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四小龙海外激战正酣,洋巨头是否已开始坐立不安
亚马逊的“王座”开始晃了
最近跨境电商圈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曾经那个让全球卖家又爱又恨的亚马逊,突然开始对自家卖家“发难”了。不少卖家收到平台邮件,说主要原因是定价错误,店铺直接被停用,必须降价才能重新上架。要知道, 亚马逊可是向来标榜“自由定价”的,这次突然变脸,背后站着谁,明眼人都清楚——就是那四个从中国杀出来的“出海四小龙”。
亚马逊2022年的财报简直像一盆冷水, 全年净亏损27亿美元,直接创下了公司成立以来的“最差成绩”。裁员、 收缩业务、封店潮……一系列操作下来亚马逊终于意识到,那个可以随意定价、让卖家乖乖听话的时代,可能真的要过去了。而另一边, Shein、Temu、速卖通、TikTok Shop这四个中国电商平台,正在海外市场掀起一场“低价风暴”,把亚马逊逼到了不得不降价的墙角。

从“封店潮”到“求降价”,亚马逊的急转弯
说起来亚马逊也够憋屈的。2022年那波大规模封店潮,搞得多少中国卖家血本无归,平台还嘴硬说“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后来啊呢?消费者没保住卖家倒是跑了一大半。数据显示,2022年亚马逊北美市场的第三方卖家活跃度下降了近15%,买家增速也跌到了历史低点。
这下亚马逊慌了。没了卖家,平台就是个空架子;没了买家,卖家赚不到钱迟早要走。于是乎,2023年开始,亚马逊突然对中国卖家“温柔”起来各种招商政策、扶持补贴层出不穷。但更关键的是它开始逼着卖家降价——主要原因是那四个中国平台,价格实在太“卷”了。
打个比方, 同样的蓝牙耳机,亚马逊上卖29.9美元,速卖通上19.9美元,Temu上只要12.9美元,还包邮。你说欧美消费者怎么选?亚马逊想维持高价,后来啊就是订单被抢得七零八落。于是只能“挥泪大甩卖”,强迫卖家跟着降价,保住市场份额。
四家中国玩家, 四种“破局密码”
这四个中国平台,虽然常被放在一起说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它们的打法完全是“各显神通”,根本不是一条路上的对手。Shein玩的是“快时尚供应链革命”, Temu走的是“拼多多低价复制”,速卖通靠的是“物流基建老本行”,TikTok Shop则是“短视频内容带货”的新花样。每一种打法,都戳中了亚马逊的软肋。
Shein:用“小单快反”颠覆快时尚
Shein能起来 真不是靠烧钱砸广告,而是它把“快时尚”的供应链玩到了极致。传统服装品牌,从设计到上架,少说两三个月;Shein呢?从设计师出图到工厂生产,再到消费者手上,最快7天就能搞定。秘诀就是“小单快反”——先让工厂做100件,卖得好再加单,卖不好直接砍掉,库存风险压到最低。
2021年,Shein就超越了亚马逊,成了北美地区下载量最高的购物APP。到2023年, 它在欧美年轻人里已经成了“时尚代名词”,一件印着卡通猫的T恤,亚马逊卖35美元,Shein卖15美元,还每周上新5000款,亚马逊根本追不上。
Temu:烧钱换市场的“拼多多式狂飙”
要说最“猛”的,还得是Temu。拼多多在国内怎么起来的?不就是“低价+社交裂变”嘛,Temu把这招直接复制到了海外。2022年9月才上线北美, SensorTower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1月,全球下载量就超过了1900万次其中95%的用户都来自北美。
Temu的玩法简单粗暴:补贴。商家卖一件商品,平台补贴几美元;用户下单分享给朋友,再给优惠券;买得越多,补贴越多。后来啊就是亚马逊上卖20美元的厨房收纳盒,Temu上9.9美元包邮,还送赠品。招商证券测算, Temu上线第一年亏损就得50亿人民币,但拼多多不差钱,就指着用“烧钱”把亚马逊的根基给挖了。
速卖通:物流基建“老炮儿”的稳扎稳打
比一比的话,速卖通就“老派”多了。作为最早出海的中国电商平台,它没Shein那么“炫技”,也没Temu那么“激进”,但胜在“靠谱”。它的核心武器,就是物流基建。
速卖通背后站着菜鸟, 在国内深圳、义乌、东莞等地设了13个“优选仓”,商家把货放进去,平台负责打包、发货,能省20%以上的仓租和人力成本。更厉害的是海外仓——菜鸟在11个国家建了22个海外仓,总面积86万平方米。比如从国内发往巴西的包裹, 以前要1个多月,现在走速卖通的优选仓+巴西海外仓,12-15天就能到,比亚马逊还快2-3天。
2023年,速卖通还在全国产业带“疯狂招商”。佛山家具厂的老板说 以前自己想做跨境电商,光物流、清关就头大,现在加入速卖通的“托管模式”,工厂只管供货,运营、物流、售后全包了还不收佣金。订单量蹭蹭往上涨,一个月比以前多赚几十万。
TikTok Shop:短视频里的“购物冲动”
TikTok Shop可能是最“会玩”的。别人卖货靠搜索,它靠“刷视频”。你在TikTok上刷到一个美女试穿汉服的视频,觉得好看,点一下购物车就能下单,根本不用去APP里搜。这就是“内容电商”的魅力——用短视频激发你的“购物冲动”,让你“边看边买”。
2022年“双11”, TikTok在东南亚五国的电商GMV增长了137%,接近1.6万条带货短视频诞生。印尼的一个卖美妆的商家,拍了个“用10块钱面霜修复烂脸”的视频,火了之后订单量翻了20倍。这种玩法,亚马逊根本学不会,它那套“搜索-比价-下单”的逻辑,在TikTok这里完全不奏效。
产业带工厂:从“代工”到“卖全球”的跳板
四小龙能这么猛,背后站着中国最硬的“底气”——制造业。珠三角、 长三角、海西、华北,几十个外贸产业集群,数不清的工厂老板,以前给国外品牌代工,赚点辛苦钱,现在终于能自己卖货到全球了。
深圳华强北的3C产品、 佛山顺德的家具、广州番禺的厨卫、中山古镇的灯具、汕头澄海的玩具……这些“产业带名片”,以前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卖到国外被中间商赚差价,现在通过四小龙的平台,直接面对海外消费者,利润翻了好几倍。
工厂老板的“出海解放日”
佛山张老板开了家家具厂, 给宜家代工十年,2023年初加入了速卖通的“托管模式”。以前做代工,一件家具赚50块,现在直接卖给海外消费者,一件能赚200块,订单还稳定。“以前总觉得跨境电商是‘高大上’,玩不转,现在平台把所有麻烦事都包了我们只管把产品做好就行。”张老板说现在厂里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工人加了三班倒。
这种“工厂供货+平台运营”的模式,正在改变中国制造业的生态。以前是“看订单生产”, 现在是“按需生产”,平台告诉工厂海外消费者喜欢什么工厂就生产什么库存风险没了利润还高了。宁波的小家电厂家、 温州的眼镜厂商、许昌的假发工厂……无数个像张老板这样的工厂老板,正在通过四小龙的平台,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跨越。
物流:看不见的“生死线”
做跨境电商,物流就是“生命线”。一件包裹从中国到美国,走DHL要7天走普通物流要30天要是遇到海关查验,更久。物流慢了消费者等不及,退货率高,平台就不愿意合作。所以四小龙这些年,都在物流上下了血本。
菜鸟的“全球仓网”怎么建起来的
速卖通的物流优势,全靠菜鸟的“全球仓网”。在国内, 优选仓就像“前置仓”,商家把货放进去,平台根据海外订单直接发货,不用商家自己打包;在海外海外仓就像“中转站”,包裹到了当地,直接清关派送,速度比空运还快。
2023年,速卖通在巴西的物流做得最亮眼。中巴包机航班密度提升到每周8次从深圳发往圣保罗的包裹,优选仓发货7天就能到,比传统物流快了一半。巴西的消费者,现在买中国商品,和买本地商品没区别,甚至更快。
比一比的话,Temu的物流就差点意思。主要依赖第三方物流,时效不稳定,有时候包裹卡在海关半个月,消费者直接申请退款。Temu也知道这个问题,2023年开始在海外建仓,但速度跟不上海外市场的扩张,物流成了它的短板。
亚马逊的反击:降价能赢回用户吗?
被四小龙逼到墙角,亚马逊也不是没想过办法。除了逼卖家降价,它也在学四小龙的招数:搞“选品推荐”、优化物流时效、推出“低价商品专区”。但问题是亚马逊的“低价”,和四小龙的“低价”,根本不是一回事。
亚马逊的低价, 是靠压低卖家利润实现的,卖家没利润,就没钱做产品创新,再说说只能卖“白牌垃圾”;四小龙的低价,是靠供应链效率实现的,工厂直接对接消费者,中间环节少了价格自然就下来了品质还能保证。
低价是万能药吗?四小龙的隐忧
当然四小龙也不是没有隐忧。Temu烧钱烧得太猛, 50亿亏损能不能撑住谁也没底;Shein的“小单快反”模式,对供应链要求极高,一旦订单量暴增,工厂产能跟不上,就会出问题;速卖通的多市场布局,投入太大,要是某个市场政策变了风险也高;TikTok Shop的内容合规,在欧美也是个难题,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封号。
但不管怎么说四小龙的出现,确实让跨境电商的格局变了。以前是亚马逊“一家独大”, 现在是“四小龙+亚马逊”五强争霸,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中国制造业也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亚马逊这次是真的坐不住了它的“王座”,恐怕没那么稳了。
未来的战场:谁能笑到再说说?
接下来的跨境电商战场,会越来越激烈。Temu肯定会从北美拓展到其他市场, 2023年已经在测试加拿大站点了;速卖通会继续深耕东南亚、拉美这些新兴市场,巴西、印度会是重点;Shein可能会从快时尚 到更多品类,比如家居、3C;TikTok Shop也会把内容电商的模式复制到更多国家,欧洲、中东都是目标。
新兴市场:下一个“流量洼地”?
东南亚、 拉美、中东这些新兴市场,人口多、消费增长快,正在成为跨境电商的“流量洼地”。速卖通2023年在东南亚的GMV增长了50%, 巴西市场的用户数翻了一番;TikTok Shop在印尼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亚马逊;拉美国家的消费者,现在买中国商品,比买美国商品还积极。
这些市场,基础设施不如欧美完善,但竞争也小,利润空间大。四小龙肯定会继续加大投入,而亚马逊主要原因是“历史包袱重”,反应慢了半拍,可能会错失先机。
从“卖货”到“品牌”:中国制造的终极命题
更长远来看,四小龙正在帮助中国制造业完成一次“升级”。以前我们卖商品,靠的是“便宜”;现在我们要靠“品牌”。Shein扶持了很多中国设计师品牌, 让“中国设计”在欧美时尚圈有了话语权;速卖通推出了“品牌出海计划”,帮助佛山家具厂打造自己的品牌;TikTok Shop让中国小家电通过短视频内容,成了海外家庭的“网红产品”。
这场跨境电商的战争, 表面上看是低价、物流、流量的竞争,深层次看,是中国制造业从“代工”到“品牌”的转型之战。亚马逊可以降价, 可以模仿,但它模仿不了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效率,模仿不了中国工厂的创新速度,更模仿不了中国品牌背后的文化自信。
所以洋巨头们是不是坐立不安?答案是肯定的。但更重要的是 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谁能笑到再说说还得看谁更懂消费者,谁更能把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而中国的工厂老板、卖家、平台,也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出海时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