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用抖音玩法做TikTok亏了100多万

亏掉100多万后 我才明白抖音和TK根本不是一回事

2022年冬天我蹲在义乌的出租屋里对着电脑屏幕上红色的亏损数字发呆。屏幕那头是团队在美国TikTok账号的直播数据——观看人数5万, 点赞2万,但成交金额只有区区800美元。我们按照国内抖音的“圣经”来操作:中控喊“54321上链接”, 副播在旁边展示产品,主播用蹩脚的英语重复“cheap good quality”,后来啊呢?100多万人民币砸进去,换来的是一仓库卖不掉的库存。

那时候我死活想不通,为什么在国内能日销百万的玩法,搬到TikTok就彻底失灵。后来跑遍东南亚、 美国本土,见了十几个做TK电商的同行,大家聚在一起喝酒时苦笑着:“99%的人亏钱,不是主要原因是不努力,是主要原因是用错了逻辑。”

用抖音的玩法做TikTok,我亏了100多万...
用抖音的玩法做TikTok,我亏了100多万...

国内那套“直播爆单”逻辑,在TK水土不服

国内直播带货已经卷成了“神仙打架”。一个羽绒服团队能跑到长白山拍雪景, 一个卖鱼的能直接跳进渔网里捞货,中控、副播、运营分工明确,连“54321”的节奏都卡得分秒不差。我们团队2022年刚入局TK时 觉得这就是“降维打击”——把国内这套成熟的“人货场”直接复制过去,肯定能爆。

后来啊打脸来得太快。2023年1月, 我们在洛杉矶租了个小仓库,找了两个华裔主播,照搬抖音的“宠粉福利”套路:9.9美元的蓝牙耳机,限量100单,后来啊直播间在线人数最高时3万,下单的却只有27个人。后来才发现, 美国人根本不吃“限量秒杀”这套,他们更习惯在亚马逊比价、看评论,直播间对他们更像是“秀场”,不是“卖场”。

更扎心的是转化率。国内直播的转化率能做到5%-8%,但TK美国区的直播转化率,能稳定在1%就算不错。2023年上半年我们做过一场测试:同样的蓝牙耳机, 在国内抖音直播卖,转化率6.2%;搬到TK美国区,用同样的主播、同样的话术,转化率0.8%。数据不会说谎——消费习惯差太远,国内的那套“冲动消费”逻辑,在TK根本行不通。

从义乌到华强北:内容生产的“人货场”必须本土化

2022年11月, 我在抖音上刷到一个账号,叫“MaxLi的TK直播话术”,视频里教人怎么用抖音玩法玩TK直播,点赞1.4万。当时觉得找到了“救命稻草”,现在想想,简直是“毒鸡汤”。那时候我们没意识到,内容生产的“人货场”,在TK必须彻底本土化。

国内做内容,讲究“产业带溯源”。你在义乌商城走一圈, 拍批发市场的热闹场景,就能出爆款;在许昌假发产业带,拍工人制作假发的过程,用户会觉得“真实可信”。但到了TK,这套逻辑反过来了。2023年3月, 我们带团队去河南许昌拍假发内容,视频拍得特别精致:工人手工编织、模特试戴效果,后来啊播放量只有5000。反倒是美国本土一个账号,用手机随手拍“老外戴假发去上班”,播放量破百万。

后来才明白,TK的内容逻辑是“场景共鸣”。国内用户看“产业带溯源”, 是主要原因是信任“源头工厂”;美国用户看“老外戴假发上班”,是主要原因是觉得“这跟我有关系”。2024年2月, 我们调整策略,在美国找了5个普通用户,让他们拍“用TK买的假发参加派对”“戴假发去健身房”,视频播放量直接冲到50万,带货量翻了10倍。

所以别再迷信“国内产业带内容万能”了。你要做C端, 就老老实实在目标国找素人;你要做B端工厂获客,就去华强北、水贝拍生产,但内容必须突出“解决痛点”——比如华强北的3C产品,别拍“多便宜”,要拍“充电快到飞起,老外再也不用带充电宝”。

消费习惯差太远:美国人还在用TK刷视频, 不是购物

2023年上半年,TikTok美国区的交易量才25亿美金。同期呢?亚马逊几千亿美金,线下消费更是天文数字。这说明什么?美国人还没养成在TK购物的习惯。

我们团队做过一个实验:2023年5月, 在TK上卖一款户外折叠椅,直播间观看人数8万,点赞3万,但成交金额只有1200美元。同一款椅子,放到亚马逊上,优化好关键词和评论,一周能卖出500单。后来分析数据发现, TK直播间里70%的用户来自“推荐页”,他们根本没购物意图,就是“随便刷刷”;而亚马逊的用户,是带着“买椅子”的目的来的。

国内为什么能在短视频平台购物?2020年疫情是个转折点。大家不能出门,只能天天刷手机,刷着刷着就习惯了“看视频买东西”。但美国没有这样的“天时”。2024年总统大选期间,TK用户暴涨,但大家刷的是候选人的搞笑视频,不是“带货直播”。所以别指望美国人突然“开窍”,他们现在还觉得“在短视频平台买东西=不靠谱”。

供应链的坑:国内调货3天到, 海外囤货45天还可能压死

国内做抖音,供应链是最不愁的。今天爆单,明天工厂就能加急生产,后天就能发货。但TK的供应链,能把人逼疯。

2022年底, 我们看TK美国区卖得最好的是“圣诞装饰”,于是囤了10万货,从国内海运到美国,45天到港。后来啊到港时圣诞季已。这还算好的, 更惨的是商标问题——2023年4月,我们卖一款“无线充电器”,被美国律所起诉,侵权赔偿花了20万,主要原因是没查清楚对方有没有专利。

国内供应链讲究“快反”,海外供应链讲究“合规”。你在国内囤货,最多压死资金;在海外囤货,可能连货都卖不掉,还要吃官司。2024年1月, 我们跟美国本土一个3C供应商合作,他们负责备货和发货,我们只做内容分成,这样才把供应链风险降到最低。所以别再想着“自己搞定一切”,海外玩的是“轻资产”,不是“重库存”。

发展阶段天差地别:TK美区靠谱达人才70万, 抖音几百万

2023年我们做过一个统计:TikTok美国区的靠谱带货达人,大概70万;而国内抖音的带货主播,几百万都不止。这说明什么?TK还处于“早期红利期”,但不是“随便做就能赚钱”的红利期。

国内抖音早就过了“野蛮生长”阶段,人人都能当主播,主要原因是用户习惯了“看直播买东西”。但TK美国区,用户还没养成这个习惯。2023年7月, 我们找了一个10万粉的美国达人带货,转化率只有0.5%;后来找了一个50万粉的达人,转化率1.2%。这说明达人质量比粉丝数更重要——TK的达人,还在教育市场阶段,不像国内达人,已经是“成熟带货机器”。

更关键的是人才厚度。国内做抖音, 随便找个主播培训一个月就能上岗;TK美国区,找个能说流利英语、懂产品、会互动的主播,月薪要1.2万美元,还不好找。2024年我们在洛杉矶招主播,面试了50个人,只有3个能过。所以别指望“低成本复制”,TK的人才成本,比国内高不止一倍。

政治环境夹缝中生存:TK的“原罪”你根本想不到

很多人做TK, 只盯着“流量”“转化”,忽略了政治环境。但2024年美国大选后我们才意识到,TK的“原罪”可能随时要命。

TK的股权结构太复杂:背后有字节跳动,有美国资本,还有犹太资本。2024年大选期间, 两位总统候选人都入驻TK拉票,阶段性推高了用户量,但选举结束后美国又开始讨论“封禁TK”。我们有个同行2024年8月刚囤了100万货,后来啊传出“封禁消息”,仓库直接停摆,亏了80多万。

国内短视频平台是“被扶持的”,TK是“被警惕的”。别觉得“封禁”离你很远,2025年如果美国对TK动手,你的账号、库存、资金,可能一夜清零。所以做TK,必须做好“随时撤退”的准备,别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底层逻辑不变:内容生产能力才是硬道理

折腾了两年, 亏了100多万,我终于想通了一个事:抖音和TK,都是“兴趣电商”,但“兴趣”的逻辑完全不同。

国内抖音的“兴趣”, 是“算法推荐+冲动消费”;TK的“兴趣”,是“场景共鸣+理性决策”。所以做TK, 别再学国内的“套路化内容”,要学“原生内容”——比如美国人喜欢“真实生活”,你就拍“用TK买的咖啡杯,每天喝都不腻”;东南亚喜欢“性价比”,你就拍“9美元的T恤,洗三次都不变形”。

2024年9月, 我们团队在美国的一个账号,拍了个“老外用TK买的瑜伽垫,在家练出腹肌”的视频,没打广告,没上链接,播放量破200万。后来挂上瑜伽垫链接,一周卖了3000单。这说明什么?TK的内容本质是“打动人”,不是“套路人”。只要你内容够原生,用户自然会买单。

所以别再纠结“抖音玩法能不能复制”了答案是不能。TK不是抖音的“海外版”,是另一个物种。你要做的, 不是把国内的“成功经验”搬过去,而是蹲在目标国的街头,看当地人刷什么、喜欢什么、为什么笑、为什么哭。然后把这些“烟火气”,变成你的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