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华中大低调王者,仅30家店铺

30家店铺撑起60亿营收, 这家跨境电商的“低调”藏着什么秘密

跨境电商圈里多开店铺似乎成了“标配”——有人百店千店冲销量,有人铺开全品类占市场。但偏偏有个“异类”,明明能靠规模扩张快速起量,却偏要守着30家店铺“慢工出细活”。更让人意外的是 这30家店铺硬是在2021年交出了59.67亿元的营收答卷,2022年上半年即便在欧美经济遇冷、汇率波动的情况下依然做到了28.09亿元的收入。它就是致欧家居,跨境电商里那个像“扫地僧”一样的低调王者。

30家店铺:不是数量少, 是“单店价值”拉满了

打开致欧的“家底”,你会发现它的店铺布局堪称“精简得有点狠”。全平台30家店铺, 亚马逊占了15家,剩下15家分散在Wayfair、ManoMano、Cdiscount这些垂直或综合平台。要知道, 很多跨境大卖为了分散风险,动辄开几十上百个店铺,致欧却反其道而行——不是不想扩张,而是把每个店铺都做成了“印钞机”。

低调王者!华中大卖仅30个店铺销售额近60亿
低调王者!华中大卖仅30个店铺销售额近60亿

亚马逊作为致欧的“基本盘”,15家店铺可不是简单复制粘贴。SONGMICS主打家居收纳, VASAGLE聚焦家具组装,FEANDREA则专攻庭院宠物用品,每个品牌对应细分场景,连产品页面设计、关键词布局都带着强烈的“专属感”。有跨境从业者曾测算过 致欧单店平均年营收近2亿元,这个数据放在行业内,妥妥能排进TOP10——要知道,很多中小卖家几十个店铺加起来都达不到这个数。

更绝的是致欧对“非主流平台”的运营。Wayfair在家居垂直领域不算流量王者, 但致欧硬是把Wayfair做到了2022年上半年收入占比5%,要知道2019年这个数字还不足1%。2021年,致欧在Wayfair的收入达到2.74亿元,两年增长6倍。这背后是团队对平台规则的深度研究:Wayfair用户更关注产品参数和材质, 致欧就把家具的承重、环保等级放在详情页最显眼的位置;平台偏爱大件直发,致欧就优化了包装体积,让物流成本降了15%。这种“贴身肉搏”式的运营,让致欧在非亚马逊平台也活得很滋润。

大件家具的“死穴”:存货管理能决定生死

做家居跨境电商,最怕什么?不是选品不对,不是广告费太贵,是“货砸手里”。家具这东西,体积大、重量沉,海运周期长,一旦滞销,仓库费、资金占用费能把利润全吃光。致欧刚起步时也踩过坑:2018年存货账面价值占资产总额41.58%, 17个亿的货堆在仓库,资金链绷得紧紧的。

但现在的致欧,存货管理已经成了“行业教科书”。2022年上半年, 存货账面价值占比降到29.97%,10个亿的存货支撑起28亿营收,周转效率肉眼见涨。秘诀藏在三个“硬核操作”里。

第一个是“海外仓提前量”。截至2021年底, 致欧在德国、美国、英国的海外自营仓面积超过29万平方米,加上第三方合作仓,基本覆盖了欧美核心市场。提前把货备到海外用户下单后3天就能收货,体验比国内快递还快。更关键的是 海外仓能实时监控库存数据——哪个SKU卖得好,哪个区域缺货,系统自动预警,生产端就能快速调整。2021年致欧新增自主研发产品款式1587个, 其中582个到头来定稿生产,选品准确率比行业平均高出20%,靠的就是库存数据的“实时反馈”。

第二个是“包装革命”。大件家具进亚马逊仓库,尺寸卡得严,超尺寸就得交高额仓储费。致欧的研发团队硬是把“包装体积”做成了核心竞争力。比如分节款电视柜, 传统包装是150cm*50cm*10cm,进不了亚马逊标准仓,致欧通过结构创新,把体积压缩到86cm*48cm*15cm,不仅顺利进仓,物流成本还降了30%。类似的设计还有可拆装的书桌、 折叠椅,用户收到货自己就能组装,既降低运输破损率,又提升了用户体验——有款休闲躺椅改进后客户好评率直接提升了40%。

第三个是“动态清仓机制”。滞销品不藏着掖着,致欧会根据不同平台的用户画像,搞“定向清仓”。比如德国用户偏爱简约风,就把北欧款家具打折卖给德国站;美国用户喜欢大容量,就把收纳箱套装推给美国站。2022年致欧家居虽然营收下降, 但存货跌价损失占比反而比2021年低了5%,这说明清仓效率上来了货没砸在手里。

研发不是“烧钱”, 是“把每个零件做成复用模块”

很多人觉得家居产品没啥技术含量,不就是贴个牌子、换个设计?致欧用研发费用狠狠打了这些人的脸。2019-2021年, 研发费用从1042.95万涨到2451.04万,年复合增长率53.30%,比营收增速还快。但致欧的研发不是“拍脑袋创新”,而是有一套“蘑菇式模型”的底层逻辑。

简单说 就是把产品拆成三层:最底层是“零部件平台”,比如抽屉滑轨、桌脚、柜门,这些通用件做成标准化模块,成本能降15%;中间层是“组合成型”,用不同模块排列组合,比如同样的桌脚+抽屉,换个柜门就是不同的书桌,开发周期缩短一半;最上层是“CMF变化”,也就是颜色、材质、表面处理,比如同一个款沙发,灰色布艺、棕色真皮、网红绿绒布,瞬间就形成产品矩阵,满足不同用户审美。

这套模型让致欧的产品SKU数量在2022年达到3167个, 覆盖223个细分品类,但研发成本却没跟着指数级增长。更绝的是致欧的研发团队会“盯着集装箱体积”做创新。比如家具的边角设计,既要耐碰摔,又要能堆叠,还要适配欧美家庭的户型。2021年致欧有个爆款产品——带储物功能的小边几, 就是抓住了欧美小户型用户的痛点,单月销量突破5万件,研发成本却主要原因是模块化复用,控制在10万以内。

研发投入到头来转化成了“定价权”。致欧的自有品牌SONGMICS、 VASAGLE在欧洲市场,价格比国内同类产品高30%-50%,但用户依然买单。原因很简单:设计更懂欧美审美,质量经得住长期使用,售后响应速度快。有德国用户在亚马逊评论说:“VASAGLE的书桌组装比宜家的还简单,价格却便宜了1/3。”这种“性价比”不是靠压缩成本,靠的是研发带来的差异化价值。

汇率、 退货、平台依赖:低调王者也踩过的坑

虽说致欧是“低调王者”,但2022年的日子也不好过。上半年营收降了12.22%, 净利润降了21.40%,直接原因有两个:欧元英镑汇率下跌,还有亚马逊平台的“政策收紧”。

欧洲是致欧的“基本盘”,收入占比常年稳定在60%左右。2022年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一度跌到1:7.0以下比2021年贬值超过10%。这意味着致欧在欧洲卖100欧元的产品,换成人民币少了近10元。2022年一季度,致欧仅汇兑损失就达到1237.48万元,相当于白干一个月。更麻烦的是欧美通胀加剧,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家居这种“非刚需”品类首当其冲。致欧只能靠增加促销力度保销量,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亚马逊的“依赖症”也让致欧吃过亏。2019年亚马逊收入占比81.13%, 到2022年上半年降到66.77%,虽然看起来在“去亚马逊化”,但66.77%的占比依然太高。2022年亚马逊调整仓储配送费规则, 大件家具的仓储费上涨20%,致欧不得不重新测算产品定价,部分产品利润直接被“削掉一块”。有内部员工透露,那段时间团队天天研究亚马逊的新政策,生怕哪个环节违规导致店铺受限。

退货率是家居跨境电商的另一大难题。很多人觉得亚马逊退货率低,其实不然。致欧的数据显示, 亚马逊的退货率在3%左右,但德国平台OTTO的退货率超过5%,Kaufland也高达4.5%。大件家具一旦退货,物流成本比商品本身还贵。致欧的应对方式是“前置拦截”:在产品页面放详细的安装视频, 客服团队7*24小时响应组装问题,甚至给用户提供“免费安装指导”。2022年致欧的退货率比行业平均低2个百分点,省下来的费用足够再开5个海外仓。

60亿营收之后:低调王者的“下一步棋”

2023年, 致欧家居提交注册,即将在深交所上市。招股书显示, 这次IPO要募集14.86亿元,重点投向研发设计中心、仓储物流体系扩建和郑州总部运营管理中心。这意味着, 致欧要继续“深耕”而不是“扩张”——用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用仓储优化提升用户体验,用总部管理提升协同效率。

跨境电商行业现在很卷, 有人靠低价冲量,有人靠铺货占市场,但致欧选择了一条“难而正确”的路:不追求店铺数量,不追逐短期利润,而是把每个环节做深做透。30家店铺、60亿营收,背后是单店效率的极致打磨,是供应链管理的精打细算,是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

或许,这就是“低调王者”的真正含义:不显山不露水,但每一步都踩在行业的痛点上。当别人在比谁开得多、谁铺得广时致欧已经把“单店价值”做到了行业天花板。未来 因为研发和仓储的进一步投入,这家30家店铺的“小而美”,或许能给更多跨境卖家带来新的启示:有时候,少即是多,慢就是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