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emu的JIT预售模式不备货,延迟发货会否面临5倍罚款

Temu的JIT预售模式:不备货的“馅饼”还是延迟发货的“陷阱”?

跨境电商圈最近被Temu的JIT预售模式搅得风生水起, 一边是“无需备货到仓即可上架”的诱人承诺,一边是“延迟发货最高罚5倍货值”的严苛条款。这种看似矛盾的操作,到底是平台为卖家量身定制的“减负神器”,还是另一套收割流量的“紧箍咒”?咱们今天就掰扯清楚,那些被Temu选中的卖家,究竟是踩中了风口,还是掉进了坑里。

JIT模式上线:Temu打的什么算盘?

2023年9月底, Temu悄悄向部分卖家推送了JIT预售模式的邀请函,核心规则简单粗暴:卖家不用先把货拉到广东仓库,商品链接就能提前上线销售。等订单来了再从工厂直接发货到Temu肇庆仓库,承诺24小时内发出,用顺丰加急次日达。平台宣称这是为了“减轻卖家库存压力”,让中小卖家也能玩转“零库存运营”。但细看条款,问题来了:超过24小时未发货,罚1倍货值;超过48小时直接飙到5倍。5000元保证金打底, 物流运费卖家自理,产品信息还得对标1688的严苛标准——尺寸图必须一边标厘米和英尺,价格要“低到极致”才能过审。这哪是“减负”,分明是戴着镣铐跳舞。

Temu推出的“不备货”的JIT预售模式,迟发货将被罚款5倍
Temu推出的“不备货”的JIT预售模式,迟发货将被罚款5倍

要知道, 在此之前,Temu的入驻逻辑是“先备货后上架”,商品必须先入广东仓,审核通过才能展示链接。不少卖家抱怨,旺季时仓库爆仓,排队等上架要等半个月,新品上架周期太长,错过销售黄金期。JIT模式看起来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新的矛盾又来了:不备货怎么保证发货时效?工厂突发停产怎么办?物流延误算谁的责任?这些问题,Temu的规则里可没说清楚。

5倍罚款悬顶:卖家的“紧箍咒”有多紧?

“24小时发货,48小时到仓,还要用顺丰加急——这根本不是零库存,是‘零容错’。”深圳做家居用品的卖家老周苦笑。他算了笔账:10月中旬接了个大单,工厂加班生产,后来啊深圳突发疫情,仓库封闭,货发不出去。48小时后Temu系统自动触发5倍罚款,5万元的货值直接罚掉25万,保证金直接扣光。老周说:“我找平台申诉,客服只说‘不可抗力不免责’,这不是霸王条款是什么?”

类似的案例不在少数。广州服装厂老板李姐回忆, 9月底她第一批备了30件新品测试JIT模式,后来啊主要原因是尺码表标注漏了“英寸”,被驳回3次等审核通过销售旺季已过。第二批备货时 她特意留了缓冲时间,可合作的快递站主要原因是“双十一”爆单,件量积压,48小时没送到肇庆仓库,又是5倍罚款。“平台说减轻库存压力,可我现在天天盯着物流APP,比以前备货时还累,生怕哪个环节掉链子。”李姐的吐槽道出了不少卖家的心声。

更关键的是JIT模式对供应链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广东及周边省份的卖家还能勉强“顺丰加急”次日达,可要是工厂在江浙沪、福建等地呢?运费成本翻倍不说时效根本没法保证。有卖家试过从浙江发货到肇庆,正常要48小时一旦遇到天气问题,直接超时。平台不认“客观理由”,只认“时效承诺”,这种“一刀切”的罚款机制,让卖家苦不堪言。

平台与卖家的博弈:谁在“画饼”谁在“接盘”?

Temu推出JIT模式,真的是为卖家着想吗?未必。从平台角度看, JIT模式能解决两大痛点:一是旺季爆仓,不用提前囤货,仓库压力骤减;二是提升周转率,订单来了再发货,减少库存积压。说白了这是平台把库存风险转嫁给了卖家,自己轻装上阵赚佣金。2023年“黑五·网一”前夕推出这个模式, 更像是为冲GMV铺路——卖家拼命发货,平台数据好看,至于卖家会不会被罚,那是“自家的事”。

但对卖家JIT模式更像是一场“豪赌”。中小卖家本就利润微薄,5000元保证金不算小数目,5倍罚款更是能直接压垮一个店铺。有业内人士透露,参与JIT模式的卖家,履约率必须保持在95%以上,否则会被清退。这意味着卖家必须时刻绷紧神经,不敢有丝毫懈怠。深圳某3C卖家算过一笔账:为了确保时效, 他专门找了3家备用工厂,平时订单分散生产,一旦主厂出问题,立刻切换。算下来物流成本、备用工厂的溢价,比传统备货模式还高20%。“哪是什么零库存,分明是‘高成本库存’。”他吐槽道。

更讽刺的是Temu一边要求卖家“价格低到极致”,一边对罚款“毫不手软”。有卖家发现, 同一款商品,在亚马逊、速卖通的利润有15%,在Temu必须做到8%以下才能过审,可一旦延迟发货,5倍罚款直接让这笔生意血本无归。这种“低价高罚”的策略, 本质上是平台在用卖家的风险,换取自己的低价优势——毕竟商品足够便宜,消费者才愿意下单,GMU自然就上去了。

行业震荡:JIT模式会倒逼供应链升级吗?

尽管争议不断,但JIT模式的出现,确实给跨境电商行业敲响了警钟。传统“先备货后销售”的模式,在库存周转、资金占用上存在明显弊端,尤其对中小卖家备货风险太高。而JIT模式的核心——以销定产、快速响应,其实是供应链优化的终极目标。问题在于,Temu的施行是否“太急了”?

广东某跨境供应链服务商透露, 他们接触的JIT模式卖家中,履约率能达到80%的不足三成。多数卖家主要原因是缺乏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要么是工厂产能不稳定,要么是物流合作不可靠,到头来只能“赔了夫人又折兵”。但反过来想, 这也倒逼卖家去优化供应链:比如建立多工厂协同机制,和物流公司签订时效保障协议,甚至自建小型中转仓。“JIT模式就像个‘压力测试’,能活下来的卖家,供应链能力绝对能上一个台阶。”该服务商说。

不过这种“优胜劣汰”的代价,可能是一些中小卖家的出局。2023年10月, 有数据显示,Temu平台因“履约不达标”清退的卖家数量环比增长了40%,其中大部分是参与JIT模式的新入驻卖家。对平台 这或许是“去芜存菁”的过程,但对整个跨境电商生态而言,卖家过度集中,会不会导致产品同质化加剧?毕竟只有利润空间足够,卖家才有动力去开发新品、提升品质,而不是一味打价格战。

卖家突围:在“高压”下如何活下来?

面对JIT模式的高压政策,卖家真就束手无策了吗?当然不是。深圳某家居大卖家给出了他的“生存法则”:,小步快跑,先拿小批量商品测试,跑通流程再放大。他举例, 9月底他们用一款小型收纳盒测试JIT模式,首批备20件,后来啊主要原因是物流延误,超时12小时被罚1倍货值。但他们很快调整,换了家承诺“延误2小时内赔付”的物流,第二批发货时效提升到20小时再没被罚过。

还有卖家另辟蹊径,把JIT模式当成“新品测试工具”。先上架链接测市场反应,有订单了再让工厂生产,卖不完的直接清库存,反正没备货到仓,不占仓储成本。“这招适合小众产品,比如手工饰品、创意小家电,需求不稳定,备货风险大。”广州一位做创意家居的卖家说 她用JIT模式测试了5款新品,其中2款爆单,直接让工厂加单,主要原因是前期没压货,利润率比传统模式高了15%。

但说到底,JIT模式不是“万能药”,它更适合供应链成熟、资金充裕的卖家。对中小卖家与其盲目跟风,不如先评估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工厂能不能48小时内出货?物流能不能保证次日达?万一被罚,资金链会不会断裂?想清楚这些问题,再决定要不要接Temu的“橄榄枝”。

未来展望:JIT模式会成行业标配吗?

从Temu的扩张速度来看,JIT模式大概率不会是再说说一次试点。2023年双11期间, Temu的GMV同比增长了300%,但一边也曝出“大量订单延迟发货”的负面新闻。平台明摆着意识到,传统的“仓库囤货”模式已经跟不上它的增长速度,JIT模式或许是解决履约瓶颈的关键。未来 不排除Temu会把JIT推广到更多地区,甚至要求所有卖家强制接入——毕竟对平台“零库存运营”意味着更低的管理成本和更高的资金效率。

但对整个行业JIT模式的推广,需要更完善的配套机制。比如 建立“不可抗力免责条款”,遇到疫情、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暂停罚款;比如优化物流合作,引入更多有实力的物流服务商,降低卖家的运费成本;再比如降低保证金门槛,给中小卖家更多试错空间。如果这些配套跟不上,JIT模式很可能只会成为大卖家的“游戏”,中小卖家只能望而却步。

说到底,跨境电商的竞争,早已从“拼价格”转向“拼供应链”。Temu的JIT模式,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行业转型的痛点,也照出了卖家的生存智慧。至于延迟发货的5倍罚款,究竟是“达摩克利斯之剑”,还是“倒逼升级的催化剂”,全看卖家怎么接招了。毕竟风口来了能不能飞起来还得看翅膀够不够硬——供应链的翅膀,永远比低价的翅膀,更抗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