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流浪地球2》引爆机械外骨骼热潮

科幻照进现实:《流浪地球2》里的机械外骨骼真能买到?

春节档的《流浪地球2》炸了 不仅票房冲得飞快,电影里的各种“黑科技”更是在网上炸开了锅。特别是那些穿戴式机械外骨骼,看着就让人热血沸腾——钢铁侠既视感有没有?很多人看完电影第一反应:这玩意儿现实中真的能买吗?别说还真有人给出了答案。电影里的外骨骼赞助商傲鲨智能直接放话, 部分电影中的机械外骨骼现实版已经量产了而且他们还搞了个微博抽奖,转发就能抽中BES-P储能版外骨骼一副,16.4万人跟着转,热度直接拉满。豆瓣8.2分, IMDb8.0分,国内外观众都夸这电影把国产科幻片水平拉起来了硬核科幻新标杆可不是白叫的,连带着这些“未来装备”也跟着火出圈。

从电影银幕到生产线:傲鲨智能的量产速度

电影里那些酷炫的外骨骼, 从设计到落地量产,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傲鲨智能给出的答案可能让你意外:没等电影上映,现实版已经能下单了。他们家的工业用外骨骼, 主打的是更强的负重能力和精准作业,跟电影里工人师傅们用的那款功能差不多,都是为了让工人搬东西更省力、干活更高效。有人可能会问,电影里的外骨骼看着那么复杂,现实版能还原多少?傲鲨智能没细说参数, 但能落地量产,说明核心技术早就突破了不然谁敢拿自家产品跟《流浪地球2》这种顶级科幻IP绑定?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差一点都能被网友扒出来。

《流浪地球2》带火“机械外骨骼”,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潜力如何?
《流浪地球2》带火“机械外骨骼”,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潜力如何?

外骨骼机器人:不只是科幻道具, 更是行业新宠

其实外骨骼机器人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只是以前多停留在实验室或者工业领域,普通老百姓根本接触不到。《流浪地球2》这波操作, 属实是把机械外骨骼从科幻片里拽进了现实让更多人知道:原来这玩意儿不是未来时是现在进行时。行业数据也印证了这点,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研究显示,2021年全球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才6.716亿美元,到了2022年直接冲到9.525亿美元,预计2029年能干到119.95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3.6%——这增速,比很多互联网行业都猛。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个小众市场吗?但你想想,43.6%的年复合增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五年后市场规模能翻十几倍,这可不是小打小闹。

全球市场狂飙:43.6%的年复合增长率意味着什么?

43.6%的年复合增长率,听起来是不是很抽象?换算一下就知道多吓人:按2022年9.525亿美元算, 一年后就是13.68亿,两年后19.64亿,五年后直接奔着120亿去了。这速度背后是全球各国对机器人的需求爆发。北美市场现在占大头, 但亚太地区增速最快,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老龄化加上制造业升级,外骨骼的需求跟坐火箭似的。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工业领域对助力外骨骼的需求一直存在加上老年人越来越多,康复医疗外骨骼的市场也在扩大,双重驱动下想不火都难。

产业链拆解:从核心硬件到千行百业的落地

一个外骨骼机器人从零件到成品,背后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上游是核心硬件,传感器、伺服电机、减速器这些,跟机器人关节息息相关,精度越高,外骨骼用起来越灵活。中游是整机制造, 分好几种:康复医疗的、工业助力的、军用的、民用消费的,每种功能不一样,技术路线也差不少。下游就是应用场景了工厂、医院、养老院、灾区救援,甚至户外运动,都能找到外骨骼的身影。这条产业链现在中国已经比较完整了 上游核心部件大部分能国产,中游制造商也越来越多,下游需求更是五花八门,整个行业就像刚睡醒的狮子,开始撒欢跑了。

上游:传感器、伺服电机,这些“关节”有多重要?

外骨骼机器人好不好用,关键看“关节”灵不灵。这里的“关节”指的就是核心硬件, 比如传感器,负责感知人的动作,你想抬腿,传感器得马上把信号传给控制系统,不然外骨骼反应慢半拍,还不如不用。还有伺服电机,提供动力,电机扭矩够不够、响应快不快,直接决定外骨骼能不能帮你省力。以前这些核心部件大多靠进口,价格贵得离谱,一台工业外骨骼成本一半都花在硬件上。这几年国内企业技术起来了 传感器、伺服电机都能自己造,成本直接降一半,这才让外骨骼有机会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

中游:制造商的赛道之争,医疗与工业谁更吃香?

中游制造商现在分成了好几派, 有的专攻医疗康复,比如大艾机器人、迈步机器人,他们的外骨骼主要给中风、偏瘫患者用,帮助做康复训练;有的主打工业助力,比如傲鲨智能、铁甲钢拳,专门解决工厂里工人搬重物、长时间站立的问题;还有少数在做军用外骨骼,比如兵器集团202所研制的单兵外骨骼,能背35公斤东西走20公里。赛道不同, 技术侧重点也不同,医疗外骨骼更强调精准控制,不能伤到患者;工业外骨骼则要耐用、抗造,适应工厂复杂环境;军用外骨骼对负重和续航要求更高。目前来看,医疗和工业市场相对成熟,民用消费还在起步,但潜力巨大。

下游:四大应用场景,哪块市场蛋糕最大?

下游应用场景里工业和医疗现在是主力军。工业领域, 物流、汽车、电子厂这些地方,工人每天要搬几十上百公斤的货物,或者长时间弯腰作业,外骨骼能帮他们分担不少体力,降低工伤风险。医疗康复领域, 中国有2.6亿老年人,中风、偏瘫患者不少,但理疗师严重不够用,一个理疗师要管十几个患者,康复训练根本做不充分,外骨骼机器人正好能补这个缺口,24小时帮患者做康复,效率比人工高多了。军用和民用消费市场现在规模小,但增长快,特别是民用,因为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未来可能会有爆发式增长。

工业外骨骼:物流分拣工的“腰救星”

说起工业外骨骼,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物流分拣。快递仓库里分拣工每天要弯腰几千次搬货,时间长了不是腰肌劳损就是椎间盘突出,很多人干两年就干不动了。某物流公司做过实验, 让分拣工穿工业外骨骼干活,后来啊腰部的肌肉活动量降低了30%,一天下来没那么累了而且分拣效率还提高了15%。数据不会说谎,这东西真的有用。傲鲨智能的工业外骨骼就是针对这个场景设计的, 能分担腰部60%的负重,工人搬50公斤的货物,感觉像搬30公斤一样,而且穿戴起来很方便,穿上就能干活,不用专门训练。

快递员的隐形铠甲:降低30%体力消耗的真实数据

30%的体力消耗, 听起来好像不多,但对每天工作10小时的快递员这可是救命的数据。某快递公司去年在几个试点仓库给工人配了工业外骨骼,反馈特别好。有个老工人说以前搬一天货,晚上腰都直不起来现在穿了这个,下班还能骑电动车送会儿外卖。公司算过一笔账,给工人配外骨骼虽然花了钱,但工伤少了离职率低了算下来比招新人便宜多了。现在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开始关注外骨骼, 特别是“双11”这种大促期间,临时工多,工作量暴增,外骨骼成了保产能的关键装备。

医疗康复外骨骼:2.6亿老年人的“行走助手”

中国60岁以上老人有2.6亿, 占总人口的18.9%,这个数字还在涨。老年人最怕什么?怕生病,怕摔跤,更怕中风偏瘫后走不了路。很多老人中风后 腿脚不听使唤,想重新站起来走路,需要长期做康复训练,但国内康复理疗师才几十万,根本不够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 它能辅助患者做步态训练,通过电机带动患者腿部运动,刺激肌肉和神经恢复。大艾机器人的外骨骼就在很多医院用着, 患者穿戴后外骨骼会根据设定的步态模式帮患者抬腿、迈步,一天能练好几个小时比人工辅助效率高多了。

理疗师缺口百万,外骨骼如何补上康复训练的短板?

康复理疗师有多缺?卫健委的数据显示, 中国每10万人口只有10名康复理疗师,而美国是60名,日本是70名,差距不是一般大。很多医院康复科,一个理疗师一天要管十几个患者,根本没法个性化指导。外骨骼机器人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它能代替理疗师做重复性的辅助训练,比如让患者反复练习走路,理疗师只需要在一旁调整参数、观察情况就行。这样既减轻了理疗师的负担,又能让患者得到更充分的训练。迈步机器人的外骨骼还带了AI功能,能分析患者的步态数据,自动调整训练方案,更智能,效果也更好。

北京冬残奥会的圆梦时刻:定制外骨骼让火炬手重新站立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 火炬手杨淑亭穿着大艾机器人定制的外骨骼,稳稳地站在火炬台前,点燃了主火炬。这个场景让无数人红了眼眶。杨淑亭是一名残疾人, 以前只能坐在轮椅上,靠着外骨骼的帮助,她不仅重新站了起来还能平稳地走路,甚至传递火炬。大艾机器人为她定制的外骨骼,是根据她的身体数据专门设计的,穿戴舒适,控制精准,让她实现了多年的梦想。这个案例让更多人看到了外骨骼的力量——它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能改变人生的“希望之骨”。现在很多医院都在用外骨骼帮助残疾人康复,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它重新站了起来。

军用外骨骼:战场上的“超级士兵”雏形

军用外骨骼一直是个神秘的存在毕竟谁也不会把战场上的装备随便拿出来晒。但《流浪地球2》里军人穿戴外骨骼作战的场景,让观众对军用外骨骼充满了想象。现实中,军用外骨骼主要用来增强士兵的负重能力和机动性。兵器集团202所2015年就展示过国产单兵外骨骼, 在背负35公斤重物的情况下能以4.5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走,续航20公里。这数据听起来可能不惊人, 但想想士兵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还要爬山涉水,这点续航和速度已经能极大提升战斗力了。军用外骨骼还能在伤员救助时发挥作用, 士兵受伤了外骨骼能帮他们自己撤离,或者让战友更轻松地抬着他们转移。

35公斤负重续航20公里:中国单兵外骨骼的实战化进展

35公斤负重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背着一个大米的重量,还要在崎岖地形上走20公里普通士兵早就累趴下了但穿外骨骼就能做到。中国单兵外骨骼这些年进步很快, 从一开始的样机到现在的实战化测试,核心部件全部国产化,重量更轻、续航更长、控制更灵活。据说在某次演习中,穿外骨骼的士兵背着35公斤装备,走完全程还能保持战斗力,而没穿的早就累得不行了。虽然军用外骨骼还没大规模列装, 但技术已经成熟,未来肯定会成为单兵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士兵在战场上更有优势。

消费级外骨骼:从万元天价到千元美金,谁在打破价格壁垒?

以前一提到外骨骼,大家想到的都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工业或医疗设备,普通人根本买不起。但消费级外骨-骼的出现,正在打破这个价格壁垒。英汉思动力2021年就搞了个大动作, 推出全球首款千元美金以下的消费级外骨骼,众筹时在不同渠道拿到了400多台订单,还登上了《时代周刊》2022年度全球最佳发明榜。他们的外骨骼主打轻便,适合长时间行走或站立的人群,比如导游、捕快、户外爱好者,甚至老年人。价格下来了普通人也能体验一把“钢铁侠”的感觉,消费级外骨骼的市场一下子打开了。

英汉思动力的“破圈”操作:400台订单背后的供应链革命

千元美金以下的消费级外骨骼,是怎么造出来的?英汉思动力的秘诀是供应链革命。他们把工业外骨骼的核心技术简化, 用消费电子的供应链来降本,比如用更便宜的传感器、标准化的电机,甚至把外壳设计得跟运动装备一样时尚。这样一来成本大幅下降,价格自然亲民。400台订单看起来不多,但对消费级外骨骼已经是个不错的开始,说明市场真的有需求。有人可能会问,消费级外骨骼功能能跟工业的比吗?当然不能,但它的定位就是“辅助”,帮普通人减轻体力消耗,不是让你去工厂搬砖,日常用足够了。

政策东风:十七部门“机器人+”方案, 外骨骼迎来黄金期

外骨骼行业能这么快发展,政策功不可没。2023年1月18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里面明确提到要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在养老、医疗、工业等场景的应用验证。这相当于给外骨骼行业发了个“准生证”,而且还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那种。早在2022年, 国务院《“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就强调,要发展外骨骼康复训练等康复辅助器具。政策一支持,资金、人才、场地都来了外骨骼科创企业不用再愁没钱研发,也不用担心市场不认可了。

从“十四五”规划到工信部通知,政策红利如何落地?

政策好,还要落地快。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行动了 比如上海、深圳,对外骨骼研发企业给了不少补贴,税收减免、场地优惠,甚至还有研发奖励。北京某外骨骼企业负责人说他们去年申请到了市科委的研发补助,够半年的工资了压力小多了。医院也在积极响应,三甲医院纷纷采购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跟企业合作做临床研究。养老机构更不用说了老龄化严重,护工难招,外骨骼成了“救命稻草”。政策红利不是空话,是真金白银的支持,让外骨骼企业能安心搞研发,大胆拓市场。

跨境电商机会:海外市场的“外骨骼热”,卖家能分几杯羹?

外骨骼在国内火了海外市场也没闲着。北美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外骨骼市场, 工业和医疗需求旺盛,特别是美国,制造业回流,工厂需要提高效率,对工业外骨骼的需求很大;欧洲老龄化严重,康复医疗外骨骼卖得不错。亚太地区增速最快,日本、韩国的老年人多,康复需求大,东南亚的制造业也在升级,工业外骨骼开始普及。跨境电商卖家可以瞄准这些市场,把国产外骨骼卖出去。比如工业外骨骼, 可以卖给东南亚的电子厂;康复外骨骼,可以出口到日本的养老院;消费级的,欧美户外爱好者肯定喜欢。

北美占主导,亚太增速最快,哪些国家需求最旺盛?

具体到国家,美国、德国、日本是外骨骼消费大国。美国工业外骨骼需求大, 主要原因是人工成本高,企业愿意花钱买设备提高效率;德国制造业发达,对精密工业外骨骼有要求;日本老龄化严重,康复医疗外骨骼几乎是刚需。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制造业正在转移,工厂越来越多,工业外骨骼潜力巨大。跨境电商卖家做这个品类, 要选对平台,比如亚马逊、eBay适合卖工业和消费级外骨骼,医疗类的可能需要通过专业渠道。物流也是个问题,外骨骼体积大、重量重,得找靠谱的物流商,不然运费比货还贵。

未来已来:TO C还是TO B,谁才是外骨骼的终极答案?

现在外骨骼行业还在混战,TO B和TO C谁更有前景,争论不休。有人觉得TO B市场大, 工业、医疗、军用,需求稳定,客单价高,能快速回本;也有人觉得TO C才是未来消费级外骨骼一旦普及,市场规模能翻几十倍。其实两者不冲突,TO B先打基础,积累技术,降低成本,TO C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像当年的无人机,大疆先从工业级做起,技术成熟了才推出消费级,火遍全球。外骨骼也一样,先让工厂、医院用起来成本降了价格亲民了普通人才能买得起,消费市场才能真正打开。

大疆启示录:消费级外骨骼的普及之路还有多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