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Amazon Ads摆脱对Google依赖

Amazon Ads的逆袭:从Google“附庸”到310亿美金帝国

你有没有发现, 现在打开Amazon购物,首页推荐里“你可能喜欢”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 sponsored by ”标记的商品?搜索页面前三页,广告位能占一半以上。这不是错觉——曾经以“用户推荐算法”为傲的Amazon,如今像个不折不扣的“广告贩子”。但你知道吗?这个转变的背后藏着一场长达20年的“流量保卫战”,而战场的主角,正是Google。

被隐藏的“现金牛”:Amazon广告业务的真实体量

2022年2月,Amazon突然在财报里“官宣”:2021年广告营收31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相当于Twitter、Pinterest、Snap三家社交平台广告收入总和的三倍。但在此之前,Amazon的广告业务像个“私生子”,被藏在“其他营收”的角落里。2019年就有分析师估算, 它的广告收入可能已经和AWS持平,达到150亿美元——可Amazon就是不说。

始于摆脱对Google的依赖,Amazon Ads长成了310亿美金规模
始于摆脱对Google的依赖,Amazon Ads长成了310亿美金规模

为什么低调?主要原因是Amazon对广告的态度太复杂了。2009年,贝佐斯还在公开场合吐槽:“广告是你为一个平平无奇的产品所交的学费。”转头就默默把广告做成了全球第三大广告平台。这种“口嫌体正直”的操作,背后藏着Amazon对Google的“又爱又恨”。

Google的“甜蜜负担”:早期依赖如何变成流量枷锁

时间倒回2000年代初,Amazon的流量命脉捏在Google手里。用户想买相机, 打开Google搜“best digital camera”,后来啊前三条是eBay、Best Buy的广告,Amazon反而要靠竞价买关键词才能露脸。当时内部甚至有个“Google依赖度指数”, 团队每天盯着这个数字发愁——过度依赖单一流量入口,就像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摔了就全完了。

更扎心的是 Google处在营销漏斗的“决策层”,用户已经产生购买意向,Amazon却只能在“购买层”接盘。简单说:Google赚走用户“想买”的搜索费, Amazon只赚“成交”的佣金,钱都被Google赚走了Amazon只能干瞪眼。贝佐斯看在眼里 急在心里——他早在1998年就给Google投了25万美元,眼看着这棵“摇钱树”越长越壮,自己却只能当个旁观者。

贝佐斯的“神操作”:投资Google竟成摆脱依赖的伏笔

你可能觉得奇怪:帮竞争对手赚钱,怎么成了摆脱依赖的伏笔?贝佐斯的逻辑很野:既然Google靠搜索赚钱,那我就把Amazon变成“搜索引擎”。2005年,他委任技术大牛Paul Kotas把Amazon的广告业务从“零散展示”变成“系统化变现”。Kotas是谁?一个拥有30项专利的“实干派”, 信奉“数据说话”,低调到领英简介都写得简简单单,却带着团队干了件大事——把Amazon的用户搜索行为变成“金矿”。

当时Amazon有个关键优势:用户在平台上的搜索、 浏览、购买数据,Google根本拿不到。Kotas团队开始偷偷培养用户习惯:让用户想买什么 第一反应是打开Amazon搜,而不是Google。2020年的一项调查给了他们答案:60%以上的产品搜索直接发生在Amazon上。这意味着什么?Amazon从“流量接收方”变成了“流量制造方”,Google的“枷锁”终于松了。

从“推荐算法”到“广告优先”:一场用户体验的“豪赌”

Amazon早期靠什么吸引用户?推荐算法。2003年,三位工程师发表了一篇论文,说“用户买了A,还买了B”的推荐,比横幅广告点击率高10倍。那时候的Amazon页面干净得像图书馆,广告位屈指可数。但Kotas接手广告后风向变了——推荐算法成了“配角”,广告成了“主角”。

有意思的是这场转变用户最先感知到。现在你搜“牙膏”,前四条都是“赞助商品”;点进音箱页面右侧全是“赞助品牌”。曾经的“其他用户通常一起购买”被“与此商品相关的赞助商品”取代,连推荐组合都变得诡异——智能马桶坐垫配高压锅?算法不灵了还是广告位太值钱?没人说得清,但贝佐斯可能不在乎——广告利润率比零售高多了2021年光是广告就赚了310亿,真香。

卖家的“双刃剑”:广告费涨了50%,利润去哪了?

广告业务火了最难受的是第三方卖家。有卖家算过一笔账:现在想在Amazon首页露脸,单次点击成本能涨到产品价格的50%。一个卖20美元咖啡杯的卖家,光广告费就要花10美元,再加上平台佣金、物流费,利润薄得像纸。更坑的是不投广告?商品直接沉到搜索后来啊第五页,根本没人看见。

这逼得不少卖家“逃离”Amazon。2021年, 品牌收购方Thrasio融资34亿美元,专门收购那些依赖Amazon的中小品牌;Perch、Heyday也跟着入局,把卖家从“广告囚徒”里“赎”出来转向DTC模式。说白了:Amazon的广告赚得盆满钵满,卖家却在为流量打工,这生意做的,值吗?

未来的“增长焦虑”:广告之外还能靠什么?

广告成了Amazon的“现金牛”,但也埋了雷。用户发现购物体验变差了流量增长开始放缓。2022年,Amazon的Prime会员费首次涨价,理由是“内容投入”——其实是在为流媒体业务铺路。它买下NFL转播权,给IMDB TV加广告,想用流媒体吸引新用户,再反哺广告业务。AWS、 Prime这些“老业务”也在协同:Prime会员多了购物频次高,广告位就值钱;AWS的客户多了企业级广告需求也能蹭蹭涨。

但这条路不好走。Meta受苹果隐私新政影响,广告收入暴跌,Amazon会不会步后尘?当用户被广告“轰炸”到麻木,会不会转向更干净的购物平台?没人知道答案。但有一点很清楚:Amazon摆脱了Google的依赖, 却可能陷入对“广告依赖”的新困境——这场流量保卫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写在再说说:一场关于“商业本质”的反思

回头看Amazon的广告史, 像个矛盾体:一边喊着“以用户为中心”,一边用广告填满页面;一边看不起广告业务,一边把它做成营收支柱。贝佐斯曾说:“如果你把用户当第一,其他事情都会跟着来。”但当广告收入超过Twitter、Pinterest总和时谁还记得这句话?或许,每个巨头在成长中都会面临这样的拷问:当流量和利润撞上初心,你选谁?Amazon的答案,写在310亿美金的广告营收里;而市场的答案,藏在用户的每一次点击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