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夏季话题浏览量破千亿
TikTok上的夏天还没真正开始,但#summer话题的浏览量已经冲破了1200亿
数字不会说谎。TikTok上关于#summer的标签浏览量达到1206亿, 而今年新出现的#summer2023也有15亿浏览量,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用户对夏天的提前兴奋——他们已经在搜索防晒技巧、翻看穿搭教程、收藏轻食食谱呃。有人说这是季节性的流量狂欢, 但细看数据会发现,夏季话题的爆发从来不是偶然它藏着用户行为的密码,也藏着品牌的机会窗口。比如@fairyskinbeautyproducts在4月就开始为防晒霜预热, 当时气温还没真正升高,但单个视频10万+的浏览量已经说明,用户对“夏天”的需求是提前启动的。
美妆:从“防晒焦虑”到“夏日妆容自由”
提到夏季美妆,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防晒”。但TikTok上的数据显示, #summermakeup标签有4.24亿浏览量,#summermakeupproducts也有740万,这说明用户要的不仅是“不被晒黑”,还有“夏天怎么化妆才好看”。@fairyskinbeautyproducts的案例很有意思, 他们没硬推防晒霜的防晒指数,而是拍了一个“海边补妆不脱妆”的教程,展示产品在高温、出汗后的持妆效果,评论区有人问“链接在哪”,这才是内容营销的终极目的——让用户觉得“我需要这个,而不是你卖给我这个”。

很多人做夏季美妆营销只盯着防晒霜,其实忽略了“清爽型洁面”“清洁面膜”的机会。夏天出油多,用户更愿意为“解决油腻感”买单。比如有个小众品牌推“氨基酸洁面慕斯”, 用“早上洗完脸,下午不反光”作为卖点,没提任何成分,但视频里用吸油纸测试的对比画面比任何专业术语都管用。美妆行业有个误区:总以为用户要“高端成分”,其实夏天他们更要“即时满足感”。
服饰:不只是“薄”, 还要“有态度”
TikTok上关于夏天服饰、时尚的标签浏览量超过40亿,这个数字比去年增长了18%。但如果你仔细看热门视频,会发现“轻薄透气”只是基础款,真正爆的是“有故事的设计”。@pinkpalmpuff在4月21日发了一条吊带裙视频, 没说面料多透气,而是拍了一个“女生穿这条裙子和闺蜜下午茶,被路人问链接”的场景,目前50万浏览量,10万点赞,评论区“可爱,想get同款”的留言比“透气吗”多得多。这说明用户买夏季衣服,要的是“被认可的感觉”,不是“物理参数”。
卖家常犯的错误是把“夏季服饰”等同于“纯棉白T恤”“吊带裙”,但Z世代对“个性”的定义早就变了。有个叫@vintagecore的账号, 把老式衬衫改成短款,搭配牛仔裤,视频里说“这是我妈年轻时的款式,现在穿依然炸街”,单条视频涨粉5万。服饰不是季节的附属品,它是用户的社交语言。你卖的不只是布料,而是“我在夏天的样子”。
隐藏机会:防晒帽和太阳镜的“配饰逻辑”
很多人推夏季服饰只盯着衣服, 其实防晒帽、太阳镜才是“利润奶牛”。TikTok上#sunhat标签有8亿浏览量, #sunglasses有12亿,但这些产品的视频内容大多停留在“展示外观”,很少有讲“怎么搭配”。有个澳洲品牌推宽檐防晒帽, 没说UPF50+,而是拍了一个“女生戴这个帽子和法式碎花裙拍电影感照片”的教程,评论区“求同款墨镜链接”,顺势推了同系列的太阳镜,转化率比单独推帽子高40%。配饰不是服装的附属品,它们是用户“完整夏日造型”的拼图。
轻食:夏天不只有“瘦”, 还有“治愈感”
#summerfood标签下沙拉、酸奶的浏览量很高,但真正爆的是“有温度的轻食”。有个账号叫@cozyfood, 拍“下雨天在家做热沙拉”,用烤蔬菜+藜麦+温泉蛋,视频里说“夏天不一定要吃冰的,暖胃的食物更治愈”,单条视频200万播放量。这说明用户对轻食的需求不是“低热量”,而是“情绪价值”——他们想通过食物缓解夏天的烦躁,不是饿肚子。
轻食类卖家常犯的错误是过度强调“0卡”“低脂”,但用户要的是“好吃不罪恶”。有个品牌推“牛油果吐司”, 没提卡路里而是拍了一个“加班党10分钟搞定早餐”的场景,面包烤得焦黄,牛油果压得绵密,评论区“明天早餐就它了”。轻食不是处罚,它是用户对自己好一点的方式。你卖的不是沙拉,是“在忙碌日子里给自己5分钟的温柔”。
数据说话:47%的人提前一个月“等夏天”
TikTok菲律宾垂直主管Life Dawn Cervero提到,47%的用户会提前一个月计划暑假相关购物。这个数据很重要,它说明夏季营销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提前播种”。比如有个卖冰激凌粉的品牌,从5月开始发“在家做网红冰激凌”的教程,6月才推正装产品,预售量就破万。用户不是突然想买,他们需要“被提醒”——夏天要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脱毛:从“刚需”到“社交货币”
#shave标签有50亿浏览量, 但内容早就不是“怎么脱毛”,而是“脱毛后的快乐生活”。有个账号叫@smoothskinclub, 拍“女生脱毛后穿吊带裙去海边”的vlog,没推任何产品,但评论区“求脱毛膏链接”。这说明脱毛产品已经从“解决问题”升级为“生活方式的入口”。用户要的不是“没有体毛”,而是“自信穿吊带、短裤的自由”。
传统脱毛营销总爱说“无痛”“持久”,但TikTok上用户更吃“敏感肌友好”“快速”这套。有个品牌推脱毛喷雾,拍了一个“男生第一次用,不红不痒”的搞笑视频,播放量破千万,转化率比硬广高3倍。脱毛不是女生的专利,男生也有“夏天露腿”的需求。别再用刻板印象定义市场,用户的焦虑比你想的更具体。
对抗性观点:你的“夏季爆款”, 可能只是用户的“一次性兴趣”
很多人做夏季营销,盯着“爆品”不放,但TikTok的数据显示,夏季话题的转化周期其实很长。比如防晒霜,用户从5月看教程,6月种草,7月才下单,如果你只在6月推,就错过了前期的流量蓄水。有个卖防晒衣的品牌, 从4月开始发“春天也能穿的防晒外套”,5月推“夏季新款”,7月再结合“海边旅行”场景,整个夏季销量没掉过。爆款不是突然爆的,它是被“养”出来的。
还有个误区:认为夏季营销就要“热闹”。其实用户在TikTok上看夏季内容,要的是“真实感”。有个账号拍“女生试穿10件防晒衣,再说说选了最便宜的那件”,说“贵的不一定适合”,反而涨粉更多。用户不是傻子,他们能分辨出“真心分享”和“硬广”。别再把内容做成“产品说明书”,你要做的是“用户的夏天搭子”——陪她们焦虑,陪她们种草,陪她们变美。
避坑指南:别让“夏季营销”变成“一次性生意”
夏季流量大,但复购率低是很多品牌的痛点。问题出在哪?只推单品,不推“场景套装”。比如卖防晒霜的, 可以推“海边旅行套装”:防晒霜+晒后修复+芦胶喷雾,客单价高了用户觉得“一站式解决”,复购率也上来了。有个美妆品牌这么做,夏季复购率从15%升到35%。卖的不是产品,是“用户夏天的完整解决方案”。
内容同质化是另一个大坑。打开TikTok,满屏都是“美女海边用防晒”“男生穿背心秀肌肉”,用户早就审美疲劳了。有个卖驱蚊贴的品牌,拍“宠物用驱蚊贴”的视频,猫咪戴着驱蚊贴追激光笔,播放量破500万。别总盯着“人”,用户的夏天里有宠物、有家人、有朋友,这些场景才是未被开发的金矿。
再说说想说夏季话题浏览量破千亿,不是品牌的“狂欢信号”,而是“行动指令”。用户已经在TikTok上为夏天“预热”了你还在等什么?别等到气温35度,才想起推防晒霜;别等到7月,才想起拍海边视频。现在就去翻翻#summer2023的热门视频, 看看用户在讨论什么需要什么——毕竟夏天的流量,从不给迟到的人留位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