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电商在全球加速布局,行业竞争是否全面激化

东南亚:TikTok电商的“热带雨林”与“暗礁”

雅加达的湿热空气里TikTok办公室的加班灯亮到深夜。这里的团队从一开始的不到100人, 已经膨胀到接近8000人——这种扩张速度,在东南亚互联网行业堪称罕见。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市场,占了整个区域半壁江山,而TikTok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最深根。截至今年5月, 印尼的TikTok用户达到1.13亿,仅次于美国,这个数字背后是2.7亿人口中超过40%的渗透率,相当于每两个印尼人就有一个刷TikTok。

根据Cube Asia的数据,今年一季度TikTok Shop在印尼的GMV冲到了25亿美元。这个数字如果放在一年前,可能有人会觉得是天方夜谭——毕竟2022年整个东南亚的TikTok Shop GMV才44亿美元。而现在市场乐观预计今年整个东南亚能达到150亿美元,增速超过300%。这种爆发式增长, 像极了当年的Shopee和Lazada刚进入东南亚时的场景,但TikTok的速度快得多。

TikTok电商加速全球布局,行业竞争全面激化
TikTok电商加速全球布局,行业竞争全面激化

周受资在雅加达的一场论坛上直接放话:未来五年要在东南亚投100亿美元,帮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这可不是随便说说 TikTok在印尼已经免了商家佣金,商户只付1%的支付费,而Shopee在新加坡的佣金和服务费率超过5%。这种“贴钱换市场”的策略,让不少中小商家蜂拥而至。现在印尼有超过200万卖家在TikTok Shop上卖货, 从手工编织的巴迪克布料到廉价的电子配件,几乎什么都能找到。

越南的警钟:监管风险下的“急刹车”

但热带雨林里不仅有果实还有毒蛇。今年4月,越南突然启动了对TikTok的平安调查,理由是“保护用户数据平安”。这个动作像一盆冷水浇在TikTok电商头上——当月印尼的流量和销量就出现了显著下滑。有印尼卖家回忆,那段时间订单量直接腰斩,“越南的商家都在观望,不敢备货,怕政策一变货砸手里。”

监管风险不是越南独有的。欧美国家对TikTok的戒心一直存在数据平安、内容审核、甚至“文化渗透”的帽子随时可能扣下来。这种不确定性让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变得小心翼翼。印尼一个做服装代工的老板说:“我们不敢在TikTok上投太多钱建生产线, 万一哪天政策变了这些设备就废了。”

比一比的话, Shopee和Lazada在东南亚深耕多年,早就和各国政府建立了“默契”。Shopee母公司Sea Group的创始人李小冬是福建人, 深谙“和气生财”的道理,每年在东南亚的公益活动和政治公关上砸不少钱。TikTok作为后来者,在这方面明摆着还没摸到门道。

全托管模式:TikTok的“万能钥匙”还是“双刃剑”?

“把货发到国内仓库,剩下的不用管。”这是TikTok全托管模式给商家的承诺。商家只负责供货,从上架、营销到履约、售后全由平台包揽。这种模式像极了电商界的“拎包入住”, 对中小商家太有吸引力了——毕竟自己搞海外运营、物流、客服,成本高到离谱。

全托管模式不是TikTok独创,SHEIN、Temu、阿里速卖通都在用。但TikTok的施行速度更快,今年上半年就在沙特、英国上线了全托管,美国也计划7、8月开放。这种模式下商家从“销售主体”变成了“供货商”,平台则变成了“半自营”的运营商。速卖通最近对韩国市场加码物流投资, 就是要把订单履约时效压缩到极致,提升用户体验——说白了就是要在全托管模式下比拼“谁更快、更省心”。

同质化竞争下的“内卷”陷阱

但当所有平台都玩全托管,问题就来了。路径基本走通,但竞争压力反而更大了。平台为了抢商家,开始拼补贴:0托管费、0仓储费、甚至给物流补贴。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游戏,TikTok玩得最狠,但其他玩家也没闲着。

Temu最近加码平台管理, 要求“对入库商品的退货拥有到头来解释权”,说白了就是让商户承担退货物流费和商品沉没成本。这种强势手段和拼多多在国内的套路一脉相承。Shopee则凭借多年积累的物流基础设施, 在东南亚加快交货和退货速度,提高用户信任——比如在马来西亚,Shopee的“当日达”覆盖了80%的人口,TikTok目前还做不到。

更麻烦的是全托管让平台趋同化。商家越来越倾向于“多平台托管”,把货铺在TikTok、Shopee、Temu上,谁的流量大就推谁。这样一来 竞争主体从“平台 vs 商家”变成了“平台 vs 平台”,拼的是供应链能力、资金实力和政府关系——而这正是TikTok的短板。

美国市场:TikTok的“终极试炼场”

美国是TikTok电商的“必争之地”,也是“最难啃的骨头”。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商市场,美国的消费能力让所有平台垂涎三尺。TikTok在美国铺垫了两年,去年下半年才开放部分美国小店名额,现在终于要上线全闭环购物链路了。

但美国的门槛比东南亚高得多。目前TikTok美国小店只接受美国居民和注册公司入驻, 国内商家想进去,要么找美国“白手套”,要么等7月底8月初的开放政策。有跨境电商从业者说:“我们团队已经准备了200个美国公司主体,就等政策落地。”这种操作成本,直接劝退了不少中小卖家。

本土巨头的“围剿”与TikTok的“先天不足”

亚马逊和沃尔玛在美国的根基太深了。亚马逊允许海外商家在其美国站销售, 但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流量-转化-复购”体系,新平台想撼动它,难如登天。沃尔玛则凭借线下门店优势,做“线上下单、线下提货”,体验比纯电商更好。

TikTok在美国还面临一个致命问题:电商经验不足。供应链、物流、支付能力,这些都不是靠砸钱就能速成的。京东年初收缩东南亚本地电商业务,就是主要原因是在物流上投入太多,回报周期太长。TikTok现在要建全球供应链,至少需要3到5年的长期投入,这会极大拖累投资回报率。

更现实的是美国用户对TikTok的“内容冲动消费”买不账?东南亚用户喜欢“边刷边买”,但美国用户更习惯“比价、看评价、理性消费”。有第三方分析师估计, TikTok每年在美国激励卖家和买家的资金在6到8亿美元之间,但效果如何,还是未知数。

竞争对手:围剿TikTok的“铁三角”

TikTok的崛起,让老玩家们坐不住了。Shopee、Lazada、Temu,这三个玩家构成了围剿TikTok的“铁三角”,各有各的优势。

Shopee是东南亚的老大, 2022年GMV高达735亿美元,总收入73亿美元,同比增长42.3%。它背靠腾讯, 有流量优势;物流体系覆盖东南亚六国,自建仓库和配送团队;还搞了“Shopee Live”直播带货,和TikTok正面竞争。在印尼,Shopee的流量份额占30%-50%,TikTok目前还差得远。

Lazada虽然不如Shopee,但背靠阿里有阿里的供应链和金融支持。它在东南亚的物流投入也不少,比如在泰国建了自动化仓库,把履约时效从5天压缩到2天。去年Lazada的GMV也是数百亿美元级别,是TikTok的好几倍。

Temu则是“拼多多出海”的代表,主打“极致低价”。它在美国的下载量多次超过亚马逊,靠的就是“砍一刀”式的社交裂变和补贴。Temu的全托管模式比TikTok更激进,对商家的要求更严,但吸引力也更大——毕竟价格是王道。

行业竞争:从“流量游戏”到“供应链战争”

电商行业的竞争,已经从“抢流量”变成了“拼供应链”。TikTok靠内容起家,流量是强项,但供应链是短板。Shopee、Lazada、亚马逊这些玩家,在供应链上已经深耕多年,TikTok想追上,不容易。

烧钱换增长这把火,TikTok烧得比谁都猛。但在东南亚的成功,能不能复制到美国、欧洲,还是未知数。监管风险、本土竞争、供应链短板,每一个都是拦路虎。周受资说要在东南亚投100亿美元, 但100亿美元在电商行业,可能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亚马逊一年在物流上的投入就超过1000亿美元。

行业竞争是不是全面激化了?答案是肯定的。但激化不代表TikTok没有机会,只是机会变小了难度变大了。未来的电商战场,不再是“谁能做内容”,而是“谁能把货更快、更便宜地送到用户手里”。TikTok想赢,得先补上供应链的课,还得学会和各国政府“打交道”——这比做内容难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