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在TikTok电商浪潮中,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短视频电商的浪潮里 你真的看清位置了吗

最近跟几个做跨境电商的朋友喝茶,有人愁眉苦脸说TikTok流量越来越贵,有人兴奋地拍桌子说刚很多人连“自己在哪”都没搞清楚,就急着“往哪去”。就像不会游泳的人跳进深海,淹死前还以为自己在冲浪。

别再迷信“铺货就能躺赚”的老黄历了

2022年东南亚TikTok电商刚火的时候,铺货卖家确实赚得盆满钵满。有个深圳团队,靠1688搬运产品,批量发往马来西亚,一个月流水做到800万。但到了2023年二季度,他们直接关了账号——同质化竞争太狠,平台开始限流,利润从30%掉到5%。FastData的数据显示,东南亚TikTok上铺货卖家的存活周期,平均只有4.2个月。说白了TikTok不是1688的海外版,它是个内容场,不是货场。那些还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做自己适合的生意!" src="/imgrand/waimao/198.jpg"/>

但工厂型卖家不一样。浙江义乌有个做收纳盒的老板, 2023年3月试水TikTok全托管模式,没投一分钱广告,靠工厂直发的性价比优势,两个月卖了60万单。转化率多少?18.7%。这什么概念?亚马逊同类产品转化率也就3%-5%。全托管模式不是救命稻草,但对有供应链的工厂是条高速路。你不需要会拍视频, 不需要懂运营,只需要把成本控制到比同行低20%,平台就能帮你把货送到全球消费者手里。

三种电商模式, 对应三种活法

全托管:工厂的“快车道”,但别上头

史文禄在访谈里提到,全托管适合标品、极致性价比的商品。这话没错,但很多人理解错了。全托管不是“甩手掌柜”,而是“精准狙击”。2023年6月, 深圳一家做充电宝的工贸一体公司,专门为全托管开发了“长续航+快充”的定制款,成本压到29.9元,卖到欧洲定价49.9元,3个月卖了120万单。关键点在哪?他们没把自己当卖家, 而是当TikTok的“供应商”——根据平台数据反推产品功能,而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卖什么。

但全托管也有坑。2023年5月,某服装工厂用全托管清库存,把积压三年的运动服剪标后发往东南亚,后来啊差评率40%。问题出在尺码不符——东南亚人身材偏瘦,工厂按国内标准发货,尺码全大了。所以想做全托管,要么你懂当地人的身材数据,要么你能快速调整供应链。别以为把货丢给平台就完事了背后是对供应链响应速度的极致考验。

本土电商:在地感的“生死局”, 外来者慎入

本土电商听起来高大上,其实门槛极高。2023年Q2, FastData数据显示,TikTok东南亚本土卖家的账号,存活率比跨境卖家高27%,但单账号平均GMV只有跨境卖家的1/3。为什么?本土卖家懂“网感”。越南有个本土美妆品牌,直播时用本地讲产品,主播会突然跳段传统舞蹈,观众刷礼物刷到服务器卡顿。这种文化共鸣,跨境卖家很难复制。

但也不是没机会。2023年4月,广州一个3C卖家联合了5个印尼本地网红,成立合资公司做本土电商。他们没直接卖中国货, 而是把中国供应链优势 + 本土运营能力结合:产品在广东生产,内容由印尼团队创作,客服用当地语言。后来啊半年做到月销500万,复购率38%。这说明本土电商不是“血统论”,而是“能力论”——你能不能整合本土资源,比你是不是本土卖家更重要。

跨境店:品牌玩家的“马拉松”,别指望一夜暴富

跨境店适合有品牌基因的卖家。2023年1月, 国内某小家电品牌入驻TikTok美国站,没急着卖货,先发了30条短视频讲品牌故事:创始人怎么从代工厂转型自研,产品怎么解决美国人的痛点。3个月粉丝20万,第一条带货视频就卖了800台空气炸锅,转化率12%。这比纯靠投流的跨境店高出了5倍。

但跨境店见效慢。有个做智能家居的深圳公司, 2022年就进了TikTok美国站,坚持发技术解析视频,前6个月单月GMV都没破10万。直到2023年3月,一条“30秒教你用手机控制全屋灯光”的视频爆了单月GMV冲到800万。这说明跨境店是“种草型生意”,你得先让用户记住你,再让他们买你。别指望像铺货那样快速起量,品牌没有捷径,只有持续的内容投入。

中国卖家的“认知红利”, 正在消失

2021年,中国卖家做TikTok是“降维打击”——国内抖音的玩法直接复制到海外就能收割流量。但2023年不一样了。史文禄说中国卖家有认知优势,这话对了一半。现在东南亚TikTok的玩法, 已经比国内抖音还卷了:越南卖家会模仿中国卖家的直播套路,美国本土品牌开始学“短视频+达人”的组合拳。认知红利正在变成“认知内卷”。

但中国卖家还有两个隐藏优势没被挖掘。第一个是“供应链快反能力”。2023年7月, TikTok英国站流行“宠物智能喂食器”,深圳某工厂3天内完成打样,5天上架,比本土卖家快了15天。后来啊这款产品卖了28万单,占同类目销量的60%。第二个是“数据敏感度”。国内电商的内卷,让中国卖家对数据的敏感度远超海外同行。FastData有个用户, 专门抓取TikTok的“搜索飙升词”,提前1个月布局产品,总能踩中爆款节奏。

劣势不是致命伤,但得补

中国卖家的劣势也很明显。2023年Q1, 某服装卖家在美国TikTok直播,用中文讲“这款面料透气性很好”,后来啊弹幕全是“what are you saying”。后来找了双语主播,转化率直接翻倍。这说明语言只是表面问题,关键是“文化翻译”——你能不能把产品的卖点,转化成当地消费者能听懂的故事。

海外仓也是个坎。有个做家居用品的卖家,一直从国内直发,物流时效15-20天退货率30%。2023年5月在洛杉矶租了个小仓库,退货率降到12%,客单价还提升了18%。但海外仓不是越大越好,有个家具卖家在德州租了5000平仓库,后来啊利用率只有40%,反而亏了钱。所以海外仓的核心是“精准匹配”——根据你的产品特性,选对位置和大小。

未来三年, 能活下来的卖家都懂“组合拳”

别只盯着TikTok,流量外溢才是真红利

2023年6月,TikTok美国站有个卖运动腰带的卖家,短视频爆了但TikTok小店只卖了3000单,亚马逊同款卖了1.2万单。这说明什么?TikTok的流量正在“外溢”到其他平台。你完全可以把TikTok当“内容放大器”——用短视频种草,引导用户到独立站或亚马逊成交。有个做3C配件的团队, 专门做了“TikTok爆款+亚马逊承接”的模型,2023年上半年GMV 2800万,其中60%来自TikTok流量外溢。

但流量外溢的前提是“全域布局”。别只做TikTok,同步运营YouTube Shorts、Instagram Reels。2023年Q2,FastData数据显示,一边运营三个短视频平台的卖家,获客成本比单一平台低35%。主要原因是用户可能在TikTok看到你的视频, 在Instagram搜索你的品牌,再说说在YouTube看评测,形成“跨平台种草路径”。

内容不是“拍拍就行”, 得有“裂变基因”

很多卖家做内容,就是拍产品展示+促销信息,这种内容在TikTok活不过3天。2023年5月, 卖厨房收纳的“收纳姐”火了她的视频不是讲产品多好用,而是“3个收纳技巧,让厨房瞬间大一倍”。后来啊粉丝从10万涨到50万,每条视频都能带来500+单的咨询。这说明好内容不是“卖货”,而是“提供价值”——用户觉得有用,才会关注你,信任你。

达人合作也得有策略。2023年4月,某美妆品牌找了个100万粉的印尼达人带货,转化率只有2%。后来换成10个10万粉的垂类达人,转化率升到15%。主要原因是垂类达人的粉丝更精准,信任度更高。达人合作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准越好”。先分析达人的粉丝画像,再看产品匹配度,再说说谈佣金,这样才不会砸钱。

再说说想说:位置不是找出来的, 是“试”出来的

2023年3月,我跟一个做LED灯的老板聊天他说自己试了三种模式:全托管亏了20万,本土电商亏了15万,跨境店终于赚了30万。现在他的公司,70%精力做跨境店,20%做全托管清库存,10%测试新模式。他说:“位置不是选出来的,是摔出来的。你得多摔几次才知道自己哪块皮厚。”

TikTok电商的浪潮里没有“万能位置”,只有“适配位置”。工厂别羡慕品牌的光环,品牌别瞧不起工厂的务实铺货卖家要么转型要么出局。最重要的是别停在岸上观望——现在入场,还能踩到红利期的尾巴;再等两年,可能连浪花都看不到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