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红杉和李宁联姻,他们海外掘金计划成功了吗
从股权结构看“联姻”背后的控制权博弈
李宁公司和红杉中国合资的股权细节藏着不少门道。LN Co、 Founder Co、HongShan Venture及HongShan Motivation分别注资5800万港元、5200万港元、6272.8万港元和2727.2万港元,对应持股29%、26%、31.36%和13.64%。表面看红杉合计持股44.96%,但李宁通过两个实体合计持股55%,牢牢掌握控制权。这种设计很微妙——既让红杉带着资源入场,又给自己留了后路。要是合资公司四年营收没摸到10亿美元门槛, 李宁能以“投资成本+年5%溢价”的价格把红杉的股份买回来相当于给这场合作上了道“保险栓”。
55%控股:李宁的“平安牌”怎么打
李宁团队明摆着吃过“冒进”的亏。早年尝试在东南亚开店,后来啊因对当地消费习惯摸得不透,不少门店成了“摆设”。这次把股权攥在手里 算是学精了——用55%的投票权确保品牌调性不跑偏,产品定价、营销策略这些核心事还得自己说了算。红杉虽然带着跨境电商的基因, 但运动品牌和快-fashion毕竟不是一回事,供应链周期长、库存压力大,李宁得防着资本方追求“快速回本”的急脾气。这种“控股+回购”的条款,本质上是用时间换空间,给海外拓展留足了缓冲期。

红杉的“出海工具箱”能帮李宁走多远
红杉中国的海外资源确实有点东西。他们在东南亚、 欧洲的投资版图里躺着不少零售渠道和本地运营团队,比如东南亚某连锁运动品牌的分销网络,欧洲一个擅长搞体育赛事IP营销的机构。这些资源要是能盘活,李宁省下的试错成本可不是一星半点。问题在于, 红杉擅长的是“用钱砸机会”,比如早年间投SHEIN时靠的是快反供应链和算法驱动的选品逻辑,但运动品牌的玩法完全不同——消费者认的是专业性和文化认同感,不是“上新快”。
从投资逻辑到品牌落地:红杉的“水土不服”风险
安踏收购亚玛芬的教训就在眼前。2019年安踏花了58亿欧元把始祖鸟、萨洛蒙这些品牌收归麾下后来啊呢?欧洲团队水土不服,产品设计和亚洲市场脱节,去年亚玛芬营收还不到收购时的八成。红杉要是把“互联网打法”硬套在李宁身上,比如搞“预售测款”“直播秒杀”,恐怕会翻车。运动品牌的消费者更看重专业背书, 李宁的篮球鞋在北美能不能卖动,得看NBA球星肯不肯穿,而不是直播间里喊了多少“全网最低价”。
体育用品出海的“窗口期”来了吗
今年上半年中国体育用品出口同比增长16.7%, 比整体出口增速高了快10个百分点,这可不是偶然。巴黎奥运会刚结束,欧洲杯热度还没散,全球盯着运动品牌看呢。耐克和阿迪的日子明显不好过耐克去年北美营收下滑7%,阿迪更是录得30年来首次季度亏损。反观中国品牌, 李宁在香港买楼当总部,安踏忙着给亚玛芬找新投资人,名创优品在东南亚开了500多家店——这波“出海潮”像是赶上了趟顺风车。
东南亚和欧洲:两个不同的“战场”
东南亚市场对李宁可能更友好。文化差异小,华人消费者多,李宁的“国潮”元素反而成了卖点。2023年李宁在新加坡开的首店, 靠“中国李宁”系列的单品,三个月就卖了1200万港元,转化率比国内门店高了3个百分点。但欧洲就难多了消费者认百年品牌,李宁想挤进欧洲门店,得先过“专业度”这关。去年某中国运动品牌在德国推的跑步鞋, 主要原因是缓冲技术没达标,被专业运动杂志评为“不推荐”,直接导致当地库存积压。
李宁的“谨慎”与“破局”:从国内深耕到海外试水
李宁集团联席CEO钱炜早就说过海外生意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年李宁在国内闷声搞事情, 把门店从4000多家优化到6000多家,单店营收提升了28%,供应链响应速度缩短到15天。这些国内练的本事,才是出海的底气。不像有些品牌急着“冲KPI”, 李宁宁愿慢一点,也要把本土化团队搭起来——今年初挖来了前Adidas亚太区供应链总监,就是想把欧洲那套“小单快反”的模式复制过来。
“慢半拍”的李宁,能否借红杉“弯道超车”
安踏的国际化速度确实让李宁眼红。从收购亚玛芬到推“Descente”联名款,安踏只用了三年,海外营收占比就冲到了15%。李宁的海外业务占比还不到5%,差距不小。但红杉能不能帮李宁“弯道超车”不好说。红杉投过跨境电商平台,但没深度运营过实体品牌;懂东南亚零售,却未必懂欧洲体育用品的渠道规则。要是红杉能把SHEIN的“海外仓网络”和安踏的“品牌运营经验”捏一块儿, 或许能走出条新路,但眼下还只是“纸上谈兵”。
跨境电商的“老经验”能不能用在运动品牌上
SHEIN和Temu的“低价快走”模式在海外火了但运动品牌学不来。运动鞋服的客单价高,物流成本占比能到30%,比快时尚高出一截。消费者退货率也吓人,欧美市场的运动鞋退货率能到40%,主要原因是尺码、版型不合适。李宁要是照搬“小单快反”, 先生产1000双鞋投到欧洲市场,后来啊因尺码不符退回来800双,这成本谁扛得住?运动品牌的跨境电商, 得靠“精准选品”+“本地化服务”,比如在北美推宽楦篮球鞋,在欧洲搞“免费退换货+上门取件”,才能把转化率做上去。
从“Made in China”到“Designed for Global”:产品力的关键
中国品牌出海总绕不开“性价比”的标签, 但李宁想走高端路线,就得在产品上下死功夫。去年李宁和韦德推出的“韦德之道”系列, 在美国亚马逊上评分4.5星,靠的就是“䨻”缓震技术和意大利进口皮质。这种“技术+材料”的组合拳,才能让海外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问题是中国运动品牌的研发投入占比普遍在3%左右, 远低于耐克的5.5%,要是光靠红杉“拉资源”,不自己砸钱搞研发,高端化就是句空话。
数据说话:海外掘金的“生死线”在哪里
合资公司定下的10亿美元营收目标, 乍看挺唬人,但拆开算算并不容易。按运动行业平均毛利率30%算, 10亿美元营收对应3亿美元利润,要覆盖初期渠道建设、营销推广的成本,至少得5年时间。参考安踏的亚玛芬,收购后第四年才实现盈利,李宁这波“联姻”能不能成,得看前三年能不能烧得起钱。红杉作为投资方,能不能容忍“长期不盈利”是个问号——毕竟他们的基金存续期就10年,等不了太久。
转化率与复购率:海外市场的“双重考验”
跨境电商最怕“流量来了留不住”。李宁在TikTok上的账号有200万粉丝,但视频平均播放量才10万,转化率不到1%。反观Lululemon,靠瑜伽课程和社区运营,复购率能做到35%。李宁要是光靠“国潮”噱头吸引一波流量, 后续没有专业内容和服务跟进,消费者买一次就流失,这生意做不长久。红杉要是能把互联网平台的“用户运营”经验带过来 比如搞“海外KOL测评+会员体系”,或许能把复购率从现在的15%提到25%以上。
联姻之后:李宁需要跨越的“三座大山”
文化差异首当其冲。李宁的“中国龙”印花在东南亚是爆款,到了欧洲可能被吐槽“太张扬”。去年李宁在巴黎时装周推出的“敦煌”系列,被法国媒体批评“文化挪用”,这对品牌形象打击不小。接下来是竞争壁垒, 耐克在北美有独家球星代言,阿迪在欧洲掌控着 major 赛事赞助权,李宁想挤进去,得花大价钱买资源。再说说是供应链协同,国内生产线怎么对接海外需求?要是欧洲订单突然增加,国内工厂能不能15天内交货?这些问题不解决,红杉的资源再强也白搭。
红杉的“耐心”和李宁的“决心”:谁更关键
投资机构和企业合作,最怕“目标不一致”。红杉可能希望3年内看到海外营收占比突破10%,好给LP交代;李宁却想着慢慢打磨品牌,5年后再谈盈利。这种节奏差要是协调不好,合作很容易崩盘。看看李宁和红杉之前的交集——红杉投过李宁的供应链公司, 但后续没再深入合作,这次“联姻”能不能长久,得看双方能不能放下“短期KPI”的执念,真正沉下心来做品牌。毕竟运动品牌的出海,从来不是“烧钱就能赢”的游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