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 CEO周受资3月份将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
听证会前夜:一场没有硝烟的数据战争
美国国会的听证会桌椅还没摆好,周受资的日程表已经挤满了凌晨的会议。这位TikTok全球CEO最近的生活, 像被按下了快进键——从伦敦飞往华盛顿的航班上,他反复核对准备回应的提纲,旁边摊开的笔记本里写满了“数据隔离”“第三方审计”“青少年保护”这些关键词。3月的华盛顿寒风刺骨, 但比天气更冷的是TikTok在美国的处境:国会山里有人喊禁令,州政府里有人下禁令,普通用户开始怀疑“我的视频数据是不是被送到了北京”。周受资要面对的,不是一场普通的质询,而是一场关乎TikTok生死存亡的“公开处刑”。
从华尔街到硅谷:周受资的“不可能任务”
周受资的人生履历像一部跨国企业家的通关剧本。伦敦大学学院的经济学学位, 高盛的投行经历,俄罗斯投资基金DST里主导了对Facebook、Twitter的投资,哈佛MBA的镀金,这些标签让他在硅谷精英圈里站稳了脚跟。2021年加入字节跳动时没人想到这个新加坡人会接下最烫手的山芋——TikTok的美国业务。字节跳动内部有人私下说:“周受资就像个消防员,哪里着火就往哪里冲。”2023年3月, 当他走进国会听证会现场时他手里的灭火器里装的不是灭火剂,而是“数据平安承诺”和“内容审核报告”。有人问他怕不怕,他说:“怕,但总得有人站出来。”

听证会现场:当“数据平安”成为政治工具
被质疑隐瞒。周受资的回应很聪明:“我们从未向中国交过用户数据,所有美国用户数据都存储在美国甲骨文的服务器上。”他举着第三方审计报告的样子,像举着一张免死金牌,但议员们的眼神里写着“我不信”。
“我们从未向中国交过用户数据”:一句回应背后的信任危机
周受资在听证会上反复强调“数据隔离”,但普通用户真的信吗?2023年2月, 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64%的美国成年人认为TikTok会对用户数据构成威胁,这个数字比2021年上升了27个百分点。更讽刺的是 Facebook在2018年曝出数据泄露事件,影响了8700万用户,当时国会的反应不过是开了几次“走过场”的听证会。为什么TikTok成了靶子?有人说是主要原因是它太成功了——2023年TikTok在美国的月活用户突破1.5亿,相当于美国人口的45%。当一家中国公司在美国的影响力超过本土科技巨头时“数据平安”就成了最好的攻击理由。
跨境电商的寒冬与暖流:TikTok商家怎么办?
听证会的影响很快传到了跨境电商圈。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商家李明最近愁得睡不着觉, 他做的手机壳90%的订单来自TikTok直播,“听证会那天我的流量掉了30%,粉丝问我‘TikTok还能用吗’,我只能说‘没事’”。类似李明这样的商家不在少数。2023年4月, 跨境电商服务商雨果跨境发布的报告显示,68%的TikTok卖家担心平台会被禁用,其中35%已经开始寻找替代渠道。但寒冬里也有暖流——做户外用品的商家张华, 在听证会后调整了策略,把TikTok流量引到独立站,两个月内转化率提升了22%。他说:“用户不是不买东西,是不敢在TikTok上留个人信息了。”
案例拆解:从“爆款依赖”到“多平台求生”
2023年3月底, 深圳跨境电商公司“优品跨境”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缩减TikTok广告预算30%,转投Facebook和Google。创始人王伟说:“听证会让我意识到,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太凶险。”他们的做法是:在TikTok上做品牌曝光, 把用户引流到独立站完成购买,一边开发YouTube短视频内容吸引新用户。4月的数据显示, 优品跨境的总销售额没有下降,但TikTok的占比从70%降到了50%,独立站和YouTube的占比上升到了40%。王伟说:“这叫‘流量分散风险’,就像炒股不能只买一支股。”这个案例后来被收录进《2023年跨境电商生存指南》,成了很多商家的“救命稻草”。
本地化内容的“救命稻草”:为什么美国用户更信本土商家?
周受资在听证会上提到“美国团队负责内容审核”,这其实给跨境电商商家指了一条明路:本地化。做服装的商家陈琳发现, 自从她用美国网红拍摄视频,配上英语字幕,评论区的质疑声少了“用户觉得‘这东西是为我们做的’,不是‘从中国进口的’”。2023年5月, TikTok官方发布的《跨境电商本地化指南》显示,采用本地化内容的商家,用户停留时长增加了45%,转化率提高了28%。陈琳说:“以前我拍视频都是中文配音加字幕,现在直接找美国本地团队,虽然成本高了但用户信任度上来了。”
政治博弈下的平台生存术:周受资的“阳谋”与“阴谋”
周受资不是在孤军奋战。TikTok早在2022年就启动了“Project Texas”项目, 计划将美国用户数据迁移到甲骨文的服务器,并成立独立的审核团队。这个项目耗资15亿美元,但周受资认为“值得”。他在内部会议上说:“这不是妥协,是‘以退为进’。”但有人质疑这只是缓兵之计——甲骨文的服务器真的能独立吗?2023年4月, 《华尔街日报》曝出TikTok仍在通过中国工程师访问美国用户数据,虽然TikTok否认,但信任已经裂了一道缝。政治博弈没有赢家, 只有输家——用户不知道该信谁,商家不知道该往哪里投钱,周受资像个走钢丝的人,左边是字节跳动的KPI,右边是美国国会的质询清单。
“出售北美业务”的背后:一场资本与权力的游戏
关于TikTok会被出售的传闻从2023年初就没停过。微软、亚马逊、Meta都传出了接洽意向,但字节跳动始终没松口。2023年5月, 《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字节跳动内部评估认为,出售北美业务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会“承认自己有问题”。周受资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我们不是卖资产,是卖‘信任’。”但政治压力越来越大——截至2023年6月, 美国超过25个州禁止在政府设备上使用TikTok,国会也在推进全面禁令的法案。资本和权力的游戏里TikTok像棋盘上的棋子,想自己走,却总被别人推着走。
未来已来:跨境电商的“TikTok依赖症”该戒了?
听证会像一记警钟,让跨境电商商家清醒过来:依赖单一平台的风险有多大。但“戒掉”TikTok也不现实——它依然是流量最大的入口。2023年6月, 跨境电商服务商店匠发布的报告显示,78%的商家认为“TikTok不能丢,但也不能只靠它”。怎么做?建立私域流量是关键——把TikTok粉丝引导到WhatsApp群、独立站会员体系,直接触达用户。做家居用品的商家林晓说:“以前我天天盯着TikTok的播放量, 现在更关注独立站的复购率,这才是‘自己的地盘’。”
数据不会说谎:那些从TikTok赚到钱的商家,做对了什么?
2023年3月, 美国本土美妆品牌“Glow Beauty”通过TikTok网红营销,单月销售额突破100万美元。创始人Jessica说:“我们不是靠‘低价’取胜,是靠‘真实’。”他们的做法是:找中腰部网红做产品测评,视频内容不夸大效果,展示真实的用户使用场景。数据显示,中腰部网红的转化率比头部网红高18%,主要原因是粉丝觉得“更可信”。Jessica说:“TikTok上的用户不是傻子,他们能分辨出‘广告’和‘分享’。”这个案例后来被很多商家效仿,成了TikTok营销的“新范式”。
在夹缝中寻找出路
周受资离开听证会时 记者问他“你紧张吗”,他说:“紧张,但不后悔。”TikTok的未来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但跨境电商商家不能等“尘埃落定”再行动。分散流量、本地化内容、建立私域——这些策略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就像李明说的:“不管TikTok明天怎么样,今天先把货卖出去,才是正经事。”政治的风暴总会过去,但商业的本质永远不变:谁能抓住用户的心,谁就能活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