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大缩水,雪球还能继续滚动吗
估值腰斩后的SHEIN:雪球惯性还能撑多久
曾经那个站在跨境电商风口、 估值一度冲上1000亿美元的快时尚巨头SHEIN,如今正经历一场“缩水阵痛”。金融时报报道, 2024年其净利润缩水近40%,最新一轮融资估值跌至640亿美元,相比2022年4月的巅峰期近乎“腰斩”。这个从南京起步的小公司, 靠着“小单快反”的供应链神话,把雪球滚成了庞然大物,但如今雪球每滚动一圈,需要的真金白银越来越多,外部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有人问:SHEIN的雪球,还能继续滚下去吗?
从“屠龙少年”到“估值缩水”:光环褪去后的现实压力
早年的SHEIN, 像个不服输的“屠龙少年”,在亚马逊主导的电商江湖里硬是杀出一条血路。它的App下载量长期霸榜购物类第一,用10美元的T恤、20美元的连衣裙,撬动了欧美年轻消费者的钱包。那时候的SHEIN, 似乎做什么都对——供应链快得让ZARA都望尘莫及,价格低得让快时尚同行集体失声,连投资人都在追着喂钱。

SHEIN的雪球,好像突然遇到了一块冰面滚不动了。
但好景不长,2022年之后风向突然变了。创投圈的热钱退潮, 一级市场融资变得困难,二级上市窗口收窄,连欧洲独角兽Klarna都不得不“降价融资”,SHEIN自然也躲不过这波“估值寒冬”。更麻烦的是它曾经引以为傲的“低价优势”,正在被拼多多旗下的Temu疯狂瓦解。2022年下半年, Temu一度反超SHEIN,拿下美国App Store购物榜第一,用更极致的低价抢走了本该属于SHEIN的用户。
关税壁垒下的“生死劫”:巴西的95%涨价难题
如果说估值缩水是“内忧”,那么政策壁垒就是SHEIN躲不过的“外患”。南美市场的巴西,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增长引擎,正给SHEIN出难题。巴西政府计划将跨境电商产品关税从现行的60%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一边征收17%-25%的流转税。这意味着什么?SHEIN一件原本卖30雷亚尔的T恤, 成本可能直接翻倍,为了维持利润,售价得提高95%以上——但问题是巴西本地服装的平均单价才100雷亚尔,SHEIN一旦涨价,还能靠“低价”吸引用户吗?
更让SHEIN头疼的是 欧罗巴联盟早在2021年7月就取消了“22欧元以下包裹免征VAT”的政策,出口到欧洲的商品成本直接增加20%,这还没算上各国五花八门的环保税、认证费。SHEIN的“中国制造+全球直邮”模式,在关税壁垒面前,像个没穿盔甲的士兵,脆弱得不堪一击。
本地化突围:从“纯独立站”到“巴西淘宝”的野心
面对关税大棒, SHEIN的答案是“本地化”——但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它在巴西搞了三手准备:一是复制“淘宝模式”,推出类似天猫的综合平台,邀请本地卖家入驻。2022年3月,这个试点正式启动,商品页面上开始显示店铺名称,右下角还能点进店铺主页。据巴西物流服务商透露,仅本地供应商对消费者的日发货量就达4-5万单,说明本地卖家愿意接这个盘。
但问题来了:本地化烧钱啊!建工厂、招卖家、推支付,哪一样不要真金白银?SHEIN自己都承认,“每前进一步,需要大量的真金白银铺路”,可现在的估值,还能支撑它烧多久?
二是建供应链,和巴西本土工厂签保密协议,搞“本地生产”。创始人许仰天在2021年12月亲自飞到巴西,和当地服装供应商开会,把供应链本地化当成头等大事。三是推本地支付,上线巴西的PIX和BOLETOS支付系统,减少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这三招组合拳下来SHEIN想把自己从“外来跨境电商”变成“本地电商玩家”。
亚马逊“下凡”:独立站王者的“真香”转变
曾经, SHEIN把亚马逊视为“对手”,独立站是它的骄傲。Shpify创始人卢克说独立站卖家是“反抗亚马逊的叛军”,而SHEIN,曾是叛军里最耀眼的那个。但2022年,SHEIN突然“下凡”,进入亚马逊开店。这操作让很多人看不懂:独立站卖得好好的,干嘛去亚马逊“受气”?但细看就会发现, SHEIN在亚马逊上卖得比独立站贵——同款白色连衣短裙,亚马逊卖28.99美元,独立站只要18美元,便宜了10美元多。
但亚马逊和独立站的关系, 从来不是“非黑即白”,SHEIN这一招“左右手互搏”,到底能走多远,谁也说不准。
这哪是去卖货,分明是去“引流”的!当消费者在亚马逊搜“SHEIN”时看到价格更高,转头就跑去独立站下单了。当然这只是小算盘,SHEIN的长远目标,可能是借亚马逊的物流和退换货体系,补齐独立站的短板。毕竟亚马逊FBA能做到次日达,而SHEIN独立站从中国发货,平均要30-45天这体验差距太大了。
线下“试水”:快闪店不够, 永久店来了
线上体验的短板,一直是SHEIN的痛。消费者摸不到面料、试不了上身,只能靠图片和评论判断,这导致退货率居高不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SHEIN从2021年开始搞“快闪店”,在欧美、澳洲等10多个国家开店,门口经常排长队。但快闪店是“游击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2022年12月, SHEIN在日本东京开了全球第一家永久性线下店,店里不直接卖货,但消费者可以挑、可以试,再说说还是得回App下单——这意思很明确:线下是“体验中心”,线上才是“大本营”。
在美国芝加哥、 旧金山,SHEIN也开了类似的永久店,试图用“触摸+试穿”弥补信息流的不足。但线下店更烧钱,租金、人工、装修,哪样不是成本?SHEIN在加拿大多伦多租了17万平方英尺的仓库当配送中心, 又在波兰和GLP公司合作,租了4万平米仓储空间,还要招聘1000多人——这些硬件投入,动辄就是几亿美元,现在的SHEIN,真的还有钱这么“烧”吗?
品牌矩阵“狂奔”:从服装到家居美妆, 能不“内卷”吗
为了摆脱“纯服装电商”的标签,SHEIN这几年疯狂孵化子品牌,搞起了“品牌航空母舰”。主站下面 ROMWE、SHEGLAM、Luvlette、PETSIN……至少10个品牌,覆盖了家居、美妆、内衣等品类。孵化方式也很聪明:新品牌先在主站“试水”,被扶持一段时间后再独立上线。比如SHEGLAM, 最早在主站“BEAUTY”板块亮相,2022年4月才独立站;Luvlette主打“自信舒适”,用丰腴身材模特,和主站“苗条性感”的画风完全不同。
但问题是品牌矩阵越大,资源越分散。每个品牌都需要独立运营、独立投放,SHEIN的流量和资金,真的能一边撑起这么多“孩子”吗?更关键的是这些子品牌能不能走出“SHEIN的影子”,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比如SHEGLAM, 在美妆赛道要和欧莱雅、雅诗兰黛竞争,Luvlette要和维密、爱慕抢市场,SHEIN的“快时尚基因”,真的能复制到这些新领域吗?
物流“补课”:从“中国发货”到“全球建仓”的代价
电商四流——信息流、 商流、资金流、物流,SHEIN前三流玩得溜,物流却一直是“瘸腿”。从中国发货到欧美,平均30-45天这速度在亚马逊“次日达”面前,简直像“龟兔赛跑”里的乌龟。为了补课, SHEIN开始在全球建仓:美国印第安纳州的Whitestown配送中心已投入使用,把运输时间缩短了3-4天;南加州的两个配送中心计划2023年春天开业;东北的第三个配送中心也在筹备中。
在欧洲,波兰的配送中心辐射中东欧,4万平米仓库,要服务整个欧洲市场。这些配送中心,能大大提升物流时效,但代价是天文数字的投入。要知道,建一个10万平米的仓库,光租金一年就要几百万美元,更别说设备、人工、维护了。SHEIN自己都承认,“物流方面一直功课不足”,但现在补课,是不是太晚了?毕竟Temu、速卖通早就开始在全球布局本地仓,SHEIN的“后来居上”,真的有机会吗?
融资“续命”:估值缩水下的“饮鸩止渴”还是“明智之选”
扩张需要钱, 烧钱需要钱,建仓需要钱,孵化品牌需要钱——SHEIN就像个永远填不满的“钱袋子”。2024年,它计划融资30亿美元,但估值只有640亿美元,比巅峰期少了三分之一。知情人士说SHEIN“哪怕面临严重缩水的估值,也要咬紧牙关忍受一切”。这话听着悲壮, 但细想又有点心酸:估值缩水,说明投资人不再像以前那样看好它了这时候融资,是不是在“饮鸩止渴”?
更麻烦的是 SHEIN还在筹划伦交所上市,但上市需要漂亮的财报,而它现在的净利润正在“缩水”,这上市计划,会不会泡汤?当然 也有乐观派认为,SHEIN的雪球滚了这么多年,积累了庞大的供应链和用户基础,只要挺过这段“缩水期”,未来依然能继续滚动。但问题是SHEIN的“惯性”,真的能抵得过外部的“阻力”吗?
对手环伺:Temu、 Shopee、速卖通,谁在“抢食”
SHEIN的烦恼,不止来自政策和自身,更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Temu用“极致低价+全托管”模式, 在美国市场疯狂抢用户,2022年下半年一度登顶App Store;Shopee在东南亚的本地化做得更狠,本地订单占比超80%,本地卖家达200万;速卖通则用“低佣金”吸引卖家,交易佣金仅5%-8%,远低于本土平台Mercado Libre的12.8%-16%。
这些对手, 要么有阿里的供应链支持,要么有腾讯的流量加持,要么有本土化的先天优势,SHEIN的“快神话”,在他们面前,好像没那么“神”了。更让SHEIN不安的是TikTok也开始在美国搞电商,后发制人,说不定哪天就抢走一大块市场份额。跨境电商的赛道,已经从“一超多强”变成了“群雄逐鹿”,SHEIN的雪球,滚得越来越费劲了。
未来展望:雪球能滚多远, 取决于“刹车”还是“油门”
说到底,SHEIN的雪球还能不能继续滚动,取决于它能不能解决几个核心问题:本地化能不能真正落地,烧钱扩张能不能换来可持续增长,物流短板能不能补上,品牌矩阵能不能不“内卷”。乐观的人看到的是 SHEIN的供应链依然强大,用户基础依然庞大,只要熬过估值寒冬,未来可期;悲观的人担心的是缩水的估值、高昂的扩张成本、激烈的竞争,会让SHEIN的雪球越滚越慢,甚至停下来。
或许, SHEIN需要的不是“继续滚”,而是“停下来调整”——调整扩张节奏,优化成本结构,把“快”和“稳”结合起来。毕竟雪球滚得太快,容易散;滚得太慢,又会被后来者超越。SHEIN的平衡术, 到底怎么走,没人知道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曾经的“屠龙少年”,正在变成一个更复杂、更成熟的“商业巨轮”。它能驶向何方,我们只能且行且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