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易融商品库存9月21日后是否会被移除

那个让人焦灼的9月21日:亚马逊易融库存真的要被“扫地出门”了吗?

最近不少卖家的后台消息栏像炸了锅, 弹窗提醒“易融商品库存即将移除”,日期赫然写着9月21日。有人盯着仓库里堆成小山的巧克力包装发呆, 有人翻出半年前的采购合同开始计算损失,更有新手卖家在群里哀嚎:“我刚备了5000盒软糖,难道要直接捐给亚马逊?”这场关于“热敏感商品”的风波,把不少卖家从夏末的悠闲中直接拽进了焦虑漩涡。

先搞清楚:到底啥是“易融商品”?

别以为只有放在冰箱里化的才叫易融。亚马逊定义的“易融商品”范围广得超出想象——巧克力、 软糖是标配,连某些果冻、蜡制的小摆件、甚至带树脂成分的玩具都可能被划进这个分类。有位做手工蜡烛的卖家吐槽过 他的蜂蜡蜡烛主要原因是熔点低,愣是被系统标记为“易融”,后来啊夏天不敢补货,眼睁睁看着竞品抢占市场。亚马逊的政策文件里列了清单, 但没写具体成分标准,全靠系统自动识别ASIN,这就导致了不少“误伤”案例。

亚马逊:易融商品库存从9月21日起将被移除
亚马逊:易融商品库存从9月21日起将被移除

更麻烦的是这些商品对温度极其敏感。亚马逊运营中心的仓储温度要求常年保持在75-155华氏度, 夏天空调一旦出点问题,或者运输途中在货柜里暴晒几小时巧克力可能直接变成“巧克力汤”,融化后黏在包装箱上,清理成本比商品本身还贵。2023年7月, 就有媒体报道过美国某FBA仓库因空调故障,导致近2吨巧克力融化,亚马逊直接弃置并扣除了卖家的处置费,单笔损失超过5万美元。

9月21日这个节点,到底藏着什么“杀机”?

亚马逊的公告写得模棱可可:“自2022年9月21日起将移除所有易融ASIN”。但细心的卖家发现, 这个政策其实早就不是新鲜事了——早在2022年,亚马逊就施行过类似规定,今年只是重申。真正的关键时间点不是9月21日而是每年的4月15日到10月15日这个被称为“夏季禁运期”的阶段。

简单说 如果你在4月15日之后把新的易融商品送进亚马逊仓库,或者在9月21日之后还没处理完仓库里的库存,这些商品会被直接标记为“不可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亚马逊不会好心给你找买家, 而是直接弃置,然后账单寄到你手上:每件商品收取一笔处置费,可能是几美元,也可能超过商品成本价。有位卖糖果的卖家在社群里分享过自己的“踩坑经历”:2023年5月, 他没注意到禁运期,补了3000盒橡皮糖,后来啊9月收到通知时仓库里还有1200盒没卖出去,到头来被扣了8000多美元处置费,相当于白送了半个月的货。

那些被“误判”的ASIN,还有翻盘机会吗?

最让卖家憋屈的是 明明自己的商品包装用了隔热材料,或者熔点远高于亚马逊的标准,系统却依然识别为“易融”。比如做能量棒的卖家, 明明添加了稳定剂,巧克力涂层在50度下都不会化,后来啊ASIN还是被划进了禁运名单。这时候,申诉就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亚马逊要求提供“制造商出具的证明信”, 还得用公司抬头纸打印,内容包括商品名称、ASIN、明确说明“可在最高155华氏度下长期储存”等。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中坑不少。有卖家反映, 找了国内工厂开证明,英文翻译被亚马逊驳回,理由是“表述不专业”;还有的工厂不愿配合,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2024年3月, 深圳一位做烘焙原料的卖家终于成功申诉解封了3个ASIN,他花了整整两周时间,找了上海的一家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温度检测报告,才让亚马逊认可他的商品不属于“易融”范畴。

大卖家和小卖家的“生死时速”:库存处理策略差在哪儿?

面对易融库存的“定时炸弹”,不同规模的卖家应对方式天差地别。小卖家往往反应迟钝,等到9月临近才想起清库存,后来啊只能打折甩卖,利润缩水一大半。有位做手工饼干的卖家, 去年8月才发现仓库里的巧克力曲奇被标记“不可售”,为了回笼资金,直接打3折清仓,算上仓储费和处置费,再说说倒亏了2万。

而大卖家早就把“季节性库存管理”做成了精细化工程。他们会提前半年规划:3月前完成夏季易融商品的生产, 4月10日前全部入仓;5-8月主推非易融商品,比如硬糖、饼干;9月开始逐步清仓易融库存,通过站外促销、捆绑销售等方式消化。2024年Q2的数据显示, 头部跨境电商企业的易融库存周转率比中小卖家高3倍,夏季库存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而中小卖家这个数字普遍超过15%。

除了清仓,还有没有“曲线救国”的办法?

当然有。聪明的卖家早就摸透了亚马逊的规则漏洞。比如利用“FBA小批量配送”, 在禁运期前,把易融商品分批、少量地发往仓库,避免一次性堆积;或者改用“亚马逊物流+自发货”混合模式,订单产生后再从国内直发,虽然物流时效慢,但能彻底避开FBA的库存限制。

更有卖家直接“转型”——把易融商品改成非易融配方。有做巧克力的卖家把产品中的可可脂含量降低, 添加代可可脂,虽然口感略有下降,但熔点提高到了60度以上,成功摘掉了“易融”的帽子,2024年夏季销量反而增长了20%。还有的卖家换包装, 给巧克力盒加装隔热冰袋,虽然每单成本增加1.5美元,但差评率从8%降到2%,长期来看反而更划算。

政策背后的“拉锯战”:亚马逊和卖家,谁更“受伤”?

亚马逊为什么要死磕易融商品?表面上看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避免夏季买家收到融化商品后给差评,影响平台口碑。但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仓储成本和运营效率。易融商品需要恒温仓储,空调能耗比普通仓库高30%;一旦发生融化,清理和弃置的人力物力成本更高。2023年亚马逊财报显示, 其夏季仓储附加费收入同比增长了18%,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易融商品的“特殊照顾”。

但卖家真的是“受害者”吗?也不尽然。有行业数据显示, 因易融商品融化导致的差评,平均会使店铺转化率下降12%-18%,长期来看,比支付处置费损失更大。某做巧克力跨境电商的店铺老板私下说:“与其等买家收到融化的货给差评, 还不如让亚马逊直接弃置,至少账号平安。”这就像一场“双输博弈”——亚马逊增加了运营成本, 卖家损失了利润,只有消费者在买到“完好无损”的商品时才是唯一的受益方。

未来的“破局点”:技术能不能拯救易融库存?

现在已经有第三方物流公司推出了“恒温仓储+亚马逊配送”的服务, 卖家可以把易融商品存放在这些第三方仓库,等有订单后再通过冷链发往FBA。但冷链物流的成本是普通物流的3-5倍,小卖家根本玩不起。2024年6月, 亚马逊宣布试点“智能温控仓储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仓库温度,自动调节空调功率,据说能降低20%的能耗。但这套系统什么时候普及到所有站点,能否解决易融商品的根本问题,还是个未知数。

对于普通卖家与其等待“技术救星”,不如主动适应规则。比如在选品时就避开“易融雷区”,或者提前和供应商沟通,确保商品能提供合规的温度证明。有位入行5年的老卖家分享经验:“我每年3月就会把易融商品的下架计划提上日程, 4月前清完库存,夏天就主推耐高温的零食,虽然销售额会降一点,但稳赚不赔,何必跟亚马逊的政策硬碰硬?”

写在再说说:与其焦虑, 不如“提前下棋”

说到底,9月21日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亚马逊给卖家设置的“再说说期限”。真正聪明的做法,是把时间线拉长,从选品、备货到仓储规划,每一步都把“易融风险”考虑进去。就像下棋,别等对方将军了才手忙脚乱,提前几步就能稳操胜券。

那些抱怨政策严的卖家, 不妨换个角度想:正是主要原因是有了这些限制,才倒逼卖家优化供应链、提升产品质量,到头来受益的还是整个跨境电商行业。毕竟谁也不想收到一盒融化的巧克力,对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