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与国企辞职者,仅凭3D打印机
从军营到创业场:两个“不循规蹈矩”的男人
谁说退伍军人只能安稳度日?潮汕汉子洪英偏不信这个邪。2015年,脱下军装没多久的他,盯着跨境电商蒸蒸日上的风口,脑子一热就扎了进去。身边人都劝他:“部队出来的,找份稳定工作不好吗?”他却觉得,军营里练就的那股“敢闯敢拼”的劲儿,不该浪费在朝九晚五的格子间里。
几乎是同一时间,中国邮政集团的办公室里陈波正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跨境电商数据出神。这份让无数人眼红的“铁饭碗”,在他眼里却像一潭死水。“每天处理同样的文件,走同样的流程,感觉自己在慢慢生锈。”2016年,他顶着家人的反对,递上了辞职信。揣着多年攒下的积蓄, 他找到了洪英盛——两个同样“不安分”的男人,就这么凑在了一起,租了间不足20平的办公室,开始了智能派的创业路。

一开始他们做的是STEM电路套件, 靠着洪家做电子元器件分销的供应链优势,硬是在亚马逊电子元件类杀出了名堂,做到了类目第一。可没过多久,两人就发现:这生意赚钱,但天花板太低。“增速越来越慢,就像爬到半山腰,再往上每一步都费劲。”陈波回忆道。那段时间, 办公室里常常弥漫着烟味,两人对着白板画了又擦,擦了又画,终于把目光投向了当时还小众的3D打印领域。
洪英盛:潮汕老兵的“不安分”基因
洪英盛的“不安分”,从潮汕人的经商基因和军旅生涯就能找到答案。潮汕人天生会做生意, 骨子里透着一股“爱拼才会赢”的劲头;而部队的经历,又让他比普通商人多了份“敢打硬仗”的狠劲。做STEM电路套件时 他就常带着团队熬夜改方案,供应商的零件有问题,他亲自跑去工厂盯着调,直到凌晨三点才带着满身机油味回来。
转向3D打印机时 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消费级3D打印市场早被国外品牌占了山头,国内企业连汤都喝不着。”他却盯着行业报告看了一个通宵:光固化技术路线的企业少,竞争小,而且用户对打印精度的需求正在爆发。“别人都在FDM赛道卷价格,我们偏要走‘技术+性价比’的窄路。”
陈波:邮政“铁饭碗”与百万研发赌注
陈波的离开,在旁人看来更像一场“豪赌”。邮政系统的稳定体面是他父母一辈人眼里的“终极理想”,可他偏要亲手打破这份“理想”。“跨境电商让我看到了‘中国制造’的潜力,3D打印则是把这种潜力从‘卖产品’升级到‘卖技术’。”加入智能派后他主动扛起研发大旗,把辞职带来的百万积蓄全砸了进去。
前半年,办公室里堆满了失败的模型。打印精度不够、机器频繁卡顿、成本居高不下……团队里有人开始动摇:“要不还是回到电路套件的老路吧?”陈波却把所有图纸扔进垃圾桶,带着核心成员去了深圳的电子市场。“我们要的不是‘差不多’,是‘比国外品牌还好’。”那段时间,他每天睡不到4小时靠着咖啡和军旅生涯练就的“耐力”硬扛。2019年, 当第一台Mars系列光固化3D打印机下线时他盯着屏幕上的打印图案,突然哭了——那是个0.05毫米精度的齿轮,比进口设备的误差还小。
为什么是3D打印机?避开红海的“偏锋”选择
2016年的消费级3D打印市场,就像一片混战的江湖。FDM技术的机器遍地都是价格从几百到几千不等,但打印精度差、表面粗糙,用户吐槽不断。“买回来打印个玩具,后来啊边角全是毛刺,扔了可惜,留着闹心。”这是当时消费者的普遍痛点。
而光固化技术虽然打印精度高、表面光滑,但机器动辄上千美元,主要被工业领域垄断。国内品牌想涉足,却被“技术门槛高”“供应链不成熟”两座大山挡住了路。“那时候国内做光固化的企业,一只手都能数过来。”洪英盛说“可越是这样,越说明机会来了。”
消费级3D打印的“价格困局”
光固化3D打印机的“贵”,贵在核心部件。进口的光源、LCD屏幕、树脂槽,成本就占了整机价格的70%。“国外品牌一台机器卖1500美元,成本可能才400美元,剩下的全是品牌溢价。”陈波算过一笔账,如果能把核心部件成本降下来完全可以让卖800美元的机器做到同等精度。
他们盯上了国内的供应链。“别人觉得国产件不行,我们偏要试试。”洪英盛带着团队跑遍了珠三角的电子厂,从东莞到佛山,一家家谈合作。起初没人愿意接单,觉得“光固化技术太复杂,做不好砸了招牌”。他们就先付定金,派工程师驻厂指导,甚至帮供应商改进生产工艺。半年后终于找到愿意合作的工厂,定制出的LCD屏幕成本比进口件低60%。
光固化:技术难度里的“蓝海”
2019年, 当智能派推出首款300美元档位、2K打印精度的Mars系列时整个行业都炸了锅。“300美元买2K精度光固化?这不是抢钱吗?”国外品牌的经销商直接质疑“质量造假”。可用户拿到手后才发现:不仅精度达标,稳定性甚至比某些千元级的FDM机器还好。
这招“差异化切入”直接帮智能派打开了市场。FDM用户想升级精度, 工业用户想找低成本方案,教育机构需要高性价比的教学设备……Mars系列像块磁石,把这些分散的需求吸了过来。“我们没跟红海里的品牌硬碰硬,而是自己挖了片新池塘。”陈波笑着说。2021年, 光固化3D打印机销量突破50万台,智能派占了其中近30%的份额,成了这个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
供应链“降维打击”:把成本砍到对手不敢信
跨境电商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洪英盛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供应链。”做STEM电路套件时他就靠着洪家的电子元器件分销渠道,拿到了比别人低20%的进货价。做3D打印机后他把这套“供应链整合”玩得更极致。
智能派的供应链团队有个铁律:核心部件必须“定制化+国产化”。光源模组、 LCD屏幕、树脂槽这些“卡脖子”的部件,他们不直接采购成品,而是和供应商联合研发,从芯片级开始定制。“别人买屏幕是‘拿来用’,我们是‘一起造’。”洪英盛说。比如屏幕的透光率,行业平均水平是85%,他们硬是联合供应商做到了92%,打印速度提升了30%。
“定制化”组件的威力
2020年, 全球芯片短缺,3D打印机的核心部件价格暴涨30%。国外品牌要么提价,要么减产,智能派却主要原因是提前布局的国产供应链,毫发无损。“我们定的芯片是包产包销的,供应商优先给我们供货。”陈波透露,那一年,他们的生产成本比同行低了15%,相当于每台机器多出200美元的利润空间。
更狠的是智能派还把供应链延伸到了材料端。树脂是3D打印的“墨水”, 进口树脂一公斤要300多元,他们联合化工厂研发出国产树脂,性能相当,价格只要120元。“用户买我们的机器,再搭配我们的树脂,综合使用成本能降一半。”洪英盛说。2022年,智能派的自有树脂销量突破500吨,成了公司新的增长点。
从“造零件”到“造设备”:老兵的制造底蕴
洪英盛的军旅生涯,让他对“制造”有着特殊的执念。“部队里讲‘细节决定成败’,造机器更是如此。”他要求生产车间的工人必须经过3个月培训,每个螺丝的扭矩都要用扭矩仪校准。“哪怕是用户看不见的地方,也不能偷工减料。”
这种“较真”让智能派的产品良品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远高于行业平均的85%。萌境智能创始人张波对此深有体会:1978年, 他刚进兵工厂当学徒时师傅就教他“坦克上的零件,差0.01毫米都可能出人命”。“后来做3D打印机,我把这股劲儿也带过来了。”张波的萌境智能2020年6月下线的SLS型工业级3D打印机, 就是主要原因是核心元器件受进口封锁,延迟了8个月,“要是早点遇到智能派这样的供应链伙伴,或许能更快。”
海外“野路子”:不按常理出牌的营销打法
做跨境电商, 大部分品牌都爱“抱大腿”——把产品交给亚马逊上的大卖,坐等流量上门。智能派偏不:“把命脉交给别人,迟早会被卡脖子。”2018年,当其他品牌还在依赖亚马逊平台时他们就自建了独立站,组建了10人的海外运营团队。
这一步,让他们躲过了2021年的“亚马逊封号潮”。那场风波里 无数品牌主要原因是“账号关联”“侵权”等问题被封库存、关店铺,智能派却靠着独立站和自建渠道,销售额逆势增长了60%。“别人在哭天抢地找库存,我们在忙着接订单。”陈波说 现在智能派的销售额里独立站占了40%,亚马逊只占20%,剩下的分布在eBay、独立站等多元化平台。
“自建渠道”的生死抉择
自建渠道有多难?初期,智能派的独立站一天只有几十个访客,转化率不到1%。团队里有人提议:“还是多投点广告,把亚马逊做起来吧。”陈波却坚持:“我们要的是‘品牌用户’,不是‘平台流量’。”他们开始做内容营销:在YouTube上开账号, 教用户调参数、修机器;在Reddit的3D打印板块回答问题,甚至帮用户解决非智能派设备的问题。
“我们不是在‘卖机器’,是在‘交朋友’。”洪英盛说。慢慢地,独立站的访流量上去了转化率也提升到了5%。2023年,智能派的独立站复购率达到了3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5%。“用户觉得‘这品牌懂我’,自然会回头买。”
社媒“种草”:让老外主动找上门
TikTok刚火起来的时候,智能派就组建了短视频团队。别的品牌拍广告, 他们拍“用户故事”:一个美国高中生用智能派打印出机器人零件,拿到了科创比赛大奖;一个德国创客用他们的机器修复了古董钟表……这些视频没有华丽的特效,却真实得让人心动。
2022年, 一条“用300美元机器打印出1000美元效果”的视频在TikTok上爆了播放量突破200万,带动Mars系列销量增长了40%。截至目前,智能派的社媒粉丝超过20万,其中TikTok就占了10万,这些“自来水”成了天然的流量池。“用户自发分享的内容,比我们花100万投广告还有用。”陈波说。
数据说话:从0到12亿的“野蛮生长”密码
2023年, 智能派的总营收超过了12亿元人民币,成了国内桌面级3D打印机的领头羊之一。这个数字背后是一套“技术+供应链+营销”的组合拳在发力。
2021年, 光固化3D打印机市场突然爆发,销量同比增长120%,智能派抓住了这波红利,Mars系列卖出了15万台,营收突破3亿。2022年, 他们推出了升级版Mars 3,打印速度提升50%,价格却没涨,当年营收直接冲到8亿,实现了6倍增长。“我们不做‘一次性’生意,要做‘长期主义’。”洪英盛说。
“性价比杀手”的江湖传说
在海外市场,智能派有个外号叫“Price Killer”。他们的产品价格比国外品牌低50%,但精度和稳定性却不输。美国创客论坛上有个热门讨论:“同样是2K精度,为什么选智能派不选某某国际品牌?”高赞回复是:“主要原因是智能派让我用买相机的钱,买到了买打印机的效果。”
这种“性价比优势”让智能派在海外市场的转化率比同行高20%。2023年, 他们的海外营收占比达到了75%,其中北美市场占40%,欧洲占30%,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占5%。“别人觉得‘低价没好货’,我们用数据证明‘低价也能有好品质’。”陈波说。
技术迭代:速度就是生命线
3D打印行业技术更新快,半年不迭代就可能被淘汰。智能派的产品研发周期只有3-4个月,比传统品牌快一倍。2020年, 他们推出了全球首款支持WiFi远程控制的桌面级光固化打印机;2021年,又率先用上4K LCD屏幕,打印精度达到了0.025毫米;2023年,Mars 5系列直接把打印速度提升到了行业平均的2倍。
“技术迭代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是为了解决用户的痛点。”洪英盛说。比如用户反馈“机器噪音大”, 他们就重新设计了结构,把噪音从60分贝降到了45分贝;“树脂清理麻烦”,他们就开发了可拆卸的成型平台,清理时间缩短了一半。这些细节上的改进,让智能派的用户满意度达到了96%。
行业“新变量”:3D打印的下一个战场
据Technavio报告, 2024到2028年,3D打印机市场将增长30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23.16%。这个被称为“工业革命4.0”的关键技术,正在从“创客玩具”变成“生产工具”。
智能派早已嗅到了这股趋势。他们不再满足于“卖机器”, 而是开始;为汽车企业提供零部件原型设计服务……“我们要让3D打印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陈波说。
从“创客玩具”到“生产工具”
浙江一家汽车零部件厂的故事,印证了3D打印的“生产工具”价值。2023年, 他们需要测试一款新零件的强度,传统开模需要2周,成本5万元;用智能派的工业级3D打印,2小时就出了样件,成本只要2000元。“这帮我们把研发周期缩短了90%。”该厂负责人说。
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深圳一家医疗公司用智能派的设备打印手术导板, 手术精度提升了30%;上海某服装品牌用3D打印定制纽扣,交货时间从1个月缩短到3天……3D打印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而智能派,正站在这场变革的风口浪尖。
生态野心:不止于卖设备
2024年, 智能派推出了“3D打印云平台”,用户上传模型,平台自动优化参数并分配给附近的打印中心完成打印。“我们想做的,是‘3D打印界的美团’。”陈波说。这个平台不仅能帮用户解决“没机器”“不会用”的问题, 还能连接设计师、材料商、打印服务商,形成一个闭环生态。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3到5年IPO。“上市不是终点,是让更多人用上3D打印的起点。”洪英盛说。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楼下车水马龙,他想起当年退伍时的誓言:“要干点让自己骄傲的事。”现在他做到了——两个“不循规蹈矩”的男人,用一台3D打印机,在全球市场打出了一片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