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南美小国为何迎来大量国货,TikTok阿里国际站教程功不可没

秘鲁街头摆摊的中国手机壳, 背后藏着TikTok的流量密码

圣克鲁斯夜市的摊位上,20岁的玛丽亚正用西班牙语向顾客推销印着熊猫图案的手机壳,批发价5元,零售价15元。这些来自浙江义乌的小商品,让她在半年内赚够了大学学费。谁也没想到,这场南美小国的国货热,竟起源于TikTok上几条粗糙的教程视频。

从"怎么用阿里巴巴"到月入百万的进口生意

2021年夏天秘鲁利马的大学生Otoya在TikTok上传了第一条视频。镜头晃得厉害, 他边翻阿里国际站界面边用西班牙语解释:"看,这个'Gold Supplier'就是认证商家,点击就能看到起订量。"视频,他举起一箱从中国进口的LED灯带:"进价200美元,能卖800美元。"这条30秒的视频获得了32万次浏览,400多条评论里全是"怎么下单""求教程"。

TikTok“阿里国际站教程”出圈,大量国货涌入南美小国
TikTok“阿里国际站教程”出圈,大量国货涌入南美小国

Otoya的账号突然成了香饽饽。私信里堆积的咨询让他意识到,光靠回复消息根本忙不过来。索性他在主页挂上了付费课程链接,99元教人如何筛选供应商、计算运费、处理清关。没想到,第一期课程招了200个学员,赚的钱比他半年的生活费还多。

更让他意外的是学员们很快就遇到了新问题——不会处理进口文件,找不到便宜的物流渠道。Otoya干脆拉了几个在海关工作的朋友, 组建了10人团队,提供"一条龙"服务:从帮客户联系1688供应商,到翻译报关单,再到租用仓库分拣货物。现在他的公司每月从中国发2个40英尺集装箱的货,利润率稳定在40%以上。

玻利维亚的"集装箱少年",TikTok上的进口导师

玻利维亚圣克鲁斯的Iver Callisaya比Otoya更激进。2021年8月, 他在TikTok发布了一条"30天进口挑战":第一天教注册阿里国际站,第十天谈下第一个供应商,第三十天收到第一柜货。视频里他用生硬的中文对着镜头喊"老板,这个价格能再低吗?",逗得当地年轻人直呼"太真实"。

这条视频让Iver的粉丝暴涨到15万。他发现,南美年轻人对"自己当老板"有着病态的渴望。"秘鲁、玻利维亚的失业率超过20%,年轻人宁愿摆摊也不愿进工厂。"Iver在采访中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就业机会,是'低成本创业'的路径。"

Iver的教程直击痛点:如何用1688的"小额混批"试水, 怎么通过货代把运费压到每公斤8美元,甚至教人用Google翻译和卖家砍价。"最火的一期课程是'避坑指南',专门讲哪些中国商家会发样品不发货,怎么用第三方验货。"他说"学员里有卖玩具的,有卖服装的,还有一个靠卖中国产的太阳能板,在乡下开起了连锁便利店。"

未被纳入战略市场的"意外收获"

阿里巴巴国际站的南美业务团队最近有点懵。他们发现,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这些"非战略市场"的询盘量突然暴增,同比增长210%。更奇怪的是流量来源大多是TikTok,而不是官方投放的广告。

"我们没在拉美投过TikTok广告。"阿里巴巴国际站的一位中层管理者苦笑着承认, "这些国家的市场太小了客单价低、物流成本高,按我们的标准根本不够投入。"但现实是玻利维亚的中小卖家通过TikTok教程,绕开了复杂的进口代理流程,直接从中国工厂拿货。

这种"去中心化"的渗透方式让阿里始料未及。在巴西、 智利这些大市场,阿里还在和本地电商平台竞争;而在南美小国,它已经通过民间教程成了"默认的进货渠道"。有行业分析师指出, 这种模式甚至比官方推广更有效——TikTok上的创作者用本地语言、本地案例教学,信任度远高于品牌广告。

进口产业链的野蛮生长

在秘鲁利马的一栋老式公寓楼里藏着南美最繁忙的"阿里国际站服务中心"。这里白天是培训教室,晚上变成分拣仓库。墙上贴着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 记录着每个客户的货物清单:"张三,1000个手机壳,海运,预计15天到达;李四,500个LED灯,空运,加急..."

这些服务中心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上游是TikTok上的教程创作者, 负责引流和教学;中游是本地进口代理,提供清关、仓储服务;下游是摊主和小商户,负责终端销售。"利润最厚的不是卖货,是卖服务。"服务中心的老板王磊说 "教人用阿里国际站收99元,帮人处理清关收500元,租个货架再收200元,一套组合拳下来比自己做生意还赚。"

更疯狂的是有人开始做"进口中介中介"。在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一个叫Carlos的年轻人专门帮人找教程服务商。"很多人不知道怎么选,怕被骗。"Carlos说"我帮他们对比各家价格、成功率,抽10%佣金。上个月 alone 就做了30单生意。"

20岁年轻人的"创业捷径"

玻利维亚拉巴斯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玛丽亚·冈萨雷斯最近在课堂上做了个调查:"如果创业,你们会选择做什么?"78%的学生回答:"从中国进口小商品,在TikTok上卖。"

"这太可怕了。"冈萨雷斯说 "他们以为进口就是'在手机上下单,等货到摆摊',完全没考虑过汇率风险、库存积压、政策变化。"数据显示,南美小国的进口失败率高达40%,主要原因是新手低估了物流时间和清关难度。

但年轻人的热情丝毫未减。在秘鲁的特鲁希略, 19岁的圣地亚哥辍学后用积蓄买了第一个集装箱的廉价玩具,后来啊主要原因是没做质检,30%的货物到货就坏了。"我赔光了所有钱。"他在TikTok上发视频忏悔,"但还是有人问我'下次怎么避免',我只好继续做教程,教大家如何验货。"

这种"踩坑-分享-再创业"的模式,在南美年轻人中形成独特生态。失败的经历反而成了教程的"信誉背书"。"看,这就是我踩过的坑,你们别犯。"圣地亚哥说"学员觉得你真实愿意付费。"

被忽视的市场红利

跨境物流公司递四方南美区负责人李明最近发现个奇怪现象:"往秘鲁、 厄瓜多尔的包裹量,同比增长了300%,但大部分不是来自速卖通,而是阿里国际站的小B商家。"

这些小商家的订单特点鲜明:单票货值低, 但频次高;对时效不敏感,但对价格极度敏感;喜欢用海运拼箱,能省一分是一分。"有个客户连续6个月每月发一个40英尺集装箱,装的都是中国产的塑料盆。"李明说"在本地卖5美元一个,利润率300%。你说这生意能不火吗?"

南美小国的市场特性让中国商品找到了完美切口。这些国家普遍缺乏制造业基础, 工业品依赖进口;又没有大型电商平台,小商户只能通过传统批发渠道进货;而中国供应链的低价、高效率,恰好填补了空白。"中国卖1元的手机壳,到本地批发价3元,零售价10元,中间的利润空间足够养活好几层中间商。"一位在秘鲁做了10年进口生意的华人说。

流量红利下的隐忧

但这场"国货热"并非没有隐患。在玻利维亚的科恰班巴,当地商会已经开始抗议:"中国货正在摧毁我们的小商业。"数据显示,2022年科恰班巴有120家本地商店倒闭,店主们普遍认为,是中国商品的低价竞争导致的。

更麻烦的是同质化竞争。在利马的中央市场,至少有30个摊位在卖同款熊猫手机壳,价格从15元到25元不等。"大家都在Tik上学一样的教程,进一样的货,再说说只能打价格战。"摊主索菲亚说"上个月我亏了本,不得不进了一批质量更差的货,才能卖到最低价。"

TikTok上的教程创作者也感受到了压力。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涌入,"教进口"的赛道已经卷到极致。"有人开始做'高级教程',教大家如何做私域流量,如何在Instagram卖货。"Otoya说"但说实话,大部分人还是停留在'怎么下单'这个层面真正能做大的没几个。"

从"教程生意"到"品牌孵化"

少数有远见的中间商已经开始转型。在厄瓜多尔的基多, importer Laura不再满足于帮客户清关,而是和中国工厂合作,开发定制化产品。"我发现当地人喜欢明亮的颜色,但中国工厂的默认配色太暗了。"她说"我就让他们按我的设计生产,贴上我的品牌标签,利润率能翻一倍。"

这种"本地化改过"正在成为新的竞争点。在秘鲁,有人专门针对高原地区开发保温性能更好的水杯,在玻利维亚,有人根据当地人的脚型改良运动鞋。"单纯搬运中国货已经不够了你得懂本地需求。"Laura说"这也是为什么TikTok教程创作者有机会——他们离市场最近,知道当地人想要什么。"

阿里巴巴国际站也注意到了这个趋势。虽然没有直接推广南美小国,但平台悄悄上线了"小语种客服"和"本地化商品推荐"功能。"我们收到很多西班牙语的询盘,询问如何定制产品。"平台运营人员透露,"或许未来这些'非战略市场'会变成我们的新增长点。"

流量时代的跨境电商新逻辑

南美小国的国货热,本质上是一场"流量驱动的贸易革命"。传统跨境电商依赖平台广告、 SEO优化,而这次是TikTok上的普通创作者用短视频教程,硬生生开辟出一条新通路。

这种模式打破了"大投入才能有大回报"的常规。在南美小国,不需要烧钱投广告,不需要建立本地团队,只需要一部手机、一点本地知识,就能撬动中国供应链。Otoya、Iver这些年轻人的成功,证明了跨境电商的门槛正在降低,"个人创业"的可能性正在扩大。

但背后的问题也很明显:缺乏监管的教程教学, 导致大量新手盲目入局;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很快陷入红海;本地产业的冲击,可能引发贸易摩擦。这场由TikTok点燃的"国货热",究竟是南美小国的创业机遇,还是又一场短暂的流量狂欢?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至少现在在秘鲁的夜市上,玛丽亚还在忙着卖她的熊猫手机壳。TikTok的摄像头随时可能对准她,记录下这个南美小国里中国商品与年轻创业者碰撞出的火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