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 Shop在泰国运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哪些详解

泰国市场的“金子情结”:用户习惯与平台特性的错位

泰国人对金子的狂热程度超乎想象, 曼谷老街头的金店比便利店还多,直播间抽个两三百人民币的项链能瞬间炸出热度嗯。这种对高价值商品的偏爱, 让TikTok Shop在选品时陷入两难——平台算法推新奇特,泰国用户却认“实在”。去年11月小单费政策刚落地时 运费免费让不少商家兴奋,但今年8月小单费门槛从150泰铢提到200泰铢,直接让低价商品利润空间被压缩。泰国线下商业太发达, 7000万人口里中高端客单价的消费者宁愿去商场摸实物,线上只能靠“性价比震撼”取胜,比如餐巾纸五连包卖25泰铢,比商场单包还便宜,这种“反常识定价”才能让泰国人觉得“捡到宝”。

合规红线:泰国FDA认证的“生死线”与实操困境

泰国FDA这玩意儿卡了多少想进市场的商家。接触皮肤的化妆品、入口的漱口水,没FDA根本不敢正经卖。去年4月有个美妆品牌想进泰国, 代理说两周能拿证,后来啊拖了三个月,问题出在配料表——厂家死活不肯给原始配方,怕商业秘密泄露。正常申请流程是厂商或代理提交材料, 公司注册地、产品组成料表、SKU规格一个都不能少,周期1到1.5个月。但问题来了 同一个SKU的FDA编号能被其他商家“白嫖”,比如你申请了“David牌牙膏300毫升”,别人直接拿这个号卖同款,根本不用经过你同意。没有FDA的货,达人直接拒合作,平台流量也给得少,硬闯就是“自杀式运营”。

TikTok Shop泰国运营问题详解
TikTok Shop泰国运营问题详解

伪洋牌的“流量密码”:贴个国旗就能卖爆?

泰国人特别吃“伪洋牌”这一套。嘀嗒狗上口罩类目排前二的, 都挂着日本国旗,写满日文,明明是东莞产的,愣是让泰国人觉得“日本制造=平安”。美妆圈更夸张,本土自研的产品非要贴韩国国旗,请韩国明星代言,说“韩国配方,泰国灌装”。这种操作短期有效,但消费者不是傻子——用几次发现皮肤过敏,下次再贴韩国国旗也没用。真正的本土品牌, 比如泰国本土MCN做的白牌护肤品,让达人编“奶奶传下的秘方”,反而复购率更高,毕竟信任这东西,靠编故事不如靠真诚。

直播间的“冷热两重天”:内容同质化与转化瓶颈

泰国直播间现在卷得像菜市场, 90%都是“介绍型+促销员”模式,主播拿着过时款念半天参数,观众早划走了。官方要求单场直播不低于90分钟, 每月播26天每天4场,但大多数商家撑不住——美宝莲、联合利华这些大品牌,在泰国找本土MCN包直播间,后来啊在线人数只有十几二十个,卖不出几单。钱花得冤枉,但人家要的是品牌曝光,不是短期GMV。反倒是4月那个爆品, 发光眼镜框,镜腿带电池,粉色蓝色绿色,泼水节时卖断货,直播间不用吆喝,产品自己会“说话”,用户晚上去狂欢戴这个,拍照发TikTok自带流量,这才是该有的样子。

达播合作:坑位费与佣款的“赌博式”投入

找达人合作像开盲盒。有商家不给坑位费, 寄样品让达人拍视频,后来啊爆单了佣金收了上百万泰铢;也有给了3万泰铢坑位费,GMV不到3万,血亏。泰国达人现在普遍要坑位费,有带货能力的1500到2万泰铢不等,还得看粉丝质量。通过MCN找达人靠谱些, 国内团队直接联系,文化差异闹笑话——用泰语打招呼“萨瓦迪卡”,本地人一听就知道是外国人,达人直接拉黑。更坑的是达人直播效果难追踪,明明粉丝5万,直播间就50人,转化率低得可怜,钱打了水漂。

物流与成本:COD模式的“签收率陷阱”与费用迷局

泰国物流选择少, 官方指定三家:嘉里物流、Flash和GNT。COD签收率是命门,卖100单能签收85单就烧高香了低了直接亏钱。去年11月小单费150泰铢时 用户买120泰铢的东西,平台只结算120,商家垫了30泰铢运费;今年8月提到200泰铢,小单费更吃利润。平台费用也狠,GMV的7%平台费+3%支付费,最低12泰铢,卖一单100泰铢的商品,到手才80泰铢。英区商家转东南亚的哭晕——国内卖2英镑的商品, 到泰国卖30泰铢,流量成本没变,收益直接砍一半,还怎么玩?

成本控制:20%-35%的“生死线”该怎么走?

成本售价比超过35%,投流等于送钱。泰国美妆、玩具品类流量成本高,成本占售价25%以下才敢投。有商家卖空气炸锅, 客单价600-700泰铢,成本占了40%,投流ROI始终上不去,再说说只能砍价换供应链。玩具类更极端, 遥控无人机泰国人觉得卖两三百合理,你卖60元人民币,性价比高到离谱,但物流+小单费+平台费一扣,利润薄如纸。选品必须算细账, 新奇特产品能拉高溢价,比如那个火箭筒泡泡机,泼水节卖爆,成本30元,卖150泰铢,照样有人抢。

选品困局:新奇特“爆款逻辑”与本土供应链的博弈

泰国选品就俩字:新或奇。没见过的,比如鼻孔抽纸盒,恶心但卖断货;见过但更好的,比如发光眼镜框,泼水节必备。但本土供应链跟不上,很多商家国内发货,国际物流占GMV10%以内才合理,超过10%就别想赚钱。还有个坑, 东南亚哈日哈韩,动漫IP没版权,万代旗下产品抓一个罚一个,去年有个商家卖海贼王周边,直接被封号。本土化供应链才是王道,比如泰国本土的沙滩椅,性价比高到离谱,本地人买来度假村用,复购率极高。

电煮锅与美妆:品类“雷区”踩不得?

电器品类在泰国是“伪需求”。电煮锅600-700泰铢,泰国人觉得不如自己用明火煮,便宜但卖不动。美妆更麻烦,泰国达人自带品牌意识,小美妆成本低,达人愿意试用;但大牌美妆,达人嫌没FDA不敢带。有个本土美妆品牌,找达人拍视频说“奶奶秘方”,后来啊成分表造假,被FDA查封,直接凉凉。美妆不如做护肤,泰国是护肤品出口国,本土达人多,贴牌成本低,只要故事编圆了就能卖。

团队搭建:本土化人才的“招聘难”与薪资真相

在泰国招运营比想象中难。失业率0.点几,柜姐抢着要。招BD优先找有线下销售经验的,工资15000-20000泰铢打底,加提成。国内团队直接招泰语主播,文化差异太大——用line联系,语气稍微硬点,达人觉得不礼貌,直接拉黑。更麻烦的是本土运营要懂泰国节日比如宋干节泼水节前一个月就得推防水袋,不然错过黄金期。有商家在国内搭泰语团队,后来啊直播时口音太重,本地人听着难受,转化率低得可怜。

多平台布局:必要性与“内耗风险”的权衡

品牌方总纠结要不要开Shopee、Lazada。其实TikTok流量够用,但多平台有“外溢流量”——Shopee订单有时候会反流到TikTok直播间。问题是管理成本高,一个客服管三个平台,累到崩溃。有品牌全托管英区、美区,想复制到东南亚,后来啊客单价暴跌,水土不服。不如集中精力做TikTok,把直播间做好,达人维护好,比铺摊子强。上泰集团开了TikTok旗舰店,给旗下百货引流,折扣打得狠,但就是为品牌曝光,不指望赚钱。

未来趋势:线下巨头入局与平台规则的“动态博弈”

泰国线下巨头开始盯TikTok了。上泰集团开官方旗舰店,用直播卖百货折扣券,用户下单后到店自提,线上线下融合得挺好。平台规则也在变,9月1日开始收运费,商家必须正确填写SKU尺寸重量,否则系统算错运费,用户投诉。小单费还会涨,200泰铢只是开始,商家得提前调整价格带。FDA审核更严,没有认证的产品流量越来越少,本土化品牌才是未来。想在泰国活下去,要么贴伪洋牌赌短期流量,要么老老实实做本土供应链,讲好品牌故事,没第三条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