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支架年营收1亿美金,年增长超200%
小众配件的逆袭:1亿美金营收背后的骑行圈红利
你敢信吗?一个专门给自行车用的手机支架,一年居然能赚1亿美金。更夸张的是这家叫Quad Lock的公司,年增长速度能超过200%。在很多人眼里 手机支架就是个不起眼的小配件,随便在网上买一个十几块钱就能用,怎么到了Quad Lock这儿,就成了“印钞机”?这背后藏着的,是小众圈层里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商业逻辑。
从众筹到年入亿:一个小众配件的爆发路径
2011年, 两个叫Rob Ward和Chris Peters的澳洲年轻人,觉得骑行时手机没地方放特别麻烦——揣兜里容易掉,握手里影响骑行,普通支架又晃得厉害。他们琢磨着做个能牢牢固定手机的支架,后来啊搞出个“扭锁机制”,这就是Quad Lock的雏形。一开始谁也没把这当回事, 直到2012年,他们在Kickstarter上发起众筹,没想到600个骑行爱好者直接掏钱支持,硬是把第一代产品给“盘”活了。

那时候的Quad Lock, 团队小得可怜,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创始人 Rob Ward 后来回忆说:“我们睡过会议室,也守过服务器机房,就为了赶特斯拉、SpaceX那些关键节点的订单。”谁能想到,这个从众筹里“抠”出来的小品牌,十年后能冲到1亿美金年营收?2013到2016年, 它像装了火箭一样,三年增长率211%;2020年营收4750万,2021年直接翻倍到8860万,2022年干脆突破1亿美金大关。这速度,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够吓人的。
极致单品策略:用90%的营收养活整个品牌
很多人做品牌喜欢“全面开花”,恨不得把所有相关产品都做一遍。但Quad Lock偏不它就认准一个理儿:先把一个单品做到极致。直到现在它最赚钱的依然是那款360°骑行支架,占了2022年总营收的90%。你说这单一吧?但偏偏就是这款“单一产品”,成了它在骑行圈里不可撼动的“金字招牌”。
360°骑行支架:为什么一个小众产品能统治市场
这款支架到底牛在哪?耐用性是底线。它能扛住极端天气、 摔跌、冲击,专利的双级锁系统把手机牢牢卡在车把上,就算遇到颠簸路段,手机也不会晃一下。设计上也下了狠心——别的支架要么笨重,要么不稳,Quad Lock偏要把“轻薄”和“坚固”揉到一起。它的支架座一半内嵌在手机壳里从外面看几乎看不见,既不占地方,又不会增加手机厚度。骑行爱好者最怕什么?怕支架掉手机,怕骑行时手忙脚乱。Quad Lock把这两点死死摁住用户能不爱吗?
更绝的是 它还搞了个“反向占领”——在谷歌趋势里“Quad Lock”的搜索热度早就超过了“自行车手机支架”这个通用词。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骑行圈的人买手机支架,直接搜“Quad Lock”,而不是“支架”。这哪是卖产品,分明是卖行业标准。
小众圈层的“推荐基因”:从600个种子用户到10万铁粉
骑行圈这帮人有个特点:一旦觉得某个东西好用,恨不得拉着全世界安利。Quad Lock早期那600个众筹用户,就成了它最好的“推销员”。英国公路赛车手Chris Froome, 四届环法冠军,用了之后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喊“这玩意儿救了我的命”;澳洲越野摩托车冠军Toby Price,骑着摩托车在泥地里翻滚,手机居然还稳稳挂着——这些顶级运动员的“背书”,比打1000个广告都有用。
后来Quad Lock干脆把这种“推荐”做成品牌策略。Instagram上, 它的粉丝20万,发的不是产品参数,全是骑行视频:有人骑着车穿越沙漠,有人骑着车下山崖,手机支架在镜头里稳如泰山。用户看了不心动?自己买一个,再发个骑行视频,顺便@Quad Lock,品牌又多了一次免费曝光。这种“用户自发种草”的模式,让Quad Lock几乎没花什么营销费,就在骑行圈里扎下了根。
用户驱动的产品迭代:不是“我想做”, 而是“你需要”
很多品牌做产品,是老板拍脑袋说“我觉得用户需要这个”。Quad Lock不一样,它做产品的逻辑永远是“用户说需要,我才做”。创始人Rob Ward有句话特别实在:“我们没钱搞大活动, 就只能跟用户泡在一起,听他们骂,听他们夸,骂多了就知道哪里改,夸多了就知道哪里不能动。”
从骑行到十大场景:产品线扩张的逻辑
一开始Quad Lock就做骑行支架,但用户慢慢开始提新需求:“我骑摩托车也想用”“开车时能不能装一个”“跑步时手机没地方放怎么办”。它没急着拒绝,也没盲目扩张,而是一个个场景去试。2015年, 它推出了摩托车支架;2017年,加了汽车支架;后来干脆搞出十大系列:越野、航空、海洋……每个系列都对应一个具体场景,而且每个产品出来前,都先让老用户“试用版”。
比如2020年, 有骑行党反馈说“手机壳太厚,支架装不紧”,Quad Lock直接优化了支架座的卡槽,适配市面上90%的手机壳;还有人说“夜间骑行看不清屏幕”,它又加了个反光条。这种“小步快跑”的迭代,让用户觉得“这牌子懂我”。后来啊就是 老用户买完骑行支架,会顺手买个汽车支架,再买个跑步臂带——客单价从50美金一路提到150美金,复购率高达70%,行业平均才40%。
耐用性是底线:用极限测试圈住“挑剔”的骑行党
骑行圈的人有多“挑剔”?支架稍微晃一下就能被他们骂上三天。Quad Lock为了证明自己“够硬核”, 直接把产品拉去“折磨”:从10米高的地方摔下来支架没事;-30℃的低温里放24小时装上手机照样稳;甚至在沙漠里暴晒,零件也不会变形。有次有个博主故意把支架绑在越野车上, 连人带车翻滚了三圈,手机居然没碎——视频发出去,直接卖了2000多个支架。
这种“极限测试”不是瞎折腾,而是用户给的压力。Rob Ward说:“骑行的人敢把命交给头盔,就敢把手机交给支架。你要是让他们失望一次他们就再也不会信你。”所以Quad Lock的产品,从来不敢在“耐用性”上偷工减料,反而成了用户买它时的“隐形信任状”。
品牌定位的“反常识”:不卖电子, 卖运动精神
做手机支架,很容易把自己当成“3C配件品牌”。但Quad Lock偏要“拧巴”一把:它说自己不是卖电子的,是卖运动精神的。它的品牌口号是“每一天每一次冒险”,听起来像户外运动品牌,跟“支架”八竿子打不着。但偏偏就是这个定位,让它跟其他配件品牌拉开了差距。
拒绝“3C配件”标签:为什么Quad Lock想做“自行车品牌”
你看别的手机支架品牌,宣传时总说“我们的支架多稳”“材质多好”。Quad Lock不这么说它发的视频全是“骑着车冲向雪山”“穿越亚马逊雨林”。它想告诉用户:买我的支架,不是为了固定手机,是为了让你在冒险时能随时记录、随时分享。这种“情感绑定”比功能绑定厉害多了——用户买的不是支架,是一种“敢闯敢拼”的生活方式。
有次采访, Rob Ward被问到“为什么不拓展到手机壳、充电宝这些周边”,他直接怼回去:“做那些,我们就成了‘电子杂货铺’,而不是‘骑行伙伴’。”这话说得够硬, 但也点醒了很多人:小众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产品多全,而是在圈层里“人设”够不够立得住。
对抗“破圈焦虑”:专注小众反而获得高粘性
很多品牌做到一定程度, 就犯“破圈焦虑”——觉得小众市场太小,想赶紧往大众市场冲。Quad Lock不这么想。它觉得,骑行圈虽然小,但“金子”多——这些人愿意为好产品花钱,而且忠诚度高。2022年,它的用户里有60%是老客复购,剩下40%里80%都是通过老用户推荐来的。这种“滚雪球”式的增长,比盲目拉新靠谱多了。
它甚至主动拒绝了一些“破圈”机会。比如2021年,有个快时尚品牌找它联名,想推出“时尚款”支架,吸引年轻女孩。Rob Ward看了设计稿直接摇头:“那玩意儿轻飘飘的,能扛得住骑行时的颠簸吗?拿我们的牌子去凑热闹,不是砸招牌吗?”后来联名黄了但老用户知道后反而更信任它——“这牌子不为了钱瞎搞,行!”
增长瓶颈的破局:本地化营销与线下体验
小众品牌做大了自然会遇到“增长瓶颈”——市场饱和了怎么办?新用户怎么来?Quad Lock的办法是:不硬碰硬,换个赛道继续跑。它没在国内卷价格战,反而把目光投向了全球100多个国家,用“本地化”打穿了不同市场。
100个市场的“本土化”:用当地红人打入圈层
2021年,Quad Lock想进日本市场。直接复制澳洲的营销模式肯定不行——日本骑行党讲究“精致”,跟澳洲的“粗犷”完全是两码事。它找来了日本当地的骑行博主“山田骑行”, 这人专拍“城市通勤+周末郊游”的视频,粉丝都是20-35岁的上班族。Quad Lock给他寄了支架,让他拍“通勤路上用手机导航,到公司门口直接取下”的场景。视频一发,直接炸了——日本用户觉得“这玩意儿太适合我这种打工人了”,一个月销量就涨了150%。
后来在欧洲,它找了德国的公路赛选手;在北美,合作了越野摩托网红。每个红人都不求“流量大”,但求“圈层准”。Rob Ward说:“你要让当地骑行的人觉得‘这牌子懂我’,而不是‘这牌子在打广告’。”这种“精准本地化”,让Quad Lock在三年内把市场从5个国家 到100个,营收翻了20倍。
线下车展:从“线上种草”到“线下体验”的转化
线上做得再好,也抵不过“亲手摸一摸”。2023年, Quad Lock去了德国自行车展,搭了个体验区:让用户自己把手机装在支架上,然后骑模拟自行车颠簸。有个德国大叔试完后直接掏出信用卡买了三个——一个自己用,两个给骑行的朋友当礼物。后来统计,现场体验区的转化率高达25%,线上转化率才10%。
Rob Ward说:“线上种草是‘心动’,线下体验是‘行动’。”现在它计划每年参加10个全球大型车展,把“体验”做成品牌的一部分。用户摸过、试过、信过才会成为真正的“铁粉”。
反思:小众品牌的长期主义,是“数字”还是“价值”?
看Quad Lock的案例,很多人会说“它运气好,赶上了骑行热”。但仔细想想,运气背后是对“用户价值”的执着。它没追着增长率跑,没想着怎么快速赚钱,而是盯着用户的每一个需求、每一次反馈,一点点把品牌做厚。
追求数字还是用户价值?Quad Lock的“反增长”逻辑
2020年疫情, 全球骑行市场爆发,很多支架品牌趁机涨价,有的甚至涨了30%。Quad Lock没动价格,反而把省下的钱拿去优化产品——加了防滑垫,适配更多手机型号。后来啊呢?那年用户留存率提升了20%,营收反而涨了40%。Rob Ward后来:“数字会骗人,但用户的口碑不会。”
它甚至主动砍掉了一款“销量不错但用户投诉多”的产品。当时有款支架为了追求“轻”,用了廉价塑料,后来啊用户反馈“用了一个月就裂了”。团队内部有人觉得“还能卖,先别砍”,Rob Ward直接拍板:“砸自己招牌的钱,不能省。”后来这款产品下架,短期营收降了15%,但用户信任度上来了长期反而卖得更好。
长期主义的关键:倾听客户比追逐风口更重要
现在很多人做品牌, 总想着“抓住风口”,今天做露营,明天做飞盘,后天又跟风做陆冲。后来啊就是每个赛道都浅尝辄止,用户记不住你。Quad Lock从2011年到现在 就盯着“骑行”这一件事,但越做越深——从支架到场景,从线上到线下从澳洲到全球。
它的成功,其实给了小众品牌一个启示:别看不起“小市场”,小市场里有大生意。关键是你愿不愿意沉下心,把用户当朋友,把产品当作品。就像Rob Ward说的:“我们赚的不是快钱,是‘下次骑行时用户第一个想到我们’的那份安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