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社交电商真的正在取代购物商场吗?

从“逛商场”到“刷社交”:购物场景的悄悄革命

周末的午后 曾经我们会约上朋友去商场,一边喝奶茶一边试衣服,在试衣镜前比划着问彼此“这件显胖吗”。现在 更多人打开抖音或Instagram,滑动屏幕时被一条“秋冬穿搭灵感”的视频吸引,评论区有人问“链接发我”,直接下单。购物场景的切换,背后是社交电商的崛起。有人说社交电商正在取代购物商场,这种说法对吗?或许我们需要先搞清楚,社交电商到底是什么它和商场到底在抢什么。

社交电商不是新名词, 但正在 购物规则

Ana Andjelic 把社交电商定义为“内容、社区和电商结合的产物”。这个定义有点抽象, 但结合生活就明白了:你在看到一篇“办公室穿搭推荐”,顺手点击商品标签完成购买;或者跟着李佳琦的直播喊“OMG买它”,直接在直播间下单。这些都不是传统电商的“搜索-比价-下单”模式,而是“被内容种草-被信任的人推荐-冲动下单”的路径。传统电商像大型超市, 货架整齐,你需要自己找商品;社交电商像朋友聚会,大家分享好东西,你觉得合适就拿走。

社交电商正在取代购物商场
社交电商正在取代购物商场

这种模式的变化,本质是消费者决策逻辑的翻转。过去购物是目的驱动, 比如“我需要买台洗衣机,去苏宁看看”;现在是场景驱动,比如“刷到一条装修视频,里面的冰箱看起来不错”。Soma Capital的Jessica Li提到, 美国用户上亚马逊是为了找损坏的花园水管,而中国用户刷抖音是为了看直播娱乐,顺便买件衣服。这种差异让社交电商在亚洲走得更快,主要原因是亚洲消费者习惯了在社交场景中完成消费。

北美 vs 亚洲:社交电商的两种生存形态

社交电商在不同地区,长得完全不一样。在北美,它更像品牌的“营销补充”,而在亚洲,它已经是“主流购物方式”。这种差异背后是消费习惯和文化背景的深层影响。

拼多多的“病毒式团购”:把社交关系变成折扣密码

2015年成立的拼多多,用“拼团”把社交关系直接变现成购买力。商家把一款纸巾定价20元,5人成团后每人只要15元。为了凑单,你会给微信群里发消息:“帮我拼个单,拼完请你喝奶茶”。这种“熟人背书+低价诱惑”的模式,让拼多多的用户数在几年内突破8亿,估值冲到1000亿美元。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曾说社交电商的核心是“把电商变成社交游戏”,而游戏里最不缺的就是玩家。

对比北美, Groupon更像是“限时特卖”,主打水疗、餐厅等体验型产品,但缺乏拼多多的社交黏性。北美用户习惯了亚马逊的“一站式购物”,社交对他们来说只是“购物前种草”的环节,而不是购物本身。而中国消费者把社交和购物揉在一起, 比如直播时主播会说“家人们,这个库存只剩200件”,这种紧迫感让你忍不住下单,哪怕你本来没想买。

Instagram Shop:从“种草”到“拔草”的无缝衔接

2021年夏天 Instagram在“Explore”选项卡上线了“Shop”,用户刷视频时看到喜欢的衣服,直接点击标签就能跳转购买页,不用再复制链接去浏览器。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模式,让零售商看到了希望——用户不会在浏览内容时被打断,转化率反而更高。有数据显示, Instagram Shop上线后品牌“添加到购物车但未下单”的比例下降了15%,主要原因是用户省去了“记住链接-打开APP-搜索”的麻烦。

但Instagram Shop的局限也很明显:它更像“橱窗”,而不是“商场”。用户在这里被种草后还是会去亚马逊或品牌官网下单,主要原因是价格更透明,售后更有保障。而中国直播电商就不一样, 主播会在镜头前试用产品,比如口红涂在嘴上,衣服穿在身上,实时回答“会不会卡粉”“缩水吗”,这种“无过滤”的展示让消费者觉得更可信。

商场的“社交护城河”:为什么电商永远抢不走这部分体验?

社交电商再火,也有个致命短板——缺乏“温度”。商场作为实体空间,承载的不仅是购物,更是社交和体验。朋友约着去逛街,不只是为了买衣服,更是为了一起吃饭、看电影、聊心事。这种“社交货币”是社交电商给不了的。

“逛”的乐趣:商场是社交关系的“线下容器”

想象一下:你和闺蜜在商场试衣间里互相帮着拉拉链, 试到第三件时突然笑着说“这件也太显身材了吧”,这种即时互动是社交媒体无法复制的。2023年的一份消费者调研显示, 65%的18-25岁年轻人认为“商场是和朋友见面的首选场所”,主要原因是“可以边逛边聊,不像线上聊天总冷场”。商场里的咖啡店、休息区,甚至楼梯间,都可能成为社交的起点,而社交电商的评论区,永远隔着屏幕。

更重要的是商场提供“确定性”。你在网上买的衣服,可能收到后发现色差很大,或者尺码不对,退货又要等一周。但在商场,你可以当场试穿,不满意直接换款。这种“即时满足”感,对很多消费者来说很重要,特别是买贵重物品时。比如买珠宝,很多人宁愿去商场,主要原因是可以亲手感受重量和质感,而不是隔着屏幕看图片。

节日氛围:商场是“情绪制造机”

圣诞季的商场, 挂满彩灯,播放着《Jingle Bells》,孩子们围着圣诞树拍照,空气中弥漫着热红酒的香气。这种沉浸式的节日氛围,是社交电商给不了的。2022年双11期间,某商场推出“圣诞主题购物夜”,邀请乐队现场表演,当晚销售额比平日提升40%。消费者说:“在网上购物没有感觉,但在商场,好像真的在过节。”

社交电商的情绪价值,更多是“焦虑制造机”。比如直播里喊“只剩再说说10单”,让你担心错过优惠;或者看到朋友圈里晒的“好物”,担心自己没买就落伍。而商场的情绪价值,是“放松和愉悦”,你可以慢慢逛,不用赶时间,也不用担心“错过什么”。

社交电商与商场:不是取代, 是“双向奔赴”

社交电商和商场,从来不是敌人,而是“合作伙伴”。聪明的商家早就开始把两者结合,用社交电商引流,用商场体验留客。

商场的“社交化转型”:从卖货到卖体验

上海某商场2023年改过时 特意减少了零售面积,增加了“社交体验区”:设置了共享办公桌,供年轻人临时办公;开辟了艺术展览区,定期举办小型画展;甚至在二楼开了一家“宠物友好咖啡馆”,允许顾客带着狗狗进来。改过后商场的客流回升了20%,客单价提升了18%。商场负责人说:“现在的商场,不能只是卖东西,要成为‘城市客厅’,让顾客愿意来、待得住。”

还有一些商场引入了“直播带货”元素。比如深圳某商场在四楼设置了“直播基地”, 邀请网红主播在场景中带货,用户可以到现场看直播,还能直接在体验区试用商品。2023年,这个直播基地的日均销售额达到30万元,比纯线上直播还高出15%。主要原因是用户看到主播在商场里试衣服,会觉得“这个产品肯定不错,不然不会在这里卖”。

社交电商的“线下补位”:从屏幕到实体的信任构建

社交电商最大的痛点是“信任问题”。消费者隔着屏幕,不知道主播说的“纯棉”是不是真的纯棉,也不知道“显瘦”的裤子穿上后会不会显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社交电商品牌开始开设线下体验店。比如某美妆品牌,在商场里开了“试用店”,用户可以通过抖音预约,到店试用所有产品,满意后再下单。数据显示,用过线下试用店的用户,下单率比纯线上用户高出35%,主要原因是“亲眼所见比万句广告更有说服力”。

还有一些社交电商品牌把“直播间”搬进商场。比如杭州某商场,和抖音合作开设“沉浸式直播间”,主播在商场的中庭直播,背景是真实的货架和顾客。2023年双11期间, 这个直播间单场销售额突破200万元,主要原因是观众能看到“其他顾客正在买”,觉得“大家都在买,肯定没问题”。

未来十年:购物场景的“混合现实”

因为技术的发展,社交电商和商场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AR试穿、 直播+线下体验、元宇宙商场……这些新技术会让购物场景变得更加“混合化”,既有社交电商的便捷,又有商场的体验。

AR试穿:解决“网购不合身”的终极方案?

Snapchat早在2022年就推出了AR试穿功能, 用户对着镜头挥手,就能“穿上”虚拟的衣服,看看合不合身。某服装品牌用了这个功能后退货率下降了20%。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在购买前已经“试穿过”,不会出现“买回来太小”的情况。未来 商场也可能引入AR技术,顾客站在试衣间前,不用换衣服就能看到自己穿不同款式的样子,节省时间又提升体验。

AR技术的优势还在于“个性化”。比如你想买一副眼镜,AR可以实时模拟你戴不同款式脸型的样子,甚至根据你的肤色推荐合适的镜框颜色。这种“量身定制”的感觉,是传统电商和商场都给不了的。

混合购物空间:商场里的“社交电商直播间”

未来的商场, 可能一半是传统零售,一半是“社交体验区”。比如北京某商场计划在2024年推出“元宇宙楼层”, 顾客戴上VR眼镜,就能进入虚拟商场,和朋友一起“逛”虚拟店铺,还能和主播互动。一边,商场里设置“现实体验区”,用户可以把虚拟购物清单里的商品拿到实体店试用。这种“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会让消费者觉得“既方便又真实”。

社交电商也在向线下延伸。比如抖音在2023年推出了“线下直播基地”,和商场合作,让主播在真实的场景中带货。用户可以在直播间看到“商场里的顾客正在排队”,这种“真实感”会提升购买欲。未来 每个商场可能都有自己的“社交电商IP”,比如“XX商场专属直播间”,主播推荐的都是商场里独有的商品,让用户觉得“只有在这里才能买到”。

写在再说说:取代是伪命题, 融合才是真答案

社交电商和商场,从来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互补共生”。社交电商解决了“便捷”和“种草”的问题,商场解决了“体验”和“社交”的问题。未来的购物场景, 一定是“混合式”的:你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被种草,去商场体验,再回到社交电商下单;或者去商场逛街,被主播吸引,在直播间里买下一件心仪的商品。

消费者需要的不是“谁取代谁”,而是“谁能更好地满足我的需求”。社交电商有它的优势,商场有它的不可替代性。聪明的商家不会只做“社交电商”或“商场”, 而是会做“全场景零售”,让消费者在任何场景下都能获得最好的体验。毕竟购物的本质,从来不是“买”,而是“更好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