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供应链打造极致性价比,助力DTC品牌Hubble突围成功
Hubble的逆袭:供应链如何成为DTC品牌的“性价比密码”
2016年5月,一个叫Hubble的隐形眼镜品牌悄悄上线了。没人想到, 这个没工厂、没行业背景的“门外汉”,会在两年内让40万消费者每月心甘情愿付33美元买它的日抛镜片——价格正好是博士伦、强生这些行业巨头的一半。创始人本·科根和杰西·霍维茨俩人, 之前连眼镜行业都没沾过边,却靠着对供应链的“死磕”,硬是在被巨头垄断的隐形眼镜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他们的故事, 藏着DTC品牌突围最朴素的真相:极致性价比,从来不是靠压缩利润,而是把供应链做成一门“精打细算”的艺术。
被巨头“绑架”的隐形眼镜市场,为什么偏偏是Hubble动了奶酪?
2015年夏天科根和霍维茨在纽约一家餐厅吃饭。两人吐槽完隐形眼镜又涨价,突然聊起剃须刀行业的颠覆——Harry’s和Dollar Shave Club用订阅模式把剃须刀价格打下来一半。“隐形眼镜和剃须刀一样,都是‘用完即弃’的消耗品,为什么不能也这么搞?”科根后来回忆,这个念头让他们兴奋得差点把酒杯打翻。

当时的隐形眼镜市场,确实像个“封闭俱乐部”。全球95%的产能被4家美国巨头把持, 博士伦、强生、库博光学,加上日本的视康,它们控制着从生产到渠道的每个环节,价格自然说了算。消费者买个日抛镜片, 每月花60美元是常态,明明日抛比月抛更平安,可很多人还是硬着头皮买月抛——只因便宜一半。
这种“不合理的贵”,就是Hubble的机会。但他们没急着砸钱做营销,反而花了一整年“泡”在供应链里。要知道,这两个创始人,一个是对冲基金实习生,一个是哈佛毕业生,对制造业一窍不通。可他们偏要干最“笨”的事:跑遍亚洲, 见了几十家隐形眼镜制造商,再说说把名单缩到4家,再敲定台湾精华光学——一家做了20多年、拿过FDA认证、年产数十亿片镜片的“隐形眼镜代工厂老炮儿”。
为什么是精华光学?Hubble看中的不是便宜,而是“靠谱”。这家工厂给全球大牌代工过多年, 工艺和品控经得起考验,关键是它有“柔性生产能力”——不用像巨头那样动辄开几百万片的大单,小批量、快响应也能做。这对初创品牌太重要了:不用压巨量库存,试错成本低,还能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调整产品。
供应链不是“砍价”, 是“重构价值链”:Hubble的“三步性价比法则”
很多人以为Hubble的极致性价比就是“找便宜工厂、压价生产”,错了。他们的供应链策略, 本质是“重构价值链”——把传统品牌层层加价的环节砍掉,把省下来的钱砸到消费者最在乎的地方:“平安+实惠+方便”。
第一步:跳过中间商,直连生产源头。传统隐形眼镜的链条是“工厂→品牌商→总代理→区域代理→药店/电商平台→消费者”,每个环节都要加价15%-20%。Hubble直接和工厂签独家代工协议,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成本直接降30%以上。2017年, 他们和精华光学签协议时甚至提出“按需生产”:每月根据用户订单量生产,库存周转率比传统品牌高3倍,资金占用少了一大块。
第二步:聚焦“爆款单品”,用规模化摊薄成本。Hubble上线初期,只卖一种日抛隐形眼镜——非球面、含水率55%、防紫外线。不做花里胡哨的功能,就做“基础款好镜片”。为什么?单一SKU能让工厂集中生产,换模次数少,效率提升,单位成本自然降。科根算过一笔账:如果一边做5种度数、3种基弧,模具和调试成本会翻倍,到头来价格下不来。而聚焦爆款, 他们能把每片镜片的生产成本控制在0.3美元左右,加上包装、物流,总成本不到1美元,卖给用户33美元/月,毛利率依然能保持50%以上。
第三步:用“订阅模式”锁死用户,反向优化供应链。这是Hubble最妙的一招。用户每月付33美元自动订阅, Hubble能提前知道下个月的需求量,生产, 经常要么缺货要么积压,Hubble却像开了“上帝视角”——2018年,他们通过订阅数据预判到用户增长,提前3个月让工厂加产,后来啊那年销售额冲到7000万美元,库存周转天数只有28天。现金流好了反过来又有底气压低采购价,形成“供应链优化→价格更低→用户增长→供应链更优”的飞轮。
争议与真相:当供应链优势遇上“质量焦虑”,Hubble靠什么赢回信任?
Hubble火起来后质疑声就没断过。“这么便宜的镜片,能戴吗?”网上不少用户晒出佩戴不适的照片,有人说“镜片边缘太厚,磨眼睛”,还有人怀疑“代工质量不如大牌”。2018年, 《消费者报告》甚至发文质疑Hubble的镜片材质,说“水凝胶含水率55%不算高,舒适度可能不如强生的58%”。
这些质疑,戳中了DTC品牌的软肋:供应链优势再大,产品不过关也是白搭。但Hubble没硬刚,而是用“供应链透明化”化解信任危机。他们干脆在官网公布代工厂信息——台湾精华光学,连工厂地址、FDA认证编号、年产能力都写清清楚楚。还拍了一段工厂探访视频:工人穿着无菌服在无尘车间生产, 镜片、抗拉测试……科根在视频里说:“我们敢让用户看生产过程,主要原因是好产品不怕被检验。”
更狠的是他们直接把医学顾问推到台前。创立之初, Hubble就请来了Brian Levy博士——博士伦前首席医疗官、Aerie制药公司的前高管。 Levy在YouTube上开账号@Doctor Eye Health, 专门讲隐形眼镜知识,其中一条12分钟的视频详细拆解Hubble的镜片:材料、工艺、透氧率,甚至对比了和强生的差异。他说:“Hubble的镜片虽然便宜,但生产工艺和标准完全符合FDA要求,日抛的平安性远高于月抛。”这种“权威背书+供应链透明”的组合拳, 让不少原本犹豫的用户放下心——2019年,Hubble的用户复购率冲到65%,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
当然供应链优势也不是万能护城河。2020年后 越来越多DTC品牌模仿Hubble的模式,比如美国LensPure、英国Bausch Lomb旗下也有低价子品牌,价格压到30美元/月。Hubble不得不加快产品迭代:2021年推出普通眼镜、 2022年上太阳镜,还和工厂合作研发“高含水率水凝胶”,舒适度向巨头看齐。科根说:“供应链优势是起点,不是终点。你得让用户觉得‘便宜的一边,体验还不输大牌’,这才能留住人。”
给DTC品牌的启示:供应链不是“成本中心”, 是“增长引擎”
Hubble的故事,给想靠性价比突围的DTC品牌上了一课:供应链不是“砍价工具”,而是“战略武器”。那些以为“找个代工厂、低价卖货就能成功”的品牌,大概率会倒在半路。真正的极致性价比,是“供应链能力+用户洞察”的结合体。
比如 Hubble能发现“日抛镜片在美国比国外贵25%-50%”这个机会,不是靠拍脑袋,而是做了6个月的市场调研:分析电商平台的价格数据、爬取用户评论、甚至找留学生代购对比价格。这种“用数据找痛点”,让供应链优势精准命中用户需求。
再比如 他们敢在2017年把广告费砸在“世界棒球锦标赛加时赛”上——别人看加时赛是熬夜,他们算的是“加时赛广告费比正赛便宜一半,观众还集中”。这种“精打细算”的营销,本质是供应链“成本控制思维”的延伸——每一分钱都要花在能带来用户增长的地方。
当然不是所有DTC品牌都能复制Hubble的路径。做美妆的供应链和做眼镜不一样,做3C产品的供应链复杂度更高。但核心逻辑相通:找到供应链里“被中间环节吃掉的价值”, 把它还给用户;用数据让供应链更“聪明”——按需生产、快速响应、持续优化;再说说用“透明化”和“信任感”消解用户对“低价=低质”的偏见。
说到底,DTC品牌的终极战场,是“供应链效率”的比拼。谁能把供应链打造成“又快又好又省”的系统,谁就能把极致性价比变成用户离不开的“瘾”。Hubble用6年时间证明:供应链这盘棋,下好了真能让小品牌在巨头的眼皮子底下杀出一条血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