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开塞露为何能让美国人单月成交额近四千万
超级碗后的“肠道危机”:美国人为何疯狂抢购“排毒丸”?
超级碗决赛日那天 美国人的冰箱塞满了薯片、啤酒和披萨,电视前的沙发成了垃圾食品的战场。没人提防,肠胃问题正悄悄潜伏。北卡罗来纳大学2020年的研究早就揭了底:四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常年被腹泻、 便秘、胃痛折磨,肠胃问题像影子一样跟着他们。节日狂欢过后 这些“老朋友”准时上门,美国人打开TikTok搜索“肚子胀怎么办”时一款叫15 Day Cleanse的“肠道清理药丸”突然火了。
从“开塞露”到“肠道管家”:产品定位的巧妙转型
别被“开塞露”的外号骗了这玩意儿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泻药。Milamiamor的这款产品包装粉嫩得像糖果, 成分表里写着洋车前子壳、芦荟叶粉、苹果果胶——全是天然植物提取物,标签上还特意标注“无刺激、无依赖”。最狠的是它的效果承诺:吃第一颗12到24小时内,就能感受到肠道“动起来”,长期用还能让排便规律起来。15天的服用周期, 每天1-2颗,吃完得歇6-8周才能再来一轮,这种“间歇式”设计反而让用户觉得“靠谱”,不会担心吃上瘾。

TikTok上的“肠胃革命”:2692条短视频如何撬动4千万成交?
2月11日到3月10日Milamiamor的TikTok小店像个印钞机。Kalodata的数据显示, 565位达人合作拍了2692条短视频,硬是刷出了1738.93万元的成交额。这些视频没一句硬广,全是“我吃了之后肚子不胀了”“带娃时终于不用憋着了”这种大白话。有个叫@tiktokdealplug的博主, 粉丝才1万多,一条“15天掉秤10磅”的视频,直接卖掉1.07万单,卷走143.99万。他拍视频时连滤镜都懒得加,举着体重秤就喊:“看!从150斤到136斤,就靠这小蓝药丸!”
健身博主与奶爸的共鸣:真实感比广告词更有说服力
Milamiamor找的达人全是“野生代言人”。健身博主@fitmomjen一边举铁一边说:“以前练完腹肌被腹胀盖住现在终于能看见了。”奶爸账号@dadlifeusa更绝,拍自己哄娃时突然冲进厕所,配文“这药丸救了我的命”。就连久坐办公室的白领也来凑热闹,@corporatecathy用延时摄影拍自己“从扶着肚子上班到步履生风”的转变。这些视频场景真实得像邻居吐槽,评论区跟着炸锅:“我也是!昨天吃了今天就能上大号!”“求链接,我老公便秘十年了!”
独立站与博客:老派打法如何支撑新消费品牌?
当其他品牌都在卷短视频时 Milamiamor悄悄在官网开了个“博客”板块,每周更新一篇“养生干货”。有篇《更年期皮肤暗黄?可能是肠道在求救》从皮肤科医生的研究说起, 讲肠道毒素如何通过血液循环影响皮肤,再说说顺带提一句“我们的15天清洁能帮肠道减负”。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 这个博客给官网带去了超80%的自然流量,3万月访问用户里有四成是从谷歌搜“如何改善肠道健康”直接跳进来的。
数据不会说谎:40%美国人的“隐秘痛点”藏着什么商机?
美国胃肠病学会2022年的调查更扎心:近40%的美国人主要原因是肠胃不适放弃运动、 约会,甚至请假上班,但其中70%的人宁愿自己买保健品,也不愿去看医生。Milamiamor精准踩中了这种“怕麻烦又想解决”的心理。他们的产品页面没写“治愈便秘”, 而是说“让身体找回自然的节奏”;不承诺“减肥”,却展示用户服用后小腹平坦的变化。这种“软性暗示”比硬广更让美国人买账, 毕竟谁也不想承认自己“肚子有问题”,但“给身体做个SPA”这种说法,听着就舒服多了。
从亚马逊到TikTok:Milamiamor的“双轨制”增长密码
Milamiamor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新手。2023年之前,它就在亚马逊上卖得风生水起,主打“瘦身”“排毒”的功能型保健品。但2023年10月,他们突然杀入TikTok小店,把亚马逊的“老本”和短视频的“新流量”捏在一起用。亚马逊负责打基础, 靠评论和搜索排名积累信任;TikTok负责放大声量,用短视频把产品从“小众瘦身圈”推向“大众健康圈”。这种“双轨制”让品牌在2024年2月直接冲进TikTok美区全品类销量榜前三,单月成交额直逼四千万。
不是所有“排毒丸”都能火:差异化策略的三个关键点
同样在TikTok卖肠道产品的品牌不少,但只有Milamiamor成了爆款。个是“反套路”,别的品牌让达人喊“买它买它”,Milamiamor却鼓励用户晒“没效果”的体验,评论区置顶的是“个别用户反映没反应,可能是体质问题,建议咨询医生”。这种“坦诚”反而让用户觉得“靠谱”,毕竟谁也不想被忽悠着吃没用的东西。
下一个爆品会藏在美国人的哪个“小烦恼”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