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新功能导致大批卖家购物车消失
购物车离奇消失, 卖家集体懵圈
最近几天亚马逊卖家圈子里炸开了锅,有人凌晨三点还在社群里发消息:“我的listing购物车呢?早上还好好的,下午突然就没了!”类似的吐槽不是个例, 从家居用品到3C电子,从服装配饰到户外装备,不同品类的卖家都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后台显示库存充足,产品信息没问题,但前台就是找不到“加入购物车”的按钮。
更让卖家摸不着头脑的是账号状况一切正常,没有违规记录,绩效指标也绿油油的。有卖家开case问客服,得到的回复是“系统正在更新,请耐心等待”,可等了三天购物车依旧没回来。这种“凭空消失”的现象,让不少卖家陷入焦虑:“旺季马上到了没购物车还怎么做生意?”

“定价没竞争力”标签突然上线, 后台暗流涌动
就在卖家们焦头烂额的时候,细心的发现前台产品详情页多了一个刺眼的标签——“Not competively priced”。这个标签不是所有产品都有, 但一旦出现,基本等同于宣告“死刑”——不仅购物车消失,曝光和点击率也断崖式下跌。
有服装卖家算了笔账, 同一款卫衣,竞品卖19.9美元,自己卖24.9美元,标签出现后日均订单从200单掉到20单。“我成本都要18美元,卖19.9根本不赚钱,可亚马逊这是逼我亏本卖啊!”该卖家无奈地说。更离谱的是有些产品成本价已经低于竞品,但主要原因是平台算法认定“没有竞争力”,照样被贴标签。
追溯时间线,发现这个标签的测试并非偶然。早在2022年5月, 就有卖家收到亚马逊邮件:“卖家的报价不符合推荐报价的资格”,当时需要把新品价格调到低于二手商品才能恢复购物车。而到了2024年,平台直接把“价格竞争力”可视化,赤裸裸地告诉消费者“别人家更便宜”。
仓库爆仓持续发酵, 旺季备货陷入死循环
购物车消失的一边,物流问题也在火上浇油。进入9月, 亚马逊多地仓库爆仓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ABQ2、PSC2、ABE8等热门仓库接连发出“删约通知”,原本预约好的送货时间被无限推迟。
一位做家居用品的卖家透露, 他8月14日发货到ABQ2的货物,货代最新给的派送时间是10月31日。“就算能按时送进去,还要等转运、上架,黑五网一估计都赶不上了。”更让他崩溃的是 货物在转运状态已经75天亚马逊照收不误地扣着仓储费,“一票货三个月没卖出去,仓储费比利润还高。”
物流延误连锁反应:断货、差评、利润蒸发
仓库爆仓直接导致断货潮。有卖家反映,热销款主要原因是库存跟不上,错失了秋季大促的销售高峰。“9月本来是返校季旺季,我断货了三天等货到了流量已经过去了。”更糟糕的是断货期间积累的订单被自动取消,不少买家给了差评,“说我不靠谱,现在申诉都申诉不过来。”
根据LendingTree发布的《2024年万圣节消费报告》, 47%的美国消费者计划增加支出,人均消费172美元,高于去年的162美元。这本是卖家的增长机会,却主要原因是物流问题泡汤。“备货多了怕压仓,备货少了怕断货,现在连仓库都进不去,简直是死循环。”一位中小卖家苦笑道。
新功能背后的平台逻辑:亚马逊在下一盘什么棋
购物车消失和物流问题,其实都指向亚马逊近期的战略调整。先说购物车,这和亚马逊新推出的Rufus AI助手脱不了干系。9月中旬, Rufus上线了价格历史查询功能,买家可以查看产品过去30天的定价趋势和最低价,购物车商品价格变动还会收到通知。
表面上看,这是给消费者“比价权”,让价格更透明。但深层次看, 亚马逊是在用AI筛选“优质卖家”——那些有供应链优势、能低价供货的卖家,会获得更多流量倾斜;而中小卖家主要原因是议价能力弱,被逐渐边缘化。有行业分析师指出,这是亚马逊在复制“淘宝低价模式”,通过价格战筛选头部卖家,提升平台整体竞争力。
从“用户体验”到“平台利益”:卖家成了牺牲品?
亚马逊官方一直强调,新功能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避免大促期间先提价再降价的套路。但卖家们并不买账:“用户体验重要,还是卖家生存重要?”有卖家算了一笔账, 一款产品卖19.9美元,亚马逊佣金15%,配送费2美元,广告费2美元,成本18美元,算下来每单亏3美元。“这样下去,不是被平台逼死,就是被低价竞争对手拖死。”
更让卖家寒心的是平台一边推出新功能加剧内卷,一边又提高服务费用。2024年,亚马逊FBA仓储费平均上涨了8%,配送费也跟着涨。“我们交着越来越贵的费用,却享受着越来越差的服务,仓库爆仓没人管,购物车消失没人问,这生意还怎么做?”一位资深卖家在社群里吐槽道。
中小卖家突围指南:别在价格上死磕, 试试这些招
面对亚马逊的“组合拳”,中小卖家不能坐以待毙。与其在价格上硬碰硬,不如从其他维度建立优势。
打造“非价格竞争力”:产品力才是硬道理
价格战没有赢家,但产品战可以有。有做宠物用品的卖家发现, 他的狗咬卖得比同行贵30%,但复购率高达40%,秘诀就是“细节控”——产品用的是食品级硅胶,边缘做了圆角处理,包装还送了替换装。这些成本增加不多,但消费者愿意为“更好的体验”买单。
另一个案例是做厨房收纳的卖家, 同行都在拼价格,他却主打“节省空间实测”,在listing里放了自己家厨房的收纳对比视频,后来啊点击率提升了200%。“消费者不是只看价格,他们更关心‘这个产品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该卖家分享道。
多平台布局: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依赖亚马逊的卖家,风险太高。2024年上半年,有数据显示,一边运营2个以上平台的卖家,营收增长率比单一平台卖家高65%。有服装卖家在亚马逊购物车消失后 把重心转向了Temu和TikTok Shop,后来啊意外发现“Temu的流量比亚马逊还精准”。
当然多平台运营不是简单复制listing,而是要根据不同平台的调性调整策略。比如TikTok适合短视频种草,亚马逊侧重图文详情,Temu则要突出“极致性价比”。有卖家说:“现在每天花3小时运营TikTok,虽然累,但心里踏实多了。”
供应链优化:找到自己的“护城河”
低价的前提是低成本,而低成本离不开供应链。有做LED灯的卖家,直接对接了深圳的工厂,省了中间商环节,成本比同行低20%。“虽然工厂起订量要5000件,但我们可以和几个卖家拼单,既拿到低价,又不压库存。”这种“联合采购”模式,正在中小卖家圈流行起来。
再说一个,关注“小众但刚需”的产品也是个好选择。有做户外便携餐具的卖家, 专门做“轻量化”细分,产品重量只有竞品的60%,价格贵10%,但主要原因是满足了露营爱好者的需求,反而卖得更好。“找对细分领域,小生意也能做成大市场。”该卖家说。
写在再说说:变化中找机会, 困境中求生存
亚马逊的新功能、仓库爆仓、价格内卷,看似是危机,但换个角度看,也是行业洗牌的机会。那些只会拼价格的卖家会被淘汰,而真正懂产品、懂用户、懂供应链的卖家,反而能借机崛起。
有位做了8年亚马逊的卖家说得挺好:“平台规则永远在变,但‘为用户提供价值’的本质不变。与其抱怨亚马逊的‘幺蛾子’,不如把精力放在打磨产品、服务用户上。只要你的产品足够好,就算暂时失去购物车,也能重新拿回来。”
旺季还没结束,黑五网一还在后头。对于亚马逊卖家 现在不是躺平的时候,而是要行动起来——优化listing、拓展平台、升级供应链,用差异化对抗内卷,用产品力穿越周期。毕竟市场永远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