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品出海,如何实现品牌内容的全球化改写
从“翻译机器”到“文化解码者”:新消费内容出海的弯路
很多品牌做全球化内容时脑子里还装着一本“翻译词典”。把中文广告文案换成英文,把产品详情页的参数复制粘贴,以为这就叫“本地化”。后来啊呢?TikTok账号发了十几条视频,播放量卡在几千,评论区零星几个还是自己员工点的赞。MINISO的团队去年圣诞节前也犯过类似的迷糊, 直到他们把“圣诞促销”的直白海报换成年轻人用MINISO产品搞怪过节的短视频,数据才突然炸开——10天4亿曝光,6000万交互,12万UGC创作。这事儿像一巴掌拍醒不少人:内容出海从来不是语言的切换,是文化的重新编码。
MINISO的TikTok密码:兴趣社群不是流量池
MINISO负责人的话其实藏着个关键点:“TikTok的For you机制能凝结兴趣社群,这和MIN的兴趣消费DNA很吻合。”他们早期也试过传统的明星代言广告,数据平平。后来发现,东南亚年轻人喜欢用玩具搞怪,中东用户爱开箱家居好物,欧美消费者对极简设计有执念。于是团队把产品拆解成不同圈层的“社交货币”:给东南亚用户拍用盲盒玩具换奶茶的视频, 给中东用户拍用收纳盒整理斋月礼物的vlog,给欧美用户拍极简文具的ASMR短视频。

这些内容没一句提“买它”,却让用户自发成了品牌传播者。去年12月那场圣诞挑战赛, 他们甚至没找大网红,就靠素人用户的二次创作,硬生生把“MINISO=圣诞惊喜”的刻板印象种进了年轻人心里。
花洛莉亚的试错笔记:内容 , 改的是“人”不是“字”
花洛莉亚的Sean曾跟我吐槽,刚进东南亚市场时他们团队像捧着“中国美妆圣经”一样,把国内流行的“氛围感妆容”视频直接搬到TikTok。后来啊?一周播放量不到5万。后来他们蹲在TikTok后台看数据, 发现泰国男性用户的点赞率比女性高30%,视频里男生试色口红的评论比女生还热烈。这让他们懵了:难道泰国男人也爱化妆?
一调研才明白, 泰国男性很注重“精致感”,唇部护理是日常刚需,而且他们更喜欢“直接实用”的内容,而不是国内流行的“情绪价值”视频。于是团队把视频改成“男生手试5支正红色口红, 哪支显白不显娘”,配上泰语字幕和本地滤镜,播放量直接冲到730万。Sean说:“我们差点被‘美妆=女性市场’的刻板印象坑死, 内容 的第一步,是把脑子里固有的‘用户画像’撕碎。
更绝的是他们发现泰国气候对美妆习惯的影响。国内冬天流行的哑光口红,在泰国湿热天气里容易脱妆。于是他们把“唇部打底+持久唇釉”的教程拆成“30秒快速补妆”短视频,用本地模特展示流汗后口红依旧完好的效果。这条视频没打任何广告标签, 却主要原因是解决了当地用户的真实痛点,被大量用户转发到和Instagram。花洛莉亚后来复盘时算过一笔账:这类“痛点解决型”内容的转化率,比单纯的产品展示视频高了2.3倍。
AMIRO的北美突围:供应链优势怎么变成内容信任?
AMIRO的团队在国内市场靠“美容仪技术参数”打天下到了北美却吃了闭门羹。北美消费者对美容仪的认知,要么是欧美大牌的“高端黑科技”,要么是低价货的“智商税”。他们第一次在TikTok发“自主研发的射频技术”视频, 播放量不到10万,评论区全是“又一个中国贴牌货”。负责人后来跟我说:“我们拿着中国工程师的专利证书,在北美用户眼里就是一张废纸。他们要看的是‘人’的信任,不是‘纸’的证明。”
后来他们换了打法:不再硬推技术参数, 而是找不同肤质的北美素人用户,拍“用AMIRO美容仪28天皮肤变化”的vlog。有个叫Jessica的普通女孩, 主要原因是熬夜爆痘用AMIRO射频仪,记录下皮肤从泛红长痘到平滑透亮的过程,视频没任何美颜,连她有时候爆痘的镜头都没剪。这条视频意外爆火,播放量破500万,评论区全是“求链接”“求链接”。
AMIRO顺势发起“28天皮肤挑战赛”, 邀请用户每天更新使用感受,再说说选出变化最大的用户送一年免费产品。现在他们北美市场的60%销量,都来自这些UGC内容。AMIRO负责人说:“供应链优势是我们的底牌,但内容信任才是打开市场的钥匙。北美消费者不看广告语,看的是隔壁Jessica用了都说好的真实反馈。
别被“爆款”绑架:全球化内容的长线叙事
很多品牌出海后 眼睛死盯着TikTok的播放量数据,哪个视频火了就赶紧复制粘贴,后来啊账号变成“爆款合集”,用户记不住品牌是谁。MINISO的团队早就看透这点:他们去年圣诞挑战赛火了 却没有立刻复刻“搞怪过节”的内容,反而开始做“MINISO产品改过日常”的系列短视频。比如用MINISO的收纳盒改过书桌,用盲盒摆件布置生日派对,甚至教用户用小家电做简易早餐。这些内容单条播放量不如圣诞挑战赛,却让“MINISO=生活灵感”的品牌形象慢慢立住了。
MINISO创始人叶国富年初提过“超级品牌”的三个路径,其中“超级品牌”的核心就是“品牌故事要能穿透文化”。他们现在的TikTok账号, 很少直接卖产品,更多是展示不同国家用户用MINISO的生活场景:巴西女孩用MINISO化妆品化妆准备狂欢节,德国老人用MINISO玩具和孙子拼乐高,日本上班族用MINISO文具做手账。这些内容没有统一的“品牌调性”,却有一个共同的内核:MINISO是融入生活的“小确幸”。这种长线叙事,比任何爆款广告都更能让用户记住品牌。
内容出海的“反常识”清单:有些坑必须自己踩
做了这么多新消费品牌的出海案例, 我发现很多所谓的“内容 技巧”,其实都是坑。比如“一定要找本地网红代言”, 花洛莉亚早期找过泰国美妆博主,报价5万一条视频,播放量还不如素人UGC高;比如“内容一定要短平快”,AMIRO试过15秒的硬广,数据惨淡,后来改成3分钟的“产品使用教程”,反而转化率提升40%。这些反常识的结论,都是在试错中踩出来的。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把国内成功内容直接复制”。有个新锐茶饮品牌, 把国内“国风奶茶+古风舞蹈”的视频搬到中东,后来啊主要原因是文化差异被大量用户举报“亵渎传统”。后来他们请了本地编舞师,把茶饮和阿拉伯传统舞蹈结合,反而成了爆款。这说明,内容全球化没有标准答案,唯一的捷径就是“把自己当成本地用户,而不是品牌方”。
新消费大航海时代,品牌的边界正在消失。MINISO在105个国家卖着同样的产品, 却用不同的内容故事连接当地用户;花洛莉亚在东南亚卖着和国内一样的口红,却用本地用户的真实需求 内容逻辑;AMIRO带着中国供应链闯北美,却用素人UGC建立了信任。这些品牌的共同点,都明白一个道理:内容全球化 ,改的不是语言,是视角;不是套路,是真心。当中国品牌从“Made in China”走向“Brand in China”, 内容出海的真正战役,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