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22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如何

27.3万亿背后的外贸江湖:有人狂欢有人愁

海关总署甩出来的2022年前8个月外贸数据, 像一锅沸腾的火锅——27.3万亿元总值,10.1%的增速,表面热气腾腾,但捞起来尝尝,每片肉的滋味天差地别。出口端15.48万亿,14.2%的增速像打了鸡血;进口端11.82万亿,5.2%的增速却蔫头耷脑。贸易顺差3.66万亿, 同比暴涨58.2%,这个数字让沿海工厂老板们笑出了法令纹,却让搞内贸的朋友直挠头:东西都卖到国外去了国内市场咋办?

民企:50.1%占比背后的冰与火

民营企业交出13.68万亿的成绩单, 14.9%的增速比全国平均高出一大截,占比首次突破50%这道心理防线。45.9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民企,同比新增7.3万家,听着像全民外贸的盛况。但走进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市场, 画风突变:三楼做手机壳的王姐摊着两手,“订单是有,利润薄得像纸,一单挣5块钱,还怕客户跑路”。隔壁做跨境电商的李老板却偷着乐, “越南市场今年开窍了独立站月销从3万美金冲到12万,物流成本降了20%,全靠本地海外仓”。民企这盘棋,头部玩家吃肉,尾部玩家喝汤,有人汤都喝不上。

海关总署:2022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
海关总署:2022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

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更典型。海关数据说前8个月对东南亚盟出口增14%, 但做小百货的张三却抱怨,“东南亚客户砍价砍到我心肝疼,去年一箱货挣800,今年300就卖,单量倒多了30%,累死累活利润没涨”。反观做新能源电池的厂家, 宁德时代前8个月出口额同比激增180%,动力电池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干到了25%。民企内部的赛道分化,比外贸大盘的数据更值得玩味。

一般贸易:64.3%占比的“硬核底气”

一般贸易进出口17.55万亿, 14.1%的增速,占比64.3%,比去年同期又高了2.3个百分点。这个数据像一记重锤,砸在“中国制造只会贴牌”的旧印象上。苏州一家做精密机械的工厂老板老周, 最近刚签了个德国大单,“以前给国外代工,赚点加工费,现在用自己的品牌卖,溢价翻了一倍,客户认我们的技术,不认Made in China的标签了”。一般贸易占比提升,说明产业链在往上爬,从组装车间变成了研发中心。

但硬核底气背后也有软肋。东莞某服装企业负责人老刘叹气, “面料、辅料进口成本涨了15%,国内人工成本每年涨10%,一件衣服的利润被两头夹。一般贸易看着光鲜,其实是在用真金白银扛供应链压力”。海关数据显示, 前8个月进口增速5.2%,低于出口,原材料进口疲软,部分企业“有订单不敢接”——怕成本降不下来再说说白忙活。

区域市场:东南亚盟“逆袭”背后的供应链重构

对东南亚盟出口增长14%,这个数字让不少人大跌眼镜。十年前谁会想到,越南、泰国会成为中国外贸的“新宠”?深圳某家电企业供应链总监透露, “以前生产线全放在珠三角,现在把再说说两道工序搬到越南,关税降了8%,物流时间缩短3天同样的卖价,利润能多出2个百分点”。RCEP生效后区域产业链分工越来越细,中国从“卖成品”变成了“卖设备+卖技术”。

但欧罗巴联盟市场就没这么乐观了。9.5%的增速看着还行,但对比去年同期23%的增速,直接打了对折。佛山一家陶瓷厂老板王总苦笑, “欧洲客户说能源成本太高,订单量砍了40%,我们只能转战中东,那边虽然单价低,但量大,总算能开动窑炉”。美国市场10.1%的增速背后 是家具、纺织等传统品类订单转移,新能源和电动车成了新增长点,上海特斯拉工厂前8个月出口量同比增长120%,把整个上海港的集装箱都带活了。

跨境电商: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

外贸数据里藏着的另一个暗线,是跨境电商的蜕变。海关没直接提跨境电商数据,但独立站、海外仓的爆发性增长,早已在物流端显现。深圳盐田港的仓库管理员小林最近加班加到吐, “以前年底才忙,现在从3月到9月就没歇过全是跨境电商的货,很多小品牌自己建站卖,比平台赚得多”。蝉妈妈平台的数据显示, 2022年二季度TikTok电商跨境GMV同比增长210%,东南亚和北美成了新战场。

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福州某家具卖家老陈,去年靠铺货把亚马逊做到类目前十,今年直接被“重拳出击”——账号被封,库存积压。痛定思痛后 他开始做DTC品牌,自建独立站,搞私域流量,“转化率从2.3%提升到5.8%,复购率18%,虽然慢,但稳”。跨境电商正在从“卖货”转向“卖品牌”,这波转型,淘汰了一批投机者,也成就了一批真做生意的玩家。

挑战:顺差扩大背后的“隐忧”

3.66万亿顺差, 同比扩大58.2%,这个数字看着风光,实则暗藏风险。国内消费市场疲软, 导致进口需求不足,而海外市场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度却在上升——这种“剪刀差”让中国经济对外部的敏感度越来越高。广州某外贸公司负责人老赵说 “我们80%订单来自欧美,现在客户都在清库存,9月的订单量比7月少了35%,不敢接大单,怕年底砸手里”。

供应链压力也不容小觑。海运费虽然从高点回落, 但比2020年还是贵了30%,青岛港的拖车司机老张抱怨,“以前一车货挣500,现在挣200,油费涨了运价不涨,干不动了”。加上国内疫情反复, 长三角、珠三角的工厂时不时停工,交期一拖再拖,不少客户开始把订单分散到印度、墨西哥,“中国制造”的稳定优势正在被稀释。

机遇:新赛道里的“突围密码”

挑战中藏着机遇, 这话虽然老套,但确实是实情。新能源赛道就是最好的例子。海关数据显示,前8个月太阳能电池出口增长超过100%,电动汽车出口增长超过150%。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巨头在海外攻城略地,连带着整个产业链都活了。江苏无锡的一家锂电池材料厂, 专门给宁德时代供货,今年前8个月出口额同比增长250%,生产线24小时不停工,“订单排到明年3月了招工都招不过来”。

绿色贸易也是新蓝海。欧罗巴联盟碳边境税虽然增加了出口成本,但也倒逼中国企业升级技术。浙江某纺织企业投入2亿改过生产线, 碳排放降低30%,产品单价虽然高了15%,但欧洲客户抢着要,“以前卖低端货,现在卖‘环保账单’,利润反而上去了”。可持续发展正在从“加分项”变成“必选项”,谁能抓住这个风口,谁就能在未来的外贸竞争中占得先机。

未来:外贸的“下半场”怎么打

27.3万亿的成绩单, 是过去8个月的句号,也是未来外贸的起点。单纯靠规模扩张的时代结束了接下来比的是“质量”——品牌质量、技术质量、供应链质量。民营企业的活力还在 但要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一般贸易的根基还在但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区域市场的机遇还在但要从“依赖单一市场”转向“多元布局”。

外贸人别光盯着海关数据里的数字,得低头看看手里的订单,抬头看看脚下的路。有人还在为眼前的订单发愁,有人已经在布局三年后的市场。这场外贸江湖的变局里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永远在变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