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邦二代再创业,如何自创大码女装品牌成功出海
从“美邦少东家”到“大码拓荒者”:胡周斌的逆风创业
2020年12月, 美特斯邦威公告创始人周成建之子胡周斌离职的消息,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没人想到, 这位“星二代”没接手家族摇摇欲坠的快时尚帝国,反而转头扎进了被大牌们嫌弃的“大码女装”赛道。就在离职公告发布前两天企查查数据显示,他悄悄注册了广州深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瞄准了北美大码市场。说实话, 当时不少人都觉得这小子“疯了”——美邦正经历汹涌关店潮、5.8亿至8.2亿的预亏,他却要去闯一个被H&M、Old Navy们“试错即跑”的领域?可两年后 LVMH旗下投资公司L Catterton真金白银砸向他的BloomChic,市场突然反应过来:或许胡周斌赌对了。
大码女装:240亿美元的“伪蓝海”与真机会
谈到大码市场, 总有人甩出“7000亿”的全球预期数字,美国240亿的潜在消费金额更是晃得人眼晕。但数字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真相:2/3的美国女性需要穿14码以上衣服,可只有2%的品牌真正做大码。H&M曾推出Plus Size系列, 半年悄无声息下架;Old Navy的大码线因“尺码不准”被骂上热搜——大牌们总把大码当成“普通尺码的放大版”,却忘了大码女性的痛点从来不是“胖”,而是“找不到合身的衣服”。胡周斌在2021年接受采访时说得很直白:“大码市场连及格线都没到,60分都不到,谈什么成熟?”这话听着刺耳,却戳破了行业泡沫:大码不是简单的“尺码游戏”,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度重构。

“30码”的赌局:从12码到30码的诚意与代价
BloomChic刚上线时 码数定在12到22码,2022年初突然宣布扩到30码。这个决定让供应链团队手心冒汗——国内工厂习惯了5个尺码的生产流程, 11个尺码意味着裁剪方式、版型数据、工人操作全要推翻重来。胡周斌却坚持:“大码用户被辜负太多次了。14码以上的人,谁没经历过‘最大码还紧绷’的尴尬?”更狠的是他们针对“大码女装没口袋”这个被行业忽略的痛点,设计了“口袋连衣裙”。
TikTok上, 模特们拎着咖啡机、抱着书掏口袋的视频,魔性得让人忍不住跟着笑——你看,痛点也能变成记忆点。据品牌内部数据,口袋系列上线后用户停留时长增加了27%,转化率提升15%。可别小看这些数字,在大码市场,能让用户愿意多停留10秒,都是胜利。
供应链的“柔性手术”:快时尚经验如何驯服大码难题
胡周斌在美邦待了八年, 见过供应链的“快”,也见过供应链的“乱”。美邦鼎盛时期,全国5000家门店,供应链像条被拉紧的橡皮筋,稍有风吹草动就断裂。可BloomChic要做大码,供应链的“柔”比“快”更难。大码服装面料更费, 版型调整更复杂,一条裤子的版型修正次数能到两位数——普通裤子改3次就能量产,大码可能要改12次。BloomChic的办法是:搞个“版型研究院”。每个品类上线前, 花3个月时间,请几十位大码女性试穿,再把样衣寄到美国本土,通过视频远程调整腰线、袖长。2021年夏天 他们为了解决大码女性夏天易出汗的问题,换了三种面料才找到兼具弹性和透气性的材质——这种较真,在快时尚行业里近乎奢侈。
“小单快返”的多码困境:数字化如何救场
国内柔性供应链在“小单快返”上玩得溜,可大码的“多码”特性让这套打法水土不服。原来做5个尺码,现在要做11个,生产数据、库存管理像团乱麻。胡周斌团队把生产流程拆解到极致:每个尺码的裁剪数据单独建档, 面料损耗率精确到0.1%,工厂用数字化系统实时追踪订单进度。2022年双11期间, BloomChic某款开叉连衣裙卖了3000件,其中30码占比22%——这在传统供应链里根本不敢想,多码小单的柔性生产,硬生生被他们做成了优势。可供应链负责人私下说过:“多码生产的成本比普通尺码高30%,我们只能靠长期合作分摊,这事儿急不得。”你看,创业哪有什么捷径,不过是把别人嫌麻烦的事,一遍遍磨成了习惯。
用户不是“流量”:把大码女性当“朋友”的营销
很多品牌做营销, 总想着“收割”用户,BloomChic却像在“交朋友”。他们的Instagram账号有44万粉丝, 发新品频率不高,但每条评论都会回;TikTok账号71万粉丝,内容不是硬广,而是“大码女孩的OOTD”“开箱vlog”,甚至有教“怎么用丝巾遮住小肚子”的实用教程。2021年, 他们搞了场“Plus Bus”线下活动,租了辆大巴车,和本地品牌合作,邀请4500名大码女性上车聊天、试穿、喝咖啡。
没有销售KPI,就是听她们吐槽:“裙子坐下就紧”“裤子裆部总是磨大腿”。这些“用户声音”直接反馈给设计团队,后来推出的“防磨裆牛仔裤”,成了爆款。你说这营销值不值?至少比那些砸钱请网红拍“买家秀”的品牌,实在多了。
社媒不是“卖货场”:44万+71万粉丝的内容心法
BloomChic的社媒运营, 藏着个反常识的逻辑:越不卖货,越卖得动。他们的Instagram账号很少直接挂购物链接, 多是“今天穿这件去野餐,配了双白色运动鞋,舒服到不想脱”的场景分享;TikTok上的直播更绝,不喊“家人们冲啊”,而是主播和用户聊天试穿不同尺码的衣服,讲“这个版型适合梨形身材,那个适合苹果型”。
”这话,比那些喊“包容性”的品牌,真诚得多。
2022年, 他们在英国TikTok试点直播,没请大网红,就找了三个有1万粉丝的素人,后来啊做到了该市场直播Top1。用户为什么爱看?主要原因是内容里有“真实感”——大码女性不是“异类”,她们也会约会、旅行、烦恼穿什么衣服。胡周斌说:“我们不是在做‘大码服装’,是在做‘所有女性的时尚’,只是刚好先看到了被忽略的那群人。
从“美邦基因”到“大码密码”:资源与野心的碰撞
说胡周斌创业没靠资源,那是假的。美邦二十年积累的供应链资源、快时尚经验,甚至周成建的人脉,都成了BloomChic的“隐形翅膀”。但资源是双刃剑——用好了是加速器,用不好就是“包袱”。胡周斌没让美邦的“大众化”基因带偏,反而把“不走寻常路”的精神带到了大码市场。美邦曾因盲目扩张、 忽视年轻化衰落,BloomChic却死磕“用户痛点”;美邦的供应链追求“规模化”,BloomChic却接受“多码小单”的复杂。
2022年拿到L Catterton融资后 有人问胡周斌:“现在钱多了会学美邦那样开线下店吗?”他摇头:“线下可以有,但不能是‘卖货场’,得是‘用户体验中心’。”你看,二代创业最怕的不是“没资源”,而是被资源困住手脚,胡周斌偏不。
“不走寻常路”的延续:美邦精神的新商业版图
美邦的“不走寻常路”, 曾是“年轻就是潮流”,是周杰伦代言的“不走寻常路”;胡周斌的“不走寻常路”,是“不被定义的时尚”,是大码女性也能自信穿吊带。这种延续不是刻意的,而是对“用户中心”的坚持。BloomChic的裙装大多有开叉设计, 不是主要原因是性感,而是主要原因是大码女性走路、坐下时裙摆容易绷紧;他们选面料要“弹力足+透气好”,不是主要原因是潮流,而是主要原因是大码人群更怕出汗。
这些细节里藏着美邦当年“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影子,又多了份对“细分人群”的敬畏。2023年, BloomChic的复购率达到38%,比行业平均高12个百分点——数据说明,当别人还在琢磨“怎么赚大钱”时胡周斌已经想明白了“怎么让用户再来一次”。
大码出海的“生死局”:BloomChic能走多远?
大码女装出海,听着美好,实则步步惊心。供应链的“多码难题”、用户的“高期待值”、大牌的“随时反扑”,每一步都是坑。胡周斌自己也说:“市场没到80分,我们得从60分开始爬。”可爬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又来了:扩到30码后更大的尺码要不要做?柔性供应链扛住多码压力后能不能再降成本?用户越来越懂穿搭,品牌如何保持“新鲜感”?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至少现在 BloomChic用“口袋连衣裙”证明了:把用户当“人”而不是“流量”,把痛点当“机会”而不是“麻烦”,这条路,走得通。至于能走多远?谁知道呢。创业本就是场冒险,胡周斌已经跳下去了剩下的,交给时间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