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TikTok折戟印度第三年后
从4亿装机量到一夜清零:TikTok的印度困局
2020年6月29日 印度政府突然宣布禁用包括TikTok在内的59款中国应用,理由是“威胁印度自主权与平安”嗯。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炸得行业内外措手不及。要知道, 就在禁令生效前一周,TikTok还在印度宣布与板球明星维拉特·科利签订价值1.2亿卢比的代言合同,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个在印度拥有4亿装机量、1.2亿月活用户的超级应用,会在一夜之间从各大应用商店消失。
禁令来得猝不及防,但背后早有预兆。2019年, 印度边境冲突爆发后TikTok多次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印度右翼组织甚至发起抵制TikTok的抗议活动。那时候, TikTok团队还在忙着应对内容审核压力——印度政府要求删除“侮辱宗教”“危害国家平安”的内容,但TikTok的AI审核系统明摆着跟不上印度复杂的文化环境。据说 当时仅2020年第一季度,TikTok就收到印度政府下架的3000多条内容要求,审核团队每天加班到凌晨,却还是无法满足监管要求。

“我们走得太快,但印度的‘地基’没打好”
TikTok在印度的扩张有多激进?2019年, TikTok在印度的营销费用高达1.2亿美元,赞助板球联赛、音乐节,甚至把广告做到乡村地区的三轮车上。这种“烧钱换市场”的策略确实见效了——2020年初, TikTok在印度的用户增速达到每月2000万,远超全球其他市场。但问题也来了:用户暴涨,本地团队却跟不上。当时TikTok印度员工中, 只有15%是本地人,内容审核、政府关系、市场推广等核心岗位几乎都由中国总部派驻,这种“水土不服”让TikTok在应对监管时处处被动。
更致命的是TikTok低估了印度本土企业的“反弹力”。禁令一出,无数印度创业者摩拳擦掌,准备抢占短视频市场。比如成立于2018年的Chingari, 原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搞笑视频平台,禁令后直接把Slogan改成“印度人自己的TikTok”,还推出了类似“TikTok创作者基金”的激励计划——创作者每1万次播放能拿到100卢比。这种“本土牌”果然奏效, 2020年9月,Chingari的月活用户飙升至5000万,虽然远不及TikTok巅峰时期,但已经让投资人看到了希望。
本土玩家的“狂欢”:谁真正接住了TikTok的流量?
禁令后印度短视频市场像一块刚出炉的大蛋糕,吸引了无数玩家。除了Chingari, 还有Roposo、Mitron、Josh这些平台,甚至传统社交应用如ShareChat也推出了短视频功能。但热闹背后 是残酷的淘汰赛——据印度创投平台Tracxn的数据,2020-2021年,印度至少有200家短视频创业公司获得融资,但到头来活下来的不到10%。
Chingari的“昙花一现”:用户来了 却留不住
Chingari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也是最被寄予厚望的。创始人Sumit Ghosh在接受《印度斯坦时报》采访时说:“我们用72小时完成了TikTok用了3个月才做到的用户增长。”但问题很快暴露:Chingari的技术架构根本支撑不了突然涌入的流量。2020年10月,大量用户投诉App频繁卡顿、视频加载失败,甚至有用户反映“打开视频需要等3分钟”。那时候, Chingari的服务器还在用阿里云的入门级配置,而TikTok在印度用的是自建CDN节点,两者差距一目了然。
更尴尬的是内容生态。TikTok禁前, 印度用户最爱的内容是舞蹈、恶搞、剧情短剧,但Chingari的创作者大多是素人,质量参差不齐。比如 TikTok上热门的“Kiki Challenge”在Chingari上被模仿成“乡村大妈跳广场舞”,播放量直接腰斩。根据Sensor Tower的数据, Chingari的DAU在2021年3月就从峰值下降了40%,用户留存率不足30%,远低于TikTok禁前的45%。
Mitron的“农村包围城市”:用低配手机抢占下沉市场
比一比的话,Mitron的策略聪明得多。这个成立于2020年4月的平台, 主打“低门槛短视频”——App大小仅10MB,支持2G网络观看,甚至适配了Android 4.4系统。创始人Anupam Rawat说:“印度有6亿人用2G手机, 他们需要的是‘能用’的短视频,不是‘高清’的短视频。”
Mitron的下沉策略见效了。2020年8月, 它在印度农村地区的下载量占比达到65%,甚至有用户在Google Play评论说:“用诺基亚1100都能刷Mitron,太牛了。”但Mitron也有软肋——内容太“土”。它的短视频大多是农村生活、手工制作,很难吸引城市年轻用户。2021年2月, Mitron因“版权问题”被Google Play下架3天虽然很快恢复,但元气大伤。数据显示,Mitron的月活用户在2021年底跌至800万,不足巅峰时期的一半。
国际玩家的“趁火打劫”:Reels和Shorts的真实战果
本土玩家还在内卷,国际巨头已经悄悄进场了。2020年3月, Instagram推出Reels,直接对标TikTok;同年9月,YouTube上线Shorts,复制TikTok的竖屏短视频模式。这两家平台手握全球资源,在印度市场的动作比本土玩家快得多。
Instagram Reels:用“熟人社交”撬动TikTok用户
Instagram的优势在于它已经在印度有2亿月活用户,这些用户本身就是内容消费者。Reels上线后 Instagram直接把入口放在了首页正中央,还在“发现”页专门开辟了Reels板块。更聪明的是 Reels打通了Instagram的好友关系链——用户可以给好友的Reels点赞、评论,甚至@好友一起拍合拍。这种“熟人+陌生人”的社交模式,比TikTok的纯算法推荐更有粘性。
数据不会说谎:2021年6月, Reels在印度的月活用户突破1亿,超过Chingari和Mitron的总和。但Reels也有“水土不服”的地方——印度用户喜欢的内容和欧美用户完全不同。比如TikTok上热门的“Bhangra舞”,在Reels上播放量只有TikTok的三分之一。直到2021年底, Instagram才调整推荐算法,增加印度本地内容的权重,这才让Reels的DAU回升了25%。
YouTube Shorts:用“老用户”啃下短视频市场
YouTube的打法更“稳”。它没有单独开发App, 而是在YouTube主App内嵌Shorts功能,直接利用了YouTube的10亿月活用户基础。2021年1月,YouTube Shorts在印度的日活达到1.5亿,仅次于TikTok巅峰时期。YouTube的杀手锏是“创作者生态”——它推出了1亿美元的创作基金, 创作者每1万次播放能拿到100-1000美元,远高于Mitron的9元人民币。
但YouTube Shorts也有烦恼:用户刷Shorts的时间太短。根据App Annie的数据, 2021年印度用户日均刷Shorts的时间只有12分钟,而TikTok禁前是25分钟。原因很简单——YouTube的算法还在用“长视频逻辑”, 推荐的内容太杂,一会儿是搞笑短视频,一会儿是美妆教程,用户很容易失去兴趣。直到2022年, YouTube才推出“Shorts Feed”,专注于短视频推荐,这才把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拉到18分钟。
用户用脚投票:他们到底在寻找什么?
禁令三年后 印度短视频市场格局已经清晰:Instagram Reels占据35%的市场份额,YouTube Shorts占28%,本土平台Chingari和Mitron加起来不到15%,剩下的份额被ShareChat、Moj等瓜分。但用户真的满意吗?
我在孟买随机采访了20个短视频用户,他们的回答耐人寻味。22岁的学生阿什什说:“Reels的内容太‘精致’,不像TikTok那样真实。”35岁的家庭主妇苏妮塔则说:“Mitron的App确实省流量,但视频质量太差,看一会儿就腻了。”而最扎心的是 有15%的用户表示:“现在刷短视频的时间比以前少了主要原因是找不到以前那种‘刷到停不下来’的感觉。”
折戟三年后 短视频出海的“印度陷阱”与破局点
TikTok在印度的失败,给所有想出海的短视频平台敲响了警钟。印度市场看似诱人——17亿人口,平均年龄29岁,移动互联网渗透率50%,但背后藏着无数“坑”。
“本土化”不是翻译界面那么简单
很多平台以为“本土化”就是把App界面翻译成印地语、 泰米尔语,甚至雇佣几个本地员工。但TikTok的教训证明:真正的本土化是理解印度文化的“毛细血管”。比如 印度有22种官方语言、上百种,不同地区的内容偏好天差地别:北方人喜欢歌舞,南方人喜欢搞笑短剧,东部人喜欢民间艺术。TikTok在印度早期只推出了印地语和英语内容,后来啊在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等南方地区渗透率极低。
更关键的是“内容审核”。印度政府对内容的要求比其他国家严格得多,比如“不允许出现宗教冲突”“禁止批评政府”“必须保护女性权益”。2021年,Chingari就主要原因是平台上出现“侮辱莫迪总理”的内容,被印度电信部罚款500万卢比。所以 想在印度做短视频平台,必须组建一支“本地审核团队”,成员要包括讼师、文化学者、甚至前政府官员——这不是成本,是“入场券”。
“技术适配”比“烧钱营销”更重要
印度用户的设备使用习惯和其他国家完全不同。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 2023年印度智能手机中,30%是价格低于100美元的入门机,内存只有2GB,网速以3G为主。这时候,如果你的App大小超过50MB、加载速度超过3秒,用户直接卸载。Mitron的成功, 就是主要原因是它把技术做到了“极致”——它用P2P技术减少服务器压力,用视频压缩算法降低流量消耗,甚至连播放按钮都设计得比TikTok大20%,方便用户单手操作。
反观很多国际平台, 比如Twitter的短视频功能Vine,就是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土不服”在印度失败——Vine的视频加载速度太慢,而且不支持离线下载,后来啊被Mitron抢走了大量农村用户。所以 出海印度,先别急着投广告,先把技术“接地气”:优化App大小、适配低配手机、支持2G网络,这些细节比砸钱更有效。
“用户忠诚度”是场持久战
短视频平台的竞争,本质上是“用户时间”的竞争。TikTok在印度之所以能火, 是主要原因是它用“算法推荐”让用户“刷到停不下来”——用户刷10个视频,就能看到9个感兴趣的。但禁令后替代平台的算法推荐都不如TikTok精准,导致用户流失。
怎么提高用户忠诚度?答案是“社区运营”。比如 Instagram Reels的“合拍”功能,本质上是把陌生人社交变成了“朋友的朋友”,这种弱关系链让用户更愿意互动。再比如 印度的“乡村网红”文化——很多农村用户喜欢看邻居家孩子跳舞、种地,如果平台能把这些“素人”变成KOL,建立“本地社区”,用户粘性会大大提升。2022年, Josh平台就通过“乡村创作者计划”,培养出了1000万粉丝的“种地大叔”,这个账号的短视频播放量每次都能破亿。
印度市场没有“速成药”, 只有“笨功夫”
TikTok折戟印度三年后这个市场依然充满机会,但机会只留给“懂印度”的玩家。本土平台靠“低价策略”和“下沉市场”活了下来 国际平台靠“全球资源”和“技术优势”抢占了高地,但真正能笑到再说说的,一定是那些愿意花时间理解印度文化、适配印度用户、深耕印度市场的平台。
就像一个在印度做了10年短视频运营的老对我说:“你以为印度市场是‘蛋糕’?其实它是‘迷宫’,你得一步一步走,不能跑。”或许,这就是TikTok留给所有出海者的启示:在印度,没有捷径,只有“笨功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