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上排名前十的网红美食中

从云面包到黄油板:TikTok上的美食狂欢背后藏着什么

刷TikTok时总会被各种美食视频刷屏, 那些冒着热气的料理、五颜六色的摆盘,让人忍不住点个赞再划走。但你知道吗?有些美食光凭一个视频就能在海外掀起风浪,甚至带动整个厨房工具的销量。2022年英国连锁餐饮Chiquito发布的TikTok十大热门食品榜单里 云面包以34亿次播放高居榜首,这个在中国闻所未闻的东西,居然成了海外社交媒体的顶流。这背后到底是用户真实喜爱,还是算法推波助澜?那些跟着爆火的商家,真的能赚到钱吗?

云面包:34亿播放的“伪健康”神话?

第一次看到云面包的图片时我差点以为是谁家的棉花糖掉进烤箱了。这种用鸡蛋、奶油芝士和塔塔粉做成的“空气感”面包,口感蓬松得像云朵,颜色奶白,看起来健康又低卡。2022年3月,美国CNBC报道云面包时它的标签#cloudbread已经积累了超过20亿次观看。但奇怪的是 TikTok上那些教程视频,博主们总是强调“零面粉”“无糖”,却很少提它的热量——其实三颗鸡蛋加奶油芝士的热量,已经相当于一碗米饭了。

TikTok十大网红美食出炉,第一个我就不认识......
TikTok十大网红美食出炉,第一个我就不认识......

更讽刺的是云面包的爆火和疫情宅家潮分不开。2021年全球封控期间,人们被迫待在厨房,开始尝试各种“简单到不会失败”的食谱。云面包只需要把蛋白蛋黄分开,加塔塔粉打发,混合奶油芝士,烤箱10分钟就好,连烘焙新手都能操作。但数据显示,亚马逊上“云面包模具”的销量在2022年5月达到峰值后三个月内暴跌了60%。这说明什么?人们只是图新鲜,谁会天天吃棉花糖味的面包呢?

烤燕麦:13亿播放的早餐革命,还是昙花一现?

如果说云面包是“网红昙花”,那烤燕麦绝对是“常青树”。TikTok上#bakedoats 标签下的视频有13亿次播放, 博主们把燕麦、牛奶、鸡蛋、蓝莓、巧克力片统统扔进烤盘,烤出来是一整块可以切着吃的“燕麦蛋糕”。看起来健康又方便,提前一晚做好,早上切块就能吃,完美契合了打工人“快手早餐”的需求。

但2022年9月, 英国《每日电讯报》做过一个调查:70%的受访者表示尝试过烤燕麦,但只有20%的人坚持吃了超过两周。问题出在哪?口感太单调。燕麦本身没什么味道,就算加巧克力,吃几天也会腻。更关键的是 烤燕麦的走红带动了“燕麦碗”的销售,但2023年第一季度,亚马逊“燕麦碗”类目的退货率达到了28%,远高于厨具类平均的15%。这说明用户期待被“网红食谱”吊起来了但实际体验却跟不上。

厨房工具的逆袭:当美食遇上“懒人经济”

有意思的是 真正从TikTok美食里赚到钱的,往往不是做美食的,而是卖工具的。比如2022年夏天爆火的#veggiechopper, 那个1秒就能把蔬菜切成碎块的小玩意,在TikTok上的播放量超过5亿次。数据显示, 2022年7月,某品牌推出的蔬菜切碎机在亚马逊上的搜索量增长700%,转化率提升35%,数据

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大部分TikTok用户看美食视频,根本不是为了学做饭,而是图个“爽”。那个把火腿肠塞进机器, 倒鸡蛋液,一分钟就做出鸡蛋火腿肠的视频,播放量破亿,但评论区里“求链接”比“求教程”多10倍。还有手摇式切丝切片器, 2022年10月在英国TikTok Shop上线,首周销量破3万件,案例

Birria炸玉米饼:9亿播放的“灵魂美食”,还是文化挪用?

Birria炸玉米饼的走红,背后是文化的力量。这种墨西哥传统美食, 把炖得软烂的牛肉裹在玉米饼里再蘸上浓郁汤汁,在TikTok上获得了9.222亿次观看。2022年4月, 美国洛杉矶一家小餐馆主要原因是拍Birria玉米饼的制作视频,突然接到上千订单,老板在采访里说:“我们开了20年店,从没见过这种场面。”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2022年8月, 墨西哥《至上报》发文批评:“Birria被TikTok‘白人化’了博主们把传统香料换成番茄酱,把玉米饼换成全麦饼,还声称是‘健康版’。”数据显示, TikTok上“健康Birria玉米饼”的视频播放量比传统做法高40%,但墨西哥裔用户在评论区里骂翻了天。这提醒跨境电商:跟风文化类美食时尊重原貌比“创新”更重要,否则容易翻车。

粉红酱:5.998亿播放的“平安风波”,还是草根逆袭?

粉红酱的走红堪称“小人物逆袭”。2022年, 美国厨师Pii自己研发的火龙果酱,主要原因是颜色粉嫩,在TikTok上病毒式传播,播放量近6亿。但好景不长, 2022年9月,有网友质疑“粉红酱没有成分表”“生产环境不卫生”,Pii被迫公开制作过程,还接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检查,到头来证明没问题。这场风波反而让粉红酱更火了 2022年10月,Pii宣布与英国超市合作量产,首周销量破万,案例

粉红酱的故事说明,TikTok上的爆火是双刃剑。草根网红靠创意走红,但缺乏供应链和合规意识,很容易栽跟头。比一比的话, 那些有品牌背书的“网红美食”,比如2022年11月,卡夫推出的“TikTok限定版粉红酱沙拉酱”,上市首月销量同比增长200%,既蹭了热度,又规避了风险。跨境电商做这类产品,一定要提前想好合规和供应链,不然流量来了也接不住。

熟食店板:12亿观看的“社交货币”,还是摆拍道具?

熟食店板在TikTok上有12亿次观看, 其实就是一大块木板,摆满火腿、奶酪、水果、坚果,看起来精致又高级。2022年情人节期间, #charcuterieboard 标签下的视频暴涨,主要原因是人们觉得“晒熟食店板=晒生活品质”。但奇怪的是亚马逊上“熟食店板套装”的销量在2022年2月达到高峰后3月就跌了一半。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买来就是拍照,拍完就扔柜子里了根本用不上。

更讽刺的是 2022年6月,美国《纽约邮报》曝光:很多TikTok博主的“熟食店板”其实是道具店买的塑料模型,真实食材只摆中间一点,剩下的全是泡沫做的仿品。这让人不禁想问:TikTok上的美食,到底是用来吃的,还是用来演的?跨境电商卖这类产品,得想想用户是真心需要,还是一时冲动,否则库存积压了哭都没地方哭。

马克杯蛋糕:10亿播放的“懒人福音”,还是厨房灾难?

马克杯蛋糕绝对是“懒人经济”的代表。把面粉、糖、可可粉、鸡蛋放进马克杯,微波炉转3分钟,就能得到一个单人份的蛋糕。TikTok上#mugcake 标签有10亿次播放,博主们说“失败率几乎为零”。但2022年7月, 英国《每日镜报》做过一个实验:让10个厨房新手一边做马克杯蛋糕,后来啊6个做出来像石头一样硬,3个太稀,只有1个能吃。这说明什么?教程里的“精确到克”很重要,但TikTok上的视频里谁会真的拿厨房秤称面粉呢?

马克杯蛋糕的走红,带动了“微波蛋糕模具”的销售。2022年9月, 亚马逊上“带盖马克杯蛋糕模具”的搜索量增长500%,但退货率高达25%,用户反馈“模具太烫”“蛋糕粘底”。这提醒卖家:跟风网红产品时一定要测试用户体验,不然光靠流量转化,只会换来一堆差评。

肉桂卷:5.97亿播放的“治愈系”,还是智商税?

肉桂卷在TikTok上有5.97亿次播放, 博主们揉面团、刷黄油、撒肉桂粉,整个过程慢条斯理,看起来特别治愈。2022年圣诞季, #cinnamonrolls 标签下的视频暴涨,主要原因是人们觉得“做肉桂卷=过冬天的仪式感”。但数据显示, 2022年12月,英国超市“现成肉桂卷”的销量同比增长80%,而“肉桂卷粉料包”的销量只增长20%。这说明什么?大部分人看视频是“云享受”,真要自己做,还是买现成的香。

更关键的是肉桂卷的制作门槛其实不低。需要发酵两次还要控制烤箱温度,稍微不注意就变成“烤砖”。2022年10月, 美国《美食杂志》做过一个调查:85%的尝试者表示“第一次做失败了”,60%的人“再也不想做了”。跨境电商卖肉桂卷相关产品,得考虑用户是不是真的愿意花时间,不然流量来了转化却上不去。

墨西哥风味玉米片:4.151亿播放的“派对神器”,还是噱头?

墨西哥风味玉米片在TikTok上有4.151亿次播放, 其实就是把玉米片铺成桌子形状,上面堆满芝士、肉酱、橄榄,看起来像一件艺术品。2022年超级碗期间,这类视频暴涨,主要原因是人们觉得“做玉米片桌=派对王者”。但2022年3月, 美国《体育画报》报道:一家酒吧推出“玉米片桌套餐”,定价89美元,但90%的顾客只拍照,吃不完一半就走了。这算不算“智商税”?

有意思的是玉米片桌的走红,带动了“玉米片托盘”的销售。2022年4月, 亚马逊上“大号波浪形玉米片托盘”的销量增长300%,但用户反馈“托盘太重”“玉米片容易碎”。这说明用户要的是“好看”,不是“好用”。跨境电商做这类产品,得在“颜值”和“实用性”之间找平衡,不然只能成为一次性摆拍道具。

黄油板:3.584亿播放的“反套路”,还是昙花一现?

黄油板在TikTok上有3.584亿次播放,2022年9月突然火起来。其实就是把黄油抹在木板上,撒上盐、香草、蜂蜜,再配面包吃。看起来简单到离谱,但博主们说“这是法式优雅的体现”。2022年10月, 法国《费加罗报》发文嘲讽:“黄油板是法国农民几百年前就在做的事,现在被当成‘高级料理’卖,真是魔幻现实。”

更讽刺的是黄油板的走红只持续了两个月。2022年11月, TikTok上#butterboard 标签的播放量暴跌80%,主要原因是人们发现“黄油融化得太快”“吃完木板洗半天都洗不干净”。这说明TikTok上的“反套路”美食,可能只是一时新鲜,想长期赚钱,还得靠真材实料。

流量之外TikTok美食的真相是什么?

看完这些TikTok热门美食, 你会发现一个规律:大部分爆火的东西,要么满足了“懒人需求”,要么满足了“社交需求”,要么满足了“情绪需求”。但真正能持续赚钱的,永远是那些解决真实痛点、体验好的产品。比如2023年, 那些把“烤燕麦”改良成“即食燕麦杯”的商家,销量同比增长了150%,主要原因是他们抓住了用户“不想洗碗”的痛点。

跨境电商想蹭TikTok美食的热度,别光盯着食谱,得想想用户到底要什么。是工具?是便捷?还是面子?想清楚了流量才能真正变成销量。毕竟TikTok上的美食狂欢,热闹是他们的,但你能不能分到一杯羹,还得看你有没有真本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