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版拼多多“Blidz”基于中国供应链
芬兰杀出个“欧洲拼多多”?Blidz凭什么敢叫板亚马逊
600万欧元种子轮融资刚到账,拉斯·迪尔克斯就带着团队在赫尔辛基的办公室里敲锣打鼓。这位前Wish高管创立的社交购物App「Blidz」, 正试图把拼多多的社交电商模式搬到欧洲——只不过这次他们手里攥着的是中国供应链这张底牌。说真的, 欧洲人逛亚马逊都逛出茧子了一个敢把珠宝卖到0.99欧元、靠“喊人拼单”砍价的平台,真能搅动这片老牌电商市场?
前Wish团队带路:中国供应链不是“便宜”那么简单
迪尔克斯的团队里 有三分之一的人来自Wish,这群在中国供应链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早就摸透了“低价游戏”的规则。“我们不是简单找义乌小商品上架,而是直接对接珠三角的工厂,让他们按我们的需求生产新一代产品。”一位不愿具名的供应链负责人透露, 2023年第二季度,Blidz已经和深圳、东莞的12家工厂签了独家合作协议,涵盖3C电子、家居用品两大品类。这些工厂原本给亚马逊、 SHEIN代工,现在专门为Blidz开发“社交电商款”——比如可以拆成零件拼装的收纳盒,或者带游戏化功能的蓝牙耳机。

这种深度绑定带来的成本优势,数字比任何口号都有说服力。迪尔克斯在一次闭门会上甩出数据:同款智能手环, 亚马逊欧洲站售价89.99欧元,Blidz拼单后能降到29.99欧元,价格差距足足是3倍。“中国供应链的柔性生产能力,是欧洲本土商家做梦都想不到的。”他顿了顿,补充道,“这不是牺牲质量,而是砍掉了中间环节的溢价。”
游戏化+社交裂变:欧洲消费者真的吃这套?
打开Blidz的App, 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商品列表,而是四个小游戏:“拼团闯关”“幸运抽奖”“好友助力”“限时秒杀”。用户每天花10分钟玩游戏, 就能攒够优惠券,再喊上3个好友拼单,就能把一件原价19.99欧元的T恤砍到9.99欧元。这套组合拳,几乎是把拼多多的“社交+低价”模式原封不动搬到了欧洲,但效果真的好吗?
“起初我们也很怀疑,毕竟欧洲人不像中国人那么习惯‘拼单’。”Blidz的用户增长负责人艾米丽·琼斯说 2023年1月上线时月活用户只有8000人,到3月突然涨到5万人,关键节点是他们在TikTok上发起了#BlidzChallenge——用户拍自己玩游戏砍价的视频,带话题就能额外领5欧元无门槛券。一个叫安娜的德国学生, 主要原因是拍了一条“用20分钟帮室友砍价买到了0.99欧元的耳环”,视频播放量破200万,直接带来1.2万新用户注册。
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这种‘砍价游戏’会不会让用户觉得被套路?”德国《商报》曾撰文质疑Blidz的营销模式,认为过度依赖社交裂变可能损害用户体验。迪尔克斯对此回应:“我们只是把‘砍价’变成了一种娱乐,用户不是在‘求人’,而是在‘玩’。”
0.99欧元商品背后:欧洲供应链的“阿喀琉斯之踵”
Blidz敢把商品价格压到0.99欧元, 底气确实来自中国供应链,但这背后也有风险。2023年4月, Blidz曾上架一批“0.99欧元的无线充电器”,后来啊收到大量投诉——充电速度慢、用三次就坏了。迪尔克斯承认, 首批产品确实主要原因是“过分压价”导致质量不达标,紧急下架后团队重新和工厂签订了“质量保证金协议”:每批货抽检30%,不合格率超过5%直接取消合作。
“欧洲消费者对‘低价’的容忍度,远低于中国消费者。”柏林商学院电商教授马丁·施密特分析, 欧洲电商市场的退货率平均在15%左右,而Blidz主要原因是低价商品质量不稳定,退货率一度高达28%。这迫使他们不得不调整策略:0.99欧元的商品只占SKU的10%, 大部分集中在3-9欧元区间,既保持低价,又保证利润空间。
亚马逊睡不着?欧洲社交电商的“破局点”在哪
在欧洲市场, 亚马逊就像一座大山,2023年其电商市场份额高达38%,远超第二名eBay的12%。但Blidz的团队觉得,亚马逊的“老大心态”恰恰是机会所在。“亚马逊的商品页面太‘无聊’了用户只是搜索、下单,没有任何互动。”迪尔克斯说 他们做过调研,欧洲用户平均在亚马逊App上的停留时间只有8分钟,而Blidz能做到25分钟。
更关键的是 亚马逊的“Prime会员”体系让中小商家很难突围——年费99欧元的会员,换来的是免费配送和快速服务,小商家根本拼不过物流成本。Blidz则另辟蹊径:所有商品满39欧元包邮, 不满39欧元但拼单成功也包邮,把“拼团”变成变相的“物流补贴”。2023年5月, Blidz在德国推出“周末拼团专场”,一款29欧元的电动牙刷,主要原因是拼单人数超过5000单,直接把物流成本从5欧元降到1.5欧元。
但亚马逊也不是吃素的。2023年6月, 亚马逊欧洲站悄悄上线了“Amazon Live”功能,邀请主播直播带货,试图复制社交电商的玩法。“巨头入场肯定会挤压中小平台的空间。”施密特教授认为, Blidz的优势在于“轻资产运营”——不需要自建仓库,依靠中国供应链的柔性生产,可以快速测试新品,而亚马逊的供应链体系太重,反应速度慢。
菲律宾的“前车之鉴”:社交电商在欧洲水土不服?
Blidz的模式并非没有先例。2019年, 菲律宾企业家马克·康西奥创立了社交电商平台Resellee,主打“高返利+零资本入驻”,后来啊不到一年就因资金链断裂倒闭。“菲律宾和中国一样, 微信生态成熟,社交裂变容易;但欧洲不同,WhatsApp、Facebook、Instagram各占山头,用户习惯分散。”康西奥在接受采访时提醒Blidz,欧洲的社交电商需要更精细化的本地化运营。
Blidz确实在尝试本地化。比如在法国, 他们和本土网红合作,用法语直播带货;在北欧,则重点推广“极简设计”的家居用品,符合当地消费者的审美。2023年3月, Blidz在芬兰推出“极光限定”系列,把中国产的LED灯管和本地设计师的图案结合,售价19.99欧元,上线3天就售罄1万件。
600万欧元够烧多久?社交电商的“生死线”
拿到600万欧元种子轮融资后Blidz的账上还能撑多久?按照行业惯例,种子轮融资通常够支撑12-18个月。迪尔克斯透露,这笔资金主要用于三方面:市场推广、供应链建设、技术研发。“我们计划在2024年第一季度完成A轮融资,目标估值5000万欧元。”他说如果月活用户能在2023年底突破10万,A轮融资应该不成问题。
但风险依然存在。欧洲的获客成本远高于中国,2023年欧洲电商的平均获客成本是35欧元,而中国只有12欧元。Blidz虽然靠社交裂变降低了获客成本,但游戏化开发、网红合作也是不小的开支。2023年第二季度,Blidz的市场营销支出达到120万欧元,占总融资的20%。“烧钱换增长是必须的,但不能无底线。”迪尔克斯说他们已经实现了“单月用户增长成本低于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健康状态。
从“欧洲拼多多”到“欧洲SHEIN”:供应链的终极野心
迪尔克斯的终极目标,是把Blidz打造成“欧洲版的SHEIN”。“SHEIN的成功,不只是低价,而是‘快时尚+供应链’的极致。”他说Blidz正在学习SHEIN的“小单快返”模式——先小批量生产,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迭代。2023年6月, Blidz上架了一款“拼图式手机壳”,用户可以根据喜好自由拼接颜色和图案,首单只生产了2000件,一周后根据用户评价增加了3个新配色,销量翻了两倍。
这种模式对供应链的要求极高,但中国工厂已经给出了答案。珠三角的柔性供应链工厂,现在可以实现“100件起订,7天交货”,完全能满足Blidz的快速迭代需求。“未来我们不仅要卖低价商品,还要成为欧洲社交电商的‘供应链服务商’。”迪尔克斯畅想道,“让更多欧洲小商家通过我们的供应链,实现‘低价+社交’的转型。”
欧洲电商市场的大门,正在被中国供应链和社交电商模式推开。Blidz能不能复制拼多多的神话,或许就看欧洲消费者愿不愿意为了省几块钱,在朋友圈里喊人拼单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0.99欧元的商品和游戏化的购物体验撞上亚马逊的“百年老店”心态, 这场电商大战,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