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技巧,让DTC品牌营销效果翻倍
DTC品牌总在烧钱投流?试试这个被忽略的“社交货币小物件”
做DTC品牌的都懂, 流量成本一年比一年高,Facebook广告点击单价涨了三倍,TikTok达人报价翻番,可转化率还是上不去。后台数据看着扎心:访客不少,加购的多,付款的少,更别提主动分享的用户了。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产品不够好、 包装不够炫,或者定价策略有问题,但有没有可能,真正卡住脖子的,是一个被所有人忽略的细节——你的产品里有没有一个能让用户“忍不住发朋友圈”的小物件?
先别急着反驳,我给你讲个早餐麦片的故事。2019年成立的一个叫Magic Spoon的DTC品牌, 专门做“大人能吃的儿童麦片”,主打高蛋白、零糖、低卡,每份含12克蛋白质,3克纤维素,热量才110卡。定位很精准,瞄准那些想健康早餐又怕麻烦的年轻人,还有怀念童年麦片味道但嫌弃传统麦片太甜的成年人。

按理说 产品参数这么漂亮,营销跟上应该能爆,但他们真正让营销效果翻倍的,不是成分表,也不是包装设计,而是一把彩虹勺子,后来还有吸管汤勺。你想想, 早上用牛奶冲一碗麦片,插进一把颜色鲜艳的勺子,或者用吸管直接喝到碗底,这种“有点幼稚但很好玩”的体验,是不是比“我们的麦片很健康”这种口号更容易让人记住?
从“麦片危机”到“勺子狂欢”:Magic Spoon的流量密码
早餐麦片在海外市场其实挺尴尬。从小吃到大,但成年后很少有人把它当正经早餐——要么觉得太甜像吃糖,要么觉得营养不够顶饿。Magic Spoon的两位创始人Gabriel Flateman和Greg Sewitz, 自己就是不吃传统麦片的年轻人,他们太清楚这个痛点:年轻人对麦片有情感联结,但现实消费中早就抛弃它了。
所以他们的定位很聪明:“大人的童趣麦片”,把“健康”和“怀旧”拧成一股绳。但光有定位不够,怎么让用户主动传播?他们盯上了餐具。你发现没,吃麦片时最常接触的就是勺子,而传统麦片的勺子都平平无奇,塑料的、不锈钢的,毫无记忆点。
Magic Spoon的营销团队干了件事:把勺子做成“流量寄生体”。他们推出过彩虹反光勺子, 放在阳光下blingbling的;还有吸管汤勺,设计成90度弯头,方便喝到碗底再说说一点麦片。这些勺子本身不贵,成本可能就几毛钱,但用户拿到手时的反应完全不一样——“这勺子太好玩了!”“发个朋友圈肯定有人问链接”。
数据说话:2021年他们推出吸管汤勺后 TikTok上相关UGC视频播放量破3000万,视频中用户要么展示用吸管喝麦片的趣味过程,要么吐槽“这勺子让我每天早起吃麦片”。更关键的是新客推荐率提升了40%,很多用户都是主要原因是看到朋友发的“勺子视频”才下单的。2022年入驻Whole Foods、 Target等线下渠道时线下消费者也反馈:“那个勺子让我买了第二次。”
别只盯着产品核心, 用户要的是“可炫耀的体验”
很多人做DTC,陷入一个误区:拼命优化产品核心功能,做更好的面料、更精准的成分、更智能的技术,却忽略了用户购买后的“社交需求”。Magic Spoon的麦片本身确实不错, 但真正让用户从“消费者”变成“传播者”的,是那把勺子——它提供了一个“社交货币”:用户用它拍照发圈,不是为了推荐麦片,而是为了展示“我有一个很酷的勺子”,顺便把品牌带火了。
你想想星巴子的猫爪杯、 泡泡玛特的盲盒,本质上买的不是杯子或玩偶,而是“我有别人没有”的社交优越感。Magic Spoon的勺子、 后来他们推出的扎染碗,都是同样的逻辑:把非核心产品变成“流量节点”,成本低但感知价值高,用户拿到手就觉得“不分享可惜了”。
假发盒里的发卡:中小品牌的“心智锚定”神器
再给你看个更接地气的例子。2023年广州有个做跨境电商的假发品牌, 叫“UNice Hair”,年销售额大概2亿,不算巨头,但在细分领域做得不错。他们的假发本身质量中规中矩, 主打“真人发丝、自然逼真”,但真正让他们在TikTok上爆火的,不是假发本身,而是盒子里附带的一个blingbling的发卡。
这个发卡设计得很简单,就是金属材质+品牌logo,但做得精致,戴在头发上会反光。开箱视频里 网红们展示完假发后总会顺手拿起发卡别在头上,说“这个发卡是赠品,居然这么好看,配日常衣服也超合适”。后来啊呢?#UNiceHair发卡 这个话题在TikTok上播放量破8000万, 很多用户专门为了发卡买假发,评论区全是“冲着发卡来的”“发卡戴了三个月没掉色”。
更绝的是发卡上印着“UNice”的品牌logo。用户每次戴发卡, 相当于在给品牌做“移动广告牌”;发卡坏了可能还会回头买同品牌的假发——主要原因是心智里已经把“UNice”和“好看的发卡”绑定了。品牌方告诉我, 2023年Q3主要原因是发卡带来的自然流量占比达35%,搜索“UNice发卡”的用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0%,复购率提升了18%。
小物件的三个“反常识”作用
你可能觉得,不就是个小赠品吗?能有啥用?Magic Spoon的勺子、 UNice的发卡,其实藏着三个被品牌方忽略的作用:
第一,超出预期的“惊喜感”。用户买的是麦片或假发,收到额外的小物件,会觉得“赚到了”,这种情绪会直接拉高对产品的好感度。心理学上叫“互惠原则”,你给了用户一点小便宜,用户会潜意识里想回报你——比如给你写好评、推荐朋友。
第二,强化品牌定位的“锚点”。Magic Spoon的勺子锚定“童趣”, UNice的发卡锚定“精致”,用户每次用这个小物件,都在强化对品牌的认知。比你在广告里喊一百句“我们很年轻”都管用。
第三,降低UGC门槛的“杠杆”。用户拍产品开箱需要找角度、 打光,但拍个小物件就简单多了——随手别在头上、插在碗里几秒钟就能发个视频。UNice的用户甚至自发做了“发卡穿搭合集”,把品牌带火了都不知道。
中小品牌怎么落地“社交货币小物件”?三个实操步骤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Magic Spoon有融资, UNice有供应链,我们小品牌哪有钱搞这些?”其实小物件的核心不是“贵”, 而是“巧”,三个步骤就能落地:
第一步,从用户使用场景里“偷”灵感。你的产品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用?早餐麦片是“早上赶时间吃”,假发是“出门前戴”,那小物件就要贴合这个场景。比如做咖啡的品牌, 可以送个便携咖啡勺;做宠物零食的,可以送个定制宠物名字的挂件——成本低,但用户用的时候会想到你。
第二步,控制成本,但提升“感知价值”。小物件不用多贵,但质感要好。Magic Spoon的吸管汤勺是食品级硅胶, UNice的发卡是电镀金属,这些材料成本不高,但用户拿到手会觉得“很用心”。千万别送那种劣质塑料钥匙扣,会拉低品牌档次。
第三步,设计“记忆点”,让小物件自带话题。要么有趣,要么好看,要么有用。用户愿意分享,要么是主要原因是“好玩”,要么是主要原因是“好看”,要么是主要原因是“实用”,抓住其中一个点就行。
别再迷信“砸钱投流”了 用户才是最好的渠道
很多DTC品牌陷入一个死循环:投流越多,流量成本越高,越依赖投流,越不敢停。但Magic Spoon和UNice的案例说明, 真正让营销效果翻倍的,不是预算,而是“用户驱动”——让用户愿意主动为你传播,比任何广告都精准。
2022年Magic Spoon减少30%的广告投放, 反而主要原因是自然传播增长25%;UNice在2023年Q3没怎么投TikTok信息流,但靠发卡带来的UGC内容,自然流量占比提升了15%。数据不会说谎:当用户从“被动接受广告”变成“主动分享品牌”,营销效率会发生质变。
说白了DTC品牌的优势是什么?是直接触达用户,能快速试错,能和用户建立情感联结。别把优势浪费在“优化广告素材”上了 花点心思想想:你的产品里能不能放一个让用户“忍不住炫耀”的小物件?
从“卖产品”到“卖体验”:DTC营销的终极进化
做DTC久了会发现, 用户买的从来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带来的体验”。Magic Spoon卖的不是麦片, 是“既能健康吃早餐又能找回童年快乐”的体验;UNice卖的不是假发,是“戴上假发就能变美,还附赠一个精致发卡”的体验。而小物件,就是这种体验的“点睛之笔”。
未来的DTC竞争,一定是“体验战”。当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当流量成本越来越高,谁能给用户提供超出预期的体验,谁就能赢。小物件不是万能的,但它是最容易落地、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体验杠杆”。
再说说问你一句:你的产品里有没有一个让用户“拿到手就想发朋友圈”的小物件?如果没有,现在想,还来得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