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近期7.18-31日多海域军事任务频发

7月底多海域军事禁航,货主货代如何应对这波“船期雷区”?

最近货代圈的朋友圈快被“军事任务刷屏”了 渤海、黄海、南海一片“戒严”状态,坐标一条接一条发过来看得人眼花缭乱。有做了十年货代的王哥在群里吐槽:“这月奖金怕是要打水漂了 客户天天催货,我说‘军事禁航’,人家回‘我不管,我就要船’,能怎么办?船总不会长翅膀飞吧?”确实 7月18日到31日这十几天对靠海运吃饭的人简直像踩在一堆“船期地雷”上,不知道哪一步就踩爆了。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这波禁航到底影响多大,货主货代又该怎么扛过去。

渤海黄海南海同步“戒严”, 这些坐标千万别踩

先给大家划个重点,这几天哪些地方是“禁区”。大连海事局发了个“辽航警110/22”, 渤海海峡黄海北部,从7月18日16点到31日16点,围着四个坐标画了个圈:38-51.7N 121-38.2E、38-34.2N 121-38.2E、38-33.9N 121-07.9E、38-48.2N 121-14.1E,说白了就是从大连长山群岛到烟台蓬莱一带的海域,船想过去?

船期延误预警!7.18-31日多海域军事任务等!船公司大量晚开通知!出货请注意
船期延误预警!7.18-31日多海域军事任务等!船公司大量晚开通知!出货请注意

没门。浙江海事局也不甘示弱, “浙航警571/22”说东海要搞舰载武器射击,7月19日10点半到15点半,在28-58.0N 121-48.0E这三个点连起来的小三角区,连渔船都得绕着走。更绝的是海南那边, “琼航警0090/22”直接划了个超大的多边形,从海南岛东部一直延伸到西沙群岛附近,7月17日23点到22日24点,军事训练范围比有些省份还大。

这些坐标看着像天书,但对跑这条线的船就是“生死线”。比如天津港到大连港的航线, 得穿过渤海海峡,现在军事任务一来船要么提前靠泊等,要么绕行朝鲜西海岸,一来一回少说得多花24小时。青岛港的货代小张给我算过一笔账:“原计划7月20日从青岛出发的船, 主要原因是黄海北部禁航,只能推迟到7月22日到韩国釜山港晚了36小时后续的货物全得顺延,客户那边已经拍了桌子,说再晚就要扣定金。”你说这冤不冤?又不是船公司想拖延,是“军事任务”这三个字,比老板的催货令还管用。

石斑鱼滞销、 订单违约,军事任务下的真实供应链危机

说到影响,最惨的还不是货代,是那些实实在在的货主。广东湛江做水产出口的李老板最近愁得头发一把把掉。他有一批2000箱冰鲜石斑鱼, 7月18号本来要装上“中远海运之星”号去香港,后来啊17号下午接到货代

像李老板这样的案例,7月并不少见。深圳做电子产品的外贸公司刘姐也遇到了麻烦。她有一批7月25号要发往德国的智能手表, 本来订的是7月20号从盐田港出发的船,后来啊主要原因是渤海海峡禁航,船公司临时通知要推迟到7月28号。德国客户那边签的是“FOB条款”, 船期延误的风险在刘姐这边,客户直接发来讼师函,说“按合同赔我2%的违约金,不然法庭见”。算下来 这批货价值80万欧元,2%就是1.6万欧元,折合人民币12万多,刘姐气得差点跟船公司吵起来:“你们军事任务,凭什么让我赔钱?”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规则在那儿摆着,气也没用。

全球船期准班率跌破65%,军事禁航只是雪上加霜?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十几天禁航嘛,忍忍就过去了”。但如果你看看现在的海运大环境,就知道这“十几天”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再说说一根稻草。据德鲁里最新发布的集装箱港口绩效指数显示, 2023年6月全球主要港口平均等待时间延长至4.7天较去年同期增加1.8天其中中国北方港口因军事禁航影响,平均延误时间达5.2天。更扎心的是船期准班率, 7月第一周,全球船期准班率只有65.2%,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3%,也就是说100艘船里有35艘会晚点,这还是在没有军事任务的情况下现在加上禁航,准班率怕是要跌破60%。

为什么会这么惨?欧美那边罢工还没结束, 洛杉矶港、鹿特丹港的拥堵还没缓解,红海航运又主要原因是局势紧张要绕行好望角,运费本来就高得离谱。现在国内再来一波军事禁航, 船运公司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把原本要跑南海的船调去跑渤海,导致原本就紧张的舱位更加紧张。上海某货代公司负责人告诉我:“7月15号之前订舱, 还能订到8月5号左右的船,现在7月20号订舱,都得排到8月15号以后了客户问能不能空运,空运价格比海运贵三倍,谁受得了?”

货代“自救指南”:从被动等待到主动预判的3个策略

既然改变不了环境,就只能适应环境。做了15年货代的陈姐,了一套“禁航期生存法则”,我给大家扒一扒。第一个策略是“提前14天盯军事动态”, 别等船公司发通知才着急,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刷海事局网站,把渤海、黄海、南海的禁航时间、坐标都记下来然后对照自己的航线,看看会不会受影响。比如你要从上海发往新加坡, 得;要是从天津发往仁川,就得盯“辽航警”的渤海海峡动态。陈姐说:“7月18号那天 我提前三天就告诉客户,‘你这批货肯定会晚,要不你提前备货,要不我帮你找别的船’,客户一开始还不信,后来啊真的晚了三天反过来还感谢我提醒。”

第二个策略是“分批次出货,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有客户总觉得“一船装完省事儿”,其实风险特别大。7月10号, 有个做服装的客户找陈姐订舱,要发8000件羽绒服到汉堡,本来想全装一艘船,陈姐劝她分成两批,4000件走7月15号的船,4000件走7月20号的。客户嫌麻烦,非要坚持一批。后来啊7月18号渤海禁航, 15号的船没受影响,20号的船延误了5天那4000件羽绒服到了汉堡,客户那边仓库已经满了只能临时租冷库,多花了2万欧元。陈姐说:“你看,要是分两批,第二批虽然晚了但第一批能按时到,客户不至于抓狂。”

第三个策略是“找“关系船”,别总盯着大船公司”。大船公司舱位多,但遇到禁航,调整起来也慢。陈姐平时会跟几家中小型船公司搞好关系, 他们船少,但航线灵活,比如禁航期间,他们可能会临时调整航线,避开军事区域,虽然运费贵一点,但至少能保证时间。7月25号, 有个客户急着发一批医疗用品到菲律宾,大船公司都说“至少等7天”,陈姐通过关系找了艘小型杂货船,绕行台湾海峡,4天就到了客户当场转了5万块“感谢费”。所以说货代这行,光靠平台不行,还得有点“人脉资源”。

空运 vs 中欧铁路:当海运“靠不住”时性价比怎么选?

有些客户可能会说“海运太慢了我能不能空运?”这问题问得好,但得看货值和急迫程度。空运确实快,北京到莫斯科48小时就能到,但运费是海运的4-5倍。7月15号, 北京做医疗器械的张总遇到个难题:有一批价值50万的试剂盒,7月25号必须到德国,海运肯定来不及,只能空运。算下来运费要15万,占货值的30%,张肉疼了好几天但为了保住客户,还是咬牙订了。后来他跟我说:“幸好空运给力,7月24号就到了客户那边救了急,不然这单生意就黄了。”但如果是普通货物, 比如服装、家具,空运就太划不来了7月20号,有个做家具的客户问能不能空运100把椅子到迪拜,报价2万,客户直接说“我宁愿等海运”。

那中欧铁路呢?这两年铁路运输越来越火,比海运快,比空运便宜,从义乌到莫斯科15天左右,运费大概是海运的1.5倍。但铁路也有坑, 比如限重、限尺寸,而且班次不如海运密集,遇到军事禁航,铁路影响相对小,但中欧班列要经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万一那边有边境检查,也可能延误。7月10号, 有个做义乌小商品的客户,本来订了7月15号的班列,后来啊主要原因是哈萨克斯坦边境拥堵,晚了3天才发出去。不过总的铁路在禁航期还是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对时间要求不是特别急,但又不想等海运的货物。

海事局预警背后的商机:这些企业靠“船期延误”赚翻了

话说回来危机中也藏着商机。有些企业就专门盯着“船期延误”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满。比如做物流信息平台的“航讯通”, 他们开发了实时军事禁航预警系统,每天搜集海事局的通告,再通过AI分析哪些航线会受影响,然后推送给货代和货主。7月18号禁航开始后 平台用户量激增200%,付费会员从3000涨到了6000,一个月收入就多了80万。创始人老刘说:“货代们最缺的就是信息,谁能提前把信息给他们,谁就能赚钱。”

还有做供应链金融的公司, “运融宝”平台推出了“船期延误险”,如果主要原因是军事任务、恶劣天气导致船期延误超过3天平台就赔付货主运费的30%。7月25号,有个做电子产品的货主买了这个保险,主要原因是黄海禁航延误了5天平台赔了他1.2万。平台负责人告诉我:“7月我们的保费收入增长了45%,赔付率只有12%,看来这生意稳赚。”当然这些商机也不是谁都能抓住得有资源、有技术,还得懂货代的需求。

2023年7月货代生存报告:熬过“禁航期”的人,都做对了什么?

熬过7月这波禁航期的货代,我发现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点。个是“资源整合能力”, 空运、铁路、海运,能根据客户需求灵活组合,比如7月28号,有个客户发一批到越南的货物,小王找了海运+公路联运,比纯海运快2天运费只多了5%,客户直接给他介绍了三个新客户。

说到底, 7月的多海域军事禁航,就像一场“压力测试”,把货代、货主、船公司的短板都暴露出来了。但危机也是转机,那些能提前预判、灵活调整、主动沟通的人,不仅没被危机打倒,反而抓住了机会,赚到了钱。就像陈姐常说的:“货代这行,不怕风浪大,就怕你没准备。下次再遇到禁航,你就能笑着对客户说:‘哥,早预料到了我已经给你安排好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