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飞机带着老婆和狗,怎么就被虾皮毁掉了工作机会
落地即失业:那个带着老婆狗到新加坡的打工人, 怎么就被虾皮“鸽”了
手机屏幕在机场接机口突然亮起时他正蹲在地上给拴牵引绳的狗擦爪子。新加坡湿热的风卷着消毒水味扑过来 微信界面弹出HR的消息:“很抱歉通知您,由于公司战略调整,您的offer取消。”前一秒还在和家人规划周末去圣淘沙的兴奋,下一秒直接冻在原地。老婆手里的行李箱“哐当”摔在地上,金毛犬歪着头看他,尾巴还摇得像螺旋桨。
这不是段子,是2022年6月发生在新加坡的真实事件。发帖人在脉脉上写下“人在新加坡, 刚下飞机,带着老婆带着狗,当场失业”,评论区炸了——上百条类似的留言涌进来:“上周刚退了国内租的房子,offer就没了”“签证都办好了HR昨天还说欢迎入职”“全家搬空的集装箱还在海上漂,突然接到邮件说岗位冻结”。

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公司,是东南亚电商平台Shopee。这个曾被称为“外企之光”的跨境巨头,突然用最冰冷的方式,把“裁员”两个字刻进了几十个准员工的现实里。
虾皮的“临时调整”:一场预谋已久的“收缩手术”?
虾皮的回应很官方:“由于部分技术团队招聘方案调整, 相关岗位被关闭,正与相关人员沟通妥善过渡。”但“临时调整”四个字,在当事人听来像笑话。有人晒出聊天记录, 5月底HR还在催着签offer,说“团队扩张急需人手”;6月中旬拿到机票报销单时对方还热情提醒“记得带转换插头”。
转折点出现在6月13日。Shopee召开全球内部会议,突然宣布裁员计划。第二天 CEO冯陟旻的内部信里提到,印尼、泰国、越南的ShopeePay和ShopeeFood团队受影响,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的部分团队被裁,支持西班牙市场的跨境团队也未能幸免。消息传到国内,正在办新加坡EP工作签证的准员工们,还没等来入职通知,先等来了offer取消的
“我知道的有40多人,实际肯定更多。”一位被取消offer的产品经理在群里说。有人算过时间线:6月13日开会, 6月16日内部信,6月下旬集中通知offer取消——效率高得像早就排练过。更让人寒心的是补偿方案:国内N+1, 新加坡员工却被告人知“按当地劳动法”,有人算下来还不够付两个月房租。
财报里的“增长幻觉”:GMV涨了利润在哪里?
虾皮的“突然收缩”,其实早有端倪。2022年8月16日 母公司Sea集团发布的Q2财报,数据像个精分患者:GMV190亿美元,同比增长27.2%;总营收17亿美元,同比大增51.4%。但细看就会发现,Q1的GMV环比已经下滑4.44%,是2020年Q3以来首次负增长。Q2虽然上调了预期,到头来却差了一大截——增长数字光鲜,但“赚钱”两个字始终没写进财报里。
更扎心的是亏损。2022年Q1, Shopee的电商营业额15.2亿美元,比Q1的15.9亿美元降了4.4%,物流和运营成本却一路狂飙,直接亏掉8.1亿美元。要知道,2021年疫情期间,Shopee可是靠着网购爆发狂赚61亿美元订单,同比增长116.5%。如今疫情红利褪去, 撒钱补贴的老路走不通了只能砍掉不赚钱的“边缘业务”——比如那些刚发出去的offer。
“规模转利润”的代价:打工人成了战略调整的“祭品”?
“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华为任正非的这句话,在2022年成了互联网圈的“魔咒”。Shopee明摆着接住了这股“寒气”:从2020年疯狂扩张6个国家站点, 到2022年关停法国、西班牙、印度市场,再到裁员砍项目,每一步都踩在“收缩”的鼓点上。
但战略调整,为什么总要打工人买单?有位被取消offer的工程师吐槽:“招人的时候说‘我们是行业龙头, 未来可期’,裁员的时候就说‘大环境不好,理解一下’。合着员工就是‘用得着就招,用不着就扔’的工具人?”更麻烦的是那些已经到新加坡的人——EP签证和工作岗位绑定, 没了工作等于非法滞留;租好的房子押金大概率打水漂;拖家带口来回折腾的机票钱,更是没人管。
“同被卡试用期员工,虾皮是唯一一个卡我试用期的公司。”一位网友的留言扎心。在跨境电商行业, “试用期不稳定”早不是秘密,但像虾皮这样“临门一脚撕offer”的操作,还是刷新了大家的认知。有人说这是“资本的无情”, 也有人说“大厂都这样”,但被毁掉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是一个人对未来的规划,是一个家庭的生计。
跨境电商的“寒冬”:从“春风得意”到“夹缝求生”
虾皮的裁员,不是孤例。2022年的跨境电商, 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亚马逊封号潮还没过去,Temu又带着低价策略杀进来物流成本涨了30%,广告费翻了倍,平台规则一天一个样。一位做了5年亚马逊的卖家说:“2020年随便上个链接都能卖爆, 现在选品、运营、广告样样卷,再说说净利润还不到5%。”
寒气从平台传到了卖家,又从卖家传到了从业者。2022年6月, Shopee宣布取消免运费活动,卖家们不得不自己承担运费成本,有人的转化率直接掉了20%;7月,Lazada也开始收缩补贴,中小卖家“不投广告没流量,投了广告不赚钱”的两难。更惨的是工厂型卖家,备了100万货,后来啊平台突然限制库存,仓库堆成山,现金流直接断裂。
卖家的“自救指南”:砍链接、压库存、保现金流?
“不要盲目砸广告站外推新品了未来不确定性很大,要谨慎投资。”“不要备太多货,冬天来了备太多货可能压死自己。”在跨境电商论坛里这样的“生存建议”被顶到了热帖第一。有经验的卖家开始“断舍离”:砍掉不赚钱的链接, 只留3-5个核心产品;把库存压到最低,宁可少卖几次也不敢积压;涨价!哪怕会流失一些客户,也要保住利润空间。
“对于我们卖家现学现用一下旺季亚马逊要涨配送费了我们也该涨价了。亚马逊赚了钱,买家赚了商品,我们最辛苦不能只赚了个吆喝甚至倒贴吧。”一位卖3C产品的卖家说。有数据显示, 2022年Q3,主动调整价格的亚马逊卖家,净利润率平均提升了3.2%——虽然不多,但至少“活下来了”。
“活下去”的:收缩还是转型?
但“活下去”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卖家开始转型做独立站, 后来啊发现流量比平台贵10倍;有人转向TikTok小店,又不懂短视频运营,投的钱打了水漂;还有人干脆把业务搬回国内,做起了跨境代购。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但没人敢再像以前那样“all in”。
行业专家说跨境电商的“野蛮生长”时代结束了接下来是“精耕细作”的时代。但“精耕细作”的前提,是企业能活下去。对虾皮砍掉不赚钱的业务是明智的,但用毁约裁员的方式“断臂求生”,是不是太伤人?对卖家收缩业务线是必要的,但如果只想着“活下去”,会不会失去未来的增长点?这些问题,没人能给标准答案。
被毁掉的offer背后:企业责任与个人选择的博弈
回到那个带着老婆狗到新加坡的打工人。他后来在公众号更新:找了讼师, 准备仲裁;虾皮松口,给了N+1赔偿;金毛犬在新加坡的宠物酒店住了半个月,终于等到了回国的机票。但他说:“钱能解决的事都不算事,浪费的时间、错过的机会、心里的疙瘩,怎么算?”
有人说大厂裁员是“身不由己”;也有人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但企业不是孤岛,战略调整不该以牺牲员工利益为代价。提前预警、合理补偿、妥善安置,这些本该是最基本的操作,却成了“加分项”。反观那些被毁掉的offer, 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可能刚辞掉稳定的工作,可能刚卖掉国内的房子,可能满怀期待地奔赴新生活,却等来当头一棒。
对跨境电商从业者这个冬天格外冷。平台在收缩,卖家在挣扎,打工人也在焦虑。但或许, 寒流里藏着转机:那些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企业、能控制风险的卖家、能持续成长的个人,才能等到下一个春天。只是希望,下一个春天来临时不会再有人带着老婆狗,落地即失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