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为什么海外电商购物季逐年提前,现在越来越早了呢

购物季提前:从“等折扣”到“抢折扣”的心理转变

你有没有发现, 以前一到10月还早,现在各大电商平台早就在首页挂上了“黑五倒计时”“圣诞特惠”的横幅。北美消费者玛莎去年10月中旬就在亚马逊下单了今年的圣诞礼物, 她说:“不是我想买早,是商家不给我等的机会——再不买,黑五那天可能根本送不到。”这背后其实是整个消费链条的集体转向, 从“商家定时间”变成了“消费者抢时间”,从“固定节日狂欢”变成了“月月都是大促季”。

通胀压力下的“囤货焦虑”

2022年北美通胀率冲到8.3%的时候,你手里的100美元能买的东西比去年少了快一截。德勤在那时候做过一个预测,说传统购物季的零售增幅可能从2021年的15.1%暴跌到4%-6%。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消费者手里的钱越来越“毛”,买东西必须精打细算。于是“提前囤货”成了普通人的自救策略——与其等到年底物价再涨,不如现在趁着折扣把需要的都买了。Bankrate.com的调查更直接: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说 他们会在10月甚至更早开始假日购物,理由就一个:“怕年底买不起。”

海外电商购物季怎么也越来越早了
海外电商购物季怎么也越来越早了

这种焦虑不是凭空来的。你去超市看看,2023年感恩节的火鸡价格比前一年涨了20%,圣诞树的价格涨了35%。大宗商品都在涨,消费者能不提前锁定折扣吗?亚马逊的数据佐证了这点:2023年夏季Prime Day, 58%的订单售价低于20美元,大家宁愿买便宜的小件,也不愿碰贵的东西。这种“便宜依赖症”,直接让购物季从11月往前挪到了10月,甚至9月。

信用卡利率上涨:提前消费的“倒计时”

你以为通胀只是让东西贵了?更狠的是信用卡利率。2022年美联储加息后北美信用卡平均利率冲到了19.6%,比2020年高了整整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刷信用卡分期买的东西,利息可能比商品本身还贵。消费者们算了一笔账:与其年底用高利率信用卡买圣诞礼物,不如现在趁着低息促销提前下单。这种“利率倒计时”心理,让很多家庭把购物清单往前推了整整一个月。

更关键的是银行也在推波助澜。2023年9月,美国几家大银行突然推出“节日购物专项低息贷款”,利率只有3.9%,期限12个月。这本质上是在鼓励消费者:“现在买,比年底刷信用卡划算多了。”你猜怎么着?那一个月, 申请这类贷款的人数同比暴涨了70%,大部分人都说:“就是想趁着这个机会,把圣诞礼物和冬装一次性搞定。”

商家们的“库存自救战”:提前促销背后的供应链博弈

消费者提前购物,商家其实也是“被迫营业”。2021年供应链大乱的时候, 北美港口拥堵、集装箱一箱难求,很多商家为了赶在黑五前把货送到,10月中旬就开始催消费者下单。后来啊呢?2021年黑五的线上销售额比2020年还低了1.3%, Adobe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61%的人早就提前买了根本没等到11月。商家吃了一次亏, 2022年学聪明了——与其等供应链出问题,不如提前一个月把货发出去,反正消费者早就在等着薅羊毛了。

2021年的“生产狂热”与2022年的“库存堰塞湖”

2021年供应链紧张的时候,商家们像打了鸡血似的拼命生产。以为疫情会让居家用品需求持续火爆,后来啊2022年需求突然刹车,仓库里堆满了没卖出去的货。美国一家家具跨境电商的负责人说:“我们2021年多生产了30%的沙发, 以为能卖到2023年,后来啊2022年夏天滞销,仓库租金比货值还高。”怎么办?只能提前促销。2022年9月, 这家公司在亚马逊挂出了“黑五提前购”标签,沙发直接打5折,后来啊一个月清了60%的库存。你想想,商家哪是真的想提前大促,是被库存逼得没办法——货积压一天亏一天钱。

线下商家更惨。塔吉特2022年8月就把圣诞树摆上了货架,比往年早了整整两个月。店员说:“去年没卖掉的装饰品堆在仓库发霉,今年再不早点卖,只能等明年打折了。”这种“库存堰塞湖”成了提前购物季的推手——商家需要现金流, 消费者需要折扣,双方一拍即合,把购物季往前挪。

货运成本下降:新货 vs 旧货的价格战

2022年航运成本暴跌,从2021年一个集装箱2万美元跌到了2023年的5000美元。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新生产的商品,运输成本比去年便宜了75%。商家发现与其卖积压的旧货,不如进新货打折卖。于是2023年10月,很多跨境电商平台搞起了“新货首发折扣”,比黑五还便宜。速卖通的数据显示, 2023年9月“家居新品”的销量同比翻了3倍,消费者们也精明:新货有保障,价格还低,为什么不提前买?

更绝的是 亚马逊2023年推出了“预售+直邮海外仓”模式,商家提前一个月把货发到海外仓,消费者下单后3天就能到。这种“闪电配送”直接把购物周期从“等一个月”变成了“等三天”,消费者自然愿意提前下单。你想想,同样是买圣诞礼物,现在下单10天就能到,何必等到11月再挤破头?

平台内卷:从“一日限定”到“月月大促”的狂欢

亚马逊、 沃尔玛这些平台,以前把黑五、圣诞当成“年度大考”,现在倒好,把大促拆成了“月考”。2022年10月, 亚马逊突然宣布搞个Prime Early Access,就在10月11日到12日规格和Prime Day一样。这是亚马逊自2015年推会员日以来第一次把一年一次的狂欢拆成两次。你猜为什么?亚马逊内部人士说:“夏季Prime Day太火了 消费者已经养成‘等大促’的习惯,不如把黑五的流量提前截胡。”后来啊呢?2022年Prime Early Access的销售额比预期的高了20%, 很多消费者说:“本来想等黑五,后来啊这次折扣够低,就提前买了。”

亚马逊的“二次会员日”:Prime Early Access的野心

亚马逊搞Prime Early Access不是临时起意。2021年黑五主要原因是物流延迟,很多订单没按时送到,消费者投诉炸了。2022年亚马逊学乖了——与其等黑五压力爆表,不如提前半个月把流量消化掉。而且夏季Prime Day的数据给了他们信心:58%的订单低于20美元,说明消费者就爱买便宜的小件。于是Prime Early Access主打“低价小件”, 电子产品、家居、玩具全部打折,甚至有些商品比黑五还便宜5%-10%。

更狠的是亚马逊把Prime Early Access的预售期拉到了半个月。消费者9月底就能下单,10月中旬就能收到货。这种“早鸟特权”让很多人觉得“不买就亏了”。后来啊2023年Prime Early Access, 亚马逊的会员数新增了800万,大部分都是被“提前折扣”吸引来的。你想想, 平台为了抢用户,把购物季从“一天”变成了“半个月”,从“一次”变成了“两次”,消费者能不跟着跑吗?

沃尔玛与塔吉特:淡季变旺季的“价格保护战”

沃尔玛和塔吉特也不甘示弱。2022年9月, 沃尔玛突然宣布“10月假日季提前购”,玩具、家居、电子产品全部打折,而且承诺“价格保护”——如果之后降价了差价退给你。塔吉特更直接,2022年10月6日到8日搞了个“早鸟大促”,商品价格保护延长到12月24日。这两家零售商的意思很明显:你们别等黑五了现在买,价格不会更高,还能早收到货。

消费者买不账吗?买账!沃尔玛的数据显示,2022年10月的销售额同比涨了15%,其中玩具和家居用品的销量翻了一倍。塔吉特的店员说:“以前10月是最闲的时候,现在忙得脚不沾地,顾客一来就问‘圣诞商品有没有提前折扣’。”这种“淡季变旺季”的操作,让传统购物季的边界彻底模糊了——10月不再是过渡期,而是主战场。

低价平台的“降维打击”:跨境玩家的“薅羊毛前置战”

亚马逊、 沃尔玛这些大平台在卷,跨境低价平台也没闲着。Shein、Temu、速卖通这些玩家,靠“极致低价”把购物季往前推得更狠。2023年9月,Temu上线“黑五提前购”,首页直接写着“比黑五还便宜30%”。你猜怎么着?上线第一天订单量就突破了100万。消费者们发现,与其在亚马逊等黑五,不如在Temu提前“薅羊毛”。

从“快时尚”到“快折扣”:Shein的“闪电清库存”模式

Shein早就把“提前清库存”玩明白了。以前是“上新即打折”,现在直接“提前一个月清库存”。2023年10月,Shein推出了“圣诞季预售”,所有圣诞装饰打3折,而且承诺“下单后7天到货”。这种“快反+低价”的模式,让很多欧洲消费者养成了“提前买圣诞装饰”的习惯。Shein的数据显示, 2023年9月“节日类商品”的销量同比涨了200%,其中大部分订单来自10月以前的预售。

更绝的是Shein把“提前购”和社交结合起来了。他们在TikTok上搞“圣诞装饰挑战”,鼓励用户提前下单拍视频,赢免单。后来啊9月的视频播放量破了10亿,直接带动了提前销量。你想想,年轻人为了拍视频,9月就开始买圣诞树装饰,购物季能不提前吗?

Temu上线:低价“破圈”与消费者“捡漏依赖症”

Temu2022年9月上线,直接把“低价战”打到了极致。2023年10月,Temu搞了个“黑五提前购”,首页写着“全网最低价,买贵就赔”。消费者们发现,很多商品比亚马逊便宜50%以上,而且还能提前一个月收到。后来啊Temu的下载量冲到了App Store第一,日活用户突破了500万。这种“低价破圈”, 让很多传统平台的用户开始“分流”——亚马逊的用户跑去Temu提前下单,黑五的流量被提前截胡了一大半。

速卖通也没闲着。2023年9月, 速卖通推出了“欧洲提前购”,针对黑五的热门商品提前降价30%,而且承诺“11月前必达”。后来啊9月的订单量同比涨了3倍,其中70%来自德国、法国的消费者。你想想,欧洲冬天来得早,10月就需要冬装,提前买还能打折,消费者能不抢吗?

提前购物的“双刃剑”:狂欢背后的消费陷阱

你以为提前购物全是好处?其实不然。消费者玛莎去年10月提前买了圣诞礼物,后来啊11月发现,同样的商品在亚马逊打了对折,她买的贵了30%。这种“提前买贵了”的懊恼,越来越常见。主要原因是商家提前促销的时候,很多商品并不是最低价,只是“提前折扣”的噱头。你为了“早收到货”提前下单,后来啊发现被“割韭菜”了。

冲动消费:提前下单的“后悔药”

提前购物还有一个大问题:冲动消费。2023年10月, 亚马逊Prime Early Access期间,一位消费者买了12件圣诞礼物,后来啊收到货后发现,有8件根本用不上。她说:“当时看到‘限时折扣’就忍不住现在看着这些东西后悔死了。”这种“冲动消费”在提前购物季特别普遍, 主要原因是商家会制造“不买就没了”的紧迫感,消费者很容易头脑发热下单。

更麻烦的是退换货成了难题。2022年黑五前, 很多跨境电商的退货周期长达1个月,消费者提前买的商品,如果不想要,等到12月才能退,这时候可能已经过了退货期。你想想,10月买的圣诞装饰,12月发现不喜欢,商家说“超过30天不退”,只能自己留着。这种“退货难”,让很多消费者对提前购物又爱又恨。

商家利润压缩:“提前促销”的“赔本赚吆喝”?

商家提前促销,真的能赚钱吗?不一定。2023年9月,一家家具跨境电商搞“提前购”,沙发打5折,后来啊销量涨了3倍,但利润却少了20%。主要原因是提前促销需要加大广告投放,物流成本也更高,算下来还不如等黑五正常卖。更麻烦的是 消费者形成了“等提前折扣”的习惯,黑五的折扣力度必须更大,才能吸引他们,商家的利润空间被越压越小。

还有一些商家“赔本赚吆喝”, 用提前促销清库存,后来啊积压的货没清完,新货又来了陷入“越清越多”的恶性循环。2022年,美国一家服装跨境电商主要原因是提前促销过度,库存周转率下降了40%,再说说不得不关掉两家仓库。这种“提前促销”的陷阱,很多商家直到亏钱才明白过来。

未来趋势:购物季会“消失”吗?提前消费常态化下的新战场

购物季提前,会不会一直这样下去?可能会,但形式会变。未来可能没有“固定的大促季”,而是“全年无休的折扣战”。消费者习惯了提前捡漏,商家习惯了提前清库存,平台习惯了提前截胡。这种“常态化提前”,会让购物季的边界彻底消失——每个月都有“黑五”,每天都有“特价”。

但对商家挑战也来了。如何在不压缩利润的前提下吸引消费者提前下单?可能需要更需求,提前备货,而不是盲目生产。也需要更灵活的促销策略,比如“个性化折扣”——给老用户专属提前优惠,而不是一刀切的打折。

对消费者提前购物不是坏事,但要学会“理性捡漏”。别被“限时折扣”冲昏头脑,多比价,看清楚退货政策,避免冲动消费。毕竟真正的便宜,不是“提前买”,而是“买得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