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20年电商的哪些新趋势正在悄然改变市场格局

2020年的电商, 像被按下了快进键

2020年3月,深圳某家做3C配件的跨境电商老板老张盯着后台数据发呆,前两周订单量暴跌了70%,仓库里堆着十几万个手机壳,账上的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他以为这场疫情会把整个行业拖进深渊,后来啊两周后订单量突然反弹,到4月底反而比去年同期翻了三倍。老张的经历不是个例, 整个2020年,电商就像被按下了快进键,一些旧玩法被踩在脚下一些新趋势却悄悄爬上了牌桌。

个性化体验:从“猜你喜欢”到“你就是我本人”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刚在浏览器里搜过“跑步鞋”,打开购物APP首页就铺满了运动装备广告,好像APP在你脑子里装了个监控。这种“被看穿”的感觉,在2020年越来越成了常态。Optinmonster的数据显示, 消费者在个性化购物体验里的支出会比普通购物多48%,57%的人甚至愿意为了更好的推荐分享自己的个人信息——前提是你得让他们觉得这些信息没白给。

2020年电商的3个新趋势
2020年电商的3个新趋势

2020年Q2, 上海某服装品牌做了一场实验:他们把用户分成两组,一组看普通的“新品推荐”,另一组根据用户过去的浏览记录和加购行为,推荐“适合你通勤风格的西装外套”。后来啊第二组的转化率比第一组高了35%,客单价还多了120块。品牌运营负责人后来在行业分享会上说:“以前我们总说‘用户喜欢什么’, 现在发现,用户更愿意为‘懂我’买单。”

但这种个性化也踩过坑。2020年618期间, 某美妆品牌过度收集用户数据,把“敏感肌推荐”和“抗衰老推荐”的标签推给同一个用户,后来啊被用户吐槽“到底懂不懂我”。后来他们调整了算法,加入了“用户主动反馈”的权重,转化率才慢慢回升。这说明,个性化不是搞信息轰炸,而是让用户觉得“你真的在帮我挑东西”,而不是“你在赚我的数据钱”。

社交电商的“即看即买”:KOL带货不是终点, 是起点

2020年最火的词里“直播带货”绝对能排前三。但很多人没注意到,直播电商正在从“吆喝式卖货”变成“沉浸式种草”。比如广州某母婴品牌, 他们没找头部KOL,而是找了20个有真实育儿经验的妈妈,在抖音上开“深夜育儿分享会”,顺便推荐自家奶瓶。这些妈妈粉丝不多,但转化率却比头部KOL高20%,主要原因是用户觉得“她和我一样,不是在演”。

社交电商的另一个变化是“链路缩短”。以前用户看到KOL推荐,得复制链接、打开APP、搜索商品,现在直接点“小黄车”就能下单。2020年Q3, 数据显示,带有“一键购买”标签的笔记,点击率比普通笔记高4.2倍,客单价却低了15块——这说明什么?说明用户买得更爽,也更冲动了。深圳某家居品牌老板说:“以前我们做社交营销, 总想着怎么把用户引到店铺,现在发现,用户在哪下单,我们就得在哪守着。”

当然KOL营销也不是万能药。2020年双11前, 某零食品牌找了个千万粉丝的美食博主带货,后来啊评论区全是“这玩意儿这么甜,怕不是糖精兑的”,销量还不如平时。后来他们复盘发现,博主平时只吃高端西餐,突然推荐平价零食,用户根本不买账。所以说KOL带货不是“谁粉丝多就找谁”,而是“谁的用户画像和你的产品匹配,就找谁”。

C2M模式:消费者当“产品经理”, 库存压力甩给工厂

2020年,浙江某家做小家电的企业差点主要原因是库存倒闭。他们按经验生产了10万台空气炸锅,后来啊疫情后大家都想买健身器材,炸锅堆在仓库里积灰。后来他们试水C2M模式, 在微信小程序发起“用户投票选颜色”,3天内有2万人参与,到头来生产了5万台用户最想要的颜色,不仅清了库存,还赚了20%的溢价。老板在采访里说:“以前我们猜用户要什么现在直接让用户告诉我们。”

C2M的核心是“反向定制”。2020年618期间, 拼多多上的“工厂直连”频道,某家家具厂接到了5万张“可折叠餐桌”的订单,这些订单都是用户先付定金,工厂再生产。这样一来工厂没有库存压力,用户拿到了比市场价低30%的价格,平台赚了佣金,三方共赢。数据显示,2020年参与C2M的工厂,库存周转率提升了40%,退货率低了15%。

但C2M也不是所有行业都适用。比如服装行业,用户需求变化太快,工厂来不及调整生产周期,后来啊反而容易断货。2020年Q4, 某快时尚品牌试水C2M,主要原因是用户投票选的款式太复杂,工厂生产不出来导致30%的订单延迟发货,用户差评率飙升。所以说C2M适合需求相对稳定、生产周期短的产品,比如家电、家具、日用品,而不是潮流变化快的快消品。

交互式技术:360度看货, AR试穿,眼见不为实变成眼见为“实”

2020年,线上购物的最大痛点还是“看不到摸不着”。深圳某家做珠宝的电商,曾主要原因是商品详情页只有几张静态图,退货率高达35%。后来他们给每款钻戒拍了360度全景视频,用户可以放大看钻石的切面、纹理,退货率直接降到了12%。运营负责人说:“以前我们总担心‘图骗’,现在发现,让用户看得够清楚,反而能建立信任。”

AR试穿/试用更是成了2020年的“救命稻草”。上海某眼镜品牌开发了一款AR试戴功能, 用户上传自拍就能实时看到自己戴不同款眼镜的效果,转化率比普通页面高了28%。更夸张的是美妆行业, 某口红品牌用AR试色,用户涂在嘴唇上的颜色和实物色差小于5%,复购率提升了18%。2020年双11期间,淘宝的“AR试妆”功能使用次数突破了1亿次用户平均停留时长增加了4分钟。

但交互式技术也踩过坑。2020年Q2, 某家做家具的电商上线了AR摆件功能,后来啊主要原因是手机摄像头识别不准,用户反馈“沙发在我家客厅里飘着,根本放不进去”。后来他们优化了算法, 加入了“户型适配”功能,用户输入房间尺寸,就能精准看到家具摆放效果,这才慢慢挽回了口碑。这说明,技术不是越炫酷越好,而是真正解决用户的“决策困难”。

下沉市场的“逆袭”:不是价格战, 是“懂你”的战

2020年,下沉市场成了电商的“新战场”。但很多人对下沉市场的理解还停留在“便宜”,后来啊栽了跟头。比如广州某零食品牌,以为下沉市场用户只看价格,把临期食品打折卖,后来啊销量惨淡。后来他们调研发现,下沉市场用户更看重“性价比”——不是越便宜越好,是“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东西”。于是他们推出了“小份装”零食,价格只有大包装的一半,但克重不减,销量反而翻了三倍。

下沉市场的另一个特点是“熟人经济”。2020年Q3,拼多多的“多多果园”用户破亿,很多用户为了免费领水果,每天给好友浇水、施肥。这种“社交裂变”模式,比硬广有效得多。河南某家做农产品的商家, 没投一分钱广告,就靠用户分享“在拼多多买到10块钱5斤的橙子”,一个月卖了20万单。商家说:“下沉市场用户不信大品牌,信身边人的推荐。”

下沉市场的竞争也不是只有拼多多和阿里。2020年双11期间, 京东的“京喜”推出了“工厂直供”频道,把价格压到和拼多多一样,但强调“正品保障”;苏宁易购则主打“门店自提”,用户下单后2小时就能在小区附近的苏宁拿到货。这些差异化策略,让下沉市场的竞争从“价格战”变成了“服务战”。

2020年的电商, 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跟上趋势的人

回头看2020年,那些活得好的电商企业,要么是懂了“个性化”,要么是玩转了“社交电商”,要么是抓住了“C2M”的尾巴,要么是靠“交互式技术”打消了用户的顾虑。老张的跨境电商后来也没倒下 他给每个老客户发了“专属优惠券”,又找了几百个小KOL做测评,2020年年底居然赚了200万。

但趋势这东西,今天看着是风口,明天可能就成了陷阱。比如2020年最火的直播带货, 2021年就出现了“KOL翻车”“数据造假”等问题,很多品牌烧了钱却没赚到钱。所以说 电商的规则永远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用户永远是对的”——不是嘴上说说是真的把用户当“人”,而不是“流量”。

2020年过去了但那些改变市场格局的趋势还在继续。2021年, 或许会有新的玩法冒出来但那些真正懂用户、敢创新、能落地的企业,不管趋势怎么变,总能找到自己的路。就像老张常说的:“电商这行,没有永远的爆款,只有永远不变的用户需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