,算下来每单实际到手只有445卢比;改成部分支付后物流成本降到30卢比,退货率降到15%,每单到手能到495卢比,虽然单价没变,但利润反而高了。更关键的是 60%-65%的卖家会把这部分省下来的成本让利给消费者,拉詹就是其中之一,“价格降了订单量上去了总体销售额涨了25%,这买卖划算。”

对消费者:“占便宜”还是“添麻烦”?

消费者这边,却分成了两派。支持者觉得,先付点定金就能锁定优惠,还能降低退货冲动,挺好。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少:德里的大学生维卡斯就吐槽:“万一收货时商品有问题,定金退起来会不会更麻烦?而且不是所有商品都支持部分支付,手机家电可以但衣服鞋帽就不行,限制太多了。”

确实Flipkart目前只对高价值商品开放部分支付,低客单价品类还是CoD主导。这背后是平台的风险考量——低客单价商品用户对价格敏感, 定金比例高了可能直接放弃下单;比例低了又起不到“约束”作用。说白了Flipkart是在试探用户对“预付”的接受度,万一搞砸了还能缩回去。

亚马逊的“反制”与市场格局之变

Flipkart搞部分支付,亚马逊不可能坐得住。作为全球电商老大,亚马逊在印度早就布局了UPI和信用卡支付,想用“全预付”慢慢取代CoD。可印度市场太特殊,2023年亚马逊印度的CoD订单占比仍高达45%,比Flipkart还高。

上个月Flipkart融资10亿美元后 亚马逊立马宣布投20亿美元,明摆着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亚马逊印度CEO阿米特·阿加瓦尔放话说:“我们要让支付像呼吸一样简单。”这话听着耳熟——Flipkart当年说CoD时也是这套话术。现在Flipkart搞部分支付, 亚马逊可能会跟进,但估计会玩出花样,比如把部分支付和Prime会员绑定,会员定金比例更低,尾款还能用积分抵。

有意思的是印度电商市场的“三国杀”现在变成了“双雄争霸”。本土电商平台Meesho虽然主打社交电商, 但CoD占比也超过60%,看到Flipkart和亚马逊在抢支付份额,估计会趁乱打劫,低价挖商家。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到头来受益的可能是消费者——支付方式多了价格竞争更激烈了。

争议与隐忧:部分支付能走多远?

虽然AIOVA把部分支付吹成“向预付模式转型的良好开端”,但业内质疑声也不少。德里大学商学院的电子商务教授维韦克·夏尔马就指出:“部分支付本质上是‘CoD的变种’, 用户还是要付现金,平台只是把支付环节拆开了。想真正降低CoD成本,还得靠数字支付普及。”

数字支付在印度确实有进展, UPI 2023年的交易量突破了1000亿笔,但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年轻人群体。在印度北部的小城镇,很多老人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更别说UPI了。Flipkart的部分支付,对这些用户跟CoD没啥区别,该退货还是退货。

另一个风险是技术漏洞。部分支付涉及两次扣款,万一用户付了定金但没付尾款,或者尾款支付失败,订单状态就会卡在“未完成”。Flipkart的技术团队能不能扛住这波订单量增长,还是个未知数。2022年某东南亚电商平台试水部分支付, 就主要原因是系统bug导致5万笔订单异常,再说说不得不赔了商家1000万美元。

给卖家的“避坑”指南

对想尝试部分支付的卖家, AIOVA建议先从高价值、低退货率的品类入手,比如家电、数码产品。定价策略上, 别光盯着降价2%-3%,可以把定金比例设为30%,尾款分期付,这样用户压力小,复购率可能更高。还有,一定要优化商品详情页,把尺寸、颜色、材质写清楚,减少“货不对板”的退货。

班加罗尔的家居用品卖家斯里坎特就是个例子, 他去年开始做部分支付,特意在详情页加了3D视频展示,退货率从18%降到8%。“关键是让用户收货时觉得‘这钱花得值’,而不是‘被套路了’。”

未来:预付是方向, 但别急功近利

长远看,印度电商肯定要从CoD转向预付,但这过程比想象中慢。Flipkart的部分支付,算是迈了一小步,但要想真正改变用户习惯,还得在数字支付上下功夫。比如跟银行合作,给用UPI付全款的用户额外折扣;或者跟电信运营商合作,把支付话费嵌入购物流程。

亚马逊可能会用“全链路预付”来反击——从下单到收货, 全程不用现金,用数字钱包解决所有问题。但印度市场太复杂,亚马逊得先解决“信任问题”,很多用户还是觉得“现金在手,我有底气”。

对Flipkart 部分支付更像是一场“防御战”——在亚马逊的围剿下先稳住CoD用户,再慢慢引导他们接受预付。这场仗打得怎么样, 得看明年同期的数据:如果部分支付订单占比能超过20%,就算成功了;如果还是个位数,那说明印度用户对CoD的执念,比想象中深得多。

说到底,电商支付没有“一刀切”的完美方案。Flipkart这次的部分支付,与其说是一次创新,不如说是对印度市场“妥协”的产物。在现金和数字支付的拉锯战中,谁能找到那个平衡点,谁就能在这场三国杀里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