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凯度全球品牌价值榜单中
2023凯度BrandZ榜单:品牌价值的冰火世界
全球经济像坐过山车似的, 2023年上半年还在为通胀发愁,下半年又盯着数据波动那个。就在这乱糟糟的环境里凯度集团甩出了新一期的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榜单。苹果8800亿美元的品牌价值砸下来 直接把第二名谷歌的5780亿美元甩开一大截,这断层有点狠——就像普通人买奶茶,别人买中杯,它直接抱走一整箱,还嫌不够。
科技巨头们的“价值保卫战”
苹果的“高溢价”神话还能撑多久?
苹果连续两年霸榜, 说实话,很多人心里犯嘀咕:手机价格越涨越高,苹果凭什么还能稳坐头把交椅?凯度的报告给了答案:消费者不是傻,人家买的是“未来感”。从M2芯片到Vision Pro,苹果把“科技奢侈品”的标签焊死了。但问题也跟着来了——当竞争对手开始卷折叠屏、卷AI,苹果的生态壁垒真的固若金汤吗?2023年第三季度,iPhone 15系列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速就明显放缓了这可不是个好信号。

谷歌与微软:左手流量, 右手企业服务
谷歌和微软分列二三位,一个靠搜索广告吸金,一个靠云服务赚钱。表面看是平分秋色,其实吧暗流涌动。谷歌搜索虽然还是老大哥, 但TikTok的短视频搜索量已经啃掉了一大块蛋糕,2023年Q2,谷歌在18-24岁用户中的搜索份额下降了5个百分点。微软倒是稳扎稳打, 把AI塞进Office全家桶,Copilot一上线,企业客户续约率直接拉到92%,这波操作确实漂亮。
科技品牌的“价值虚高”争议
百强榜单里 科技品牌占了三分之一,总价值占比超过50%。但话说回来这些数字到底靠什么撑着?是用户真心爱,还是资本在炒作?比如亚马逊, 4690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背后是第三方卖家被高额佣金压得喘不过气;Meta虽然没进前十,但Facebook的用户增长已经停滞,元宇宙烧钱烧到眼冒金星,你说它的价值算不算“空中楼阁”?
中国品牌的“14人小分队”
腾讯与阿里:老牌巨头的“中年焦虑”
腾讯和阿里这两个老熟人, 一个第七,一个第十四,看起来还算风光。但细看业务就知道,腾讯的游戏业务在版号寒冬里打转,微信小程序的流量红利快被榨干了;阿里呢?电商增长疲软,云业务被华为、腾讯追着打。王磊说“中国品牌要专注高质量发展”,这话没错,但腾讯和阿里的“高质量”到底在哪里?是微信视频号的微弱增长,还是阿里云的海外扩张?2023年“双十一”,阿里GMV增速首次跌破个位数,这比榜单排名更让人揪心。
TikTok与Shein:出海新贵的“野蛮生长”
TikTok排第41, Shein新上榜第70,这两个中国面孔最让人提气。TikTok用短视频把全球年轻人的时间都偷走了 2023年月活用户突破15亿,广告收入碾压YouTube。但麻烦也不少,美国那边天天喊着要禁,欧罗巴联盟又盯着数据隐私,这“全球网红”当得跟走钢丝似的。Shein更狠, 用“快时尚+极致供应链”在欧美圈粉无数,2023年估值飙到1000亿美元,但环保组织骂它是“地球杀手”,快时尚的可持续性到底怎么解?这题连凯度的报告都没敢答。
茅台与农夫山泉:高端与平价的“冰火两重天”
茅台第18, 农夫山泉第81,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茅台靠“国酒”标签把价格炒到飞天茅台3000一瓶, 经销商囤货比卖货还积极;农夫山泉就实在多了一瓶水卖2块钱,靠“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火遍全国。但2023年夏天 农夫山泉主要原因是“包装水pH值”争议股价大跌10%,高端品牌的光环背后其实藏着巨大的信任风险。
抗跌行业的“生存法则”
奢侈品:越贵越有人买?
榜单里奢侈品的表现有点反常识:经济下行,LV反而升到第8,迪奥增长9%。这哪是消费降级,简直是消费升级plus。但仔细想想,买奢侈品的人真的缺那点钱吗?人家买的是“身份符号”,是“社交货币”。路易威登的联名款限量发售,黄牛加价三倍都抢不到,这种饥饿营销把品牌价值直接拉满。不过话说回来当普通人连房贷都还不起了奢侈品这“狂欢”还能撑多久?
快餐与食品饮料:嘴巴比钱包诚实
快餐和食品饮料成了抗跌冠军, 汉堡王简化菜单后点单时间缩短30%,品牌价值涨8%;百事靠“超值广告”在美国市场翻盘,价值飙升17%。这说明啥?经济越差,老百姓越抠,但该吃的饭一顿不能少,该喝的饮料一口不能少。但这里有个坑:价格战打得凶,利润就薄。比如可口可乐虽然重返前十,但2023年二季度北美营收增速只有2%,比通胀率还低,这“弹性”水分不小。
可持续发展:少数人的“政治正确”?
报告里有个扎心数据:百强品牌里只有2%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领先。这说明啥?大多数品牌嘴上喊“环保”,心里想的还是“赚钱”。比如快时尚品牌一边推新品,一边回收旧衣服做公关,实际碳排放还是噌噌涨。但有意思的是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吃这套,2023年尼尔森调查显示,73%的Z愿意为环保产品多花钱。这波红利,中国品牌能不能抓得住?
增长逻辑:品牌价值的“底层密码”
高溢价:少数人的游戏
凯度报告说过去四年高溢价企业品牌价值增长67%。苹果、茅台、法拉利,全是靠“贵”出圈的。但问题是不是所有品牌都能玩得起“高端化”。比如华为,被制裁后手机业务腰斩,想靠“高端”翻身,但消费者买不买单还是两说。2023年Mate 60 Pro虽然爆火,但全年高端手机市场份额还是被苹果抢走了一大块。
用户认知:比产品更难搞定
品牌价值说到底,是用户心里的那杆秤。特斯拉为什么能排第25?主要原因是消费者觉得“电动车=特斯拉”,这种认知壁垒比技术壁垒还难破。反观中国品牌,除了茅台,有几个在全球用户心里有清晰标签?希音靠“便宜火”,但“廉价”的帽子想摘掉可不容易。
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 是生存题
汉堡王用数字看板缩短点单时间,星巴克靠APP私域流量提升复购,这些案例都在说:数字化转型不是加分项,是必选项。但很多中国品牌还在搞“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搞一堆小程序、直播间,后来啊用户买完就忘。数字化核心是什么?是把用户变成“自己人”,而不是“一次性顾客”。
中国品牌的“破局之路”
创新:别再“Copy to China”了
王幸说中国品牌要“不可复制的品牌创新力”,这话说到点子上了。过去我们靠模仿,现在得靠原创。比如大疆的无人机, 全球市场份额70%以上,靠的是技术硬核;宁德时代的电池,连特斯拉都在用,靠的是研发投入。但这样的品牌还是太少,大多数中国品牌还在卷价格、卷渠道。
生态: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
腾讯搞“生态”, 阿里玩“生态”,但很多生态是“伪生态”。真正的生态应该是像苹果那样,硬件、软件、服务环环相扣。中国品牌能不能学学?比如车企和电池厂、充电桩厂深度绑定,搞“出行生态”,而不是自己造车自己卖车。比亚迪2023年销量超过特斯拉,靠的就是垂直整合的生态优势。
出海:别只盯着欧美了
TikTok和Shein的成功,证明新兴市场才是蓝海。东南亚、拉美、中东,这些地方用户年轻,增长快,竞争还没那么激烈。比如传音手机,在非洲市场份额超40%,靠的就是“本地化”——针对黑人肤色美颜,针对当地网络环境优化。中国品牌出海,得学传音,总想着把国内模式直接搬过去,肯定行不通。
未来:品牌价值的“终局之战”
凯度的榜单每年都在变, 但有些东西从来没变过:品牌价值不是算出来的,是用户“选”出来的。苹果再牛,如果哪天做出个垃圾产品,照样会被抛弃;茅台再贵,如果质量出问题,立马跌落神坛。2023年的榜单告诉我们,经济有周期,品牌没周期,真正的好品牌,是能穿越周期的。
中国品牌有14个上榜,看起来不少,但跟美国比还差得远。腾讯、阿里是互联网巨头,但在全球用户心里到底比谷歌、微软差在哪儿?Shein、TikTok很火,但能不能像苹果那样,成为“生活方式”的代名词?这些问题,比榜单排名更重要。
2024年,全球经济可能还是不会太轻松。品牌想活得好,得记住一句话:用户不是钱包,是活生生的人。谁真正懂他们,谁就能在榜单上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