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特朗普否认关税豁免,难道安克会因此带头涨价吗

关税闹剧收场?特朗普一句话让市场悬着的半颗心掉进冰窟

美东时间4月13日晚, 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甩出一句“关税豁免是假新闻”,直接把跨境电商行业刚松下的弦又绷紧了。就在两天前, 美国海关还公告说集成电路、智能手机这些电子产品不再适用125%对等关税,当时不少卖家欢呼“喘口气了”,后来啊转头就被特朗普泼了盆冷水——20%的额外关税一分没少,所谓的“豁免”不过是把125%的税换成20%,换汤不换药。这操作让不少卖家直呼“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比过山车还刺激”, 早上还在庆幸成本能降点,晚上就得琢磨着要不要连夜调价。

从“豁免”到“假新闻”:48小时内的政策过山车

时间线拉回到4月11日 美国海关那则公告像颗定心丸,说半导体器件、智能手机、电脑这些“重点照顾对象”不用再交125%的对等关税了。当时不少媒体解读为“美国对华关税松动”, 跨境电商群里瞬间炸锅,做电子产品的卖家连夜开会讨论“要不要把涨上去的价降下来”。后来啊呢?特朗普13日晚直接在社交平台怼回去:“没人给我豁免,这些产品照样收20%关税!”这一下 市场刚燃起的希望直接被掐灭,有卖家吐槽:“感觉像被人耍了政策一天三变,我们跟风调价的钱都够付半仓库租金了。”

特朗普称不存在“关税豁免”,安克带头涨价!
特朗普称不存在“关税豁免”,安克带头涨价!

更绝的是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还补了刀:“所谓的‘豁免’只是暂时这些产品以后可能归入‘半导体’类别,收更狠的‘国家平安关税’。”翻译一下就是:现在给你们点甜头,等你们刚松口气,再给你们来个更狠的。这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操作,让跨境电商彻底懵了——到底信哪个?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比产品滞销还让人头疼。

125%对等关税只是“缓刑”?20%额外税才是真刀真枪

其实掰开算笔账就明白了所谓的“豁免”到底划不划算。4月7日特朗普刚宣布中国商品加征50%对等关税, 累计税率直接干到104%,两天后又涨到125%,现在说“豁免125%”,但那20%额外税从2月4日宣布就没取消过。也就是说 一件原本卖100块的中国电子产品,现在到美国消费者手里光关税就得交20块,比“豁免”前少了125块,但比没加税前多了20块。这哪是豁免啊,分明是从“大出血”变成“小放血”,卖家成本压力一点没减,消费者还得多掏钱。

更麻烦的是特朗普还强调“这些产品将转移到另一个关税类别,重点关注整个电子供应链”。说白了就是盯着消费电子行业不放,特别是安克创新这种龙头,供应链全在国内,想跑都跑不掉。有行业分析师私下说:“特朗普这招叫‘精准打击’, 先吓唬所有人,再慢慢收网,跨境电商特别是做电子产品的,接下来日子肯定不好过。”

安克涨价的底气:品牌溢价还是供应链救命稻草?

就在特朗普否认关税豁免的同一天 SmartScout的数据显示,安克创新在亚马逊美国站上,已经有五分之一的商品悄悄涨价了平均涨幅18%,其中127件商品是在4月7日加征关税后调的价。这操作让不少中小卖家酸了:“安克这波涨价,是真有底气还是硬扛?”毕竟其他卖家还在观望,安克却敢带头涨价,背后肯定有门道。

18%的涨价幅度:安克用“技术壁垒”给成本压力打补丁

安克涨价的底气,说白了还是“品牌溢价”撑腰。它家的便携式电源、充电器这些产品,单价三年内提升了47%,靠的不是偷工减料,是研发。比如2024年推出的新款氮化镓充电器, 体积小了30%,充电速度却快了20%,虽然贵了点,但用户买账——主要原因是“安克”两个字在欧美市场就是“靠谱”的代名词。有跨境卖家透露,安克在美国站的产品复购率比同行高15%,这意味着就算涨价,老用户大概率也会买单。毕竟对很多美国人“多花几块钱买个能用的,比便宜但三天两头坏的划算”。

更关键的是安克的技术投入不是白费的。它家研发费用占营收比常年保持在8%以上,比行业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这种投入直接转化成了产品壁垒——比如它的智能电源管理技术, 能把电池损耗率控制在5%以内,同行普遍在10%左右。技术好了 成本自然高,但关税压力一来高成本反而成了“挡箭牌”:你看,我的产品贵是主要原因是技术好,不是乱涨价,消费者愿意为“好用”买单。这波操作,安克把关税压力转化成了品牌升级的机会,中小企业想学?没那研发实力,还真学不来。

“CN+2供应链”暗战:把鸡蛋从美国篮子分出去

涨价只是安克的“明牌”,真正的“暗招”在供应链。这几年安克一直在推“CN+2”策略,简单说就是“中国研发+多国生产”。它在越南、 印度、墨西哥都建了工厂,越南基地去年已经投产,专门生产中低端充电器和数据线,这些产品直接销往欧洲和东南亚,避开美国的关税大棒。有内部人士说安克在越南的产能已经占到总产能的20%,预计今年能到35%。这意味着就算美国市场受关税影响,欧洲和东南亚也能托底。

除了转移生产地,安克还在“去美国化”市场布局。2024年它在欧洲市场的营收占比提升了8个百分点,达到32%,东南亚市场也增长了5%。这可不是偶然是早就埋好的伏笔。比如在德国,安克专门针对当地家庭做了“平安认证”系列充电器,符合欧罗巴联盟最严标准,卖得比美国还火。反观那些死磕美国市场的卖家,关税一来直接懵圈,安克却提前几年就铺好了退路。这波操作,安克把供应链风险分散得明明白白,中小企业想跟?要么没钱建厂,要么没精力开拓新市场,只能干着急。

中小卖家的生死选择题:涨or不涨,留美还是离场?

安克带头涨价,中小卖家却犯了难。涨吧,怕消费者直接跑单;不涨吧,成本压不住利润薄如纸。这种两难境地, 把跨境电商行业分成了“吃肉”和“喝汤”两层——安克们吃肉,中小卖家连汤都喝不上,只能挣扎在生死线上。

53%卖家按兵不动:转嫁成本=自杀式营销?

根据4月13日的一项卖家调查, 1741名受调卖家里53%压根没涨价,25%涨了但幅度没超过20%,只有22%敢跟安克一样涨18%以上。为什么这么保守?主要原因是涨价就是“自杀式营销”。Omnisend的报告说 一旦商品涨价,近三成美国消费者会直接放弃在Temu、速卖通这些中国平台购物,转去亚马逊或者本地店。做3C配件的卖家老王就吃了亏:“上个月我把充电器从$19.9涨到$24.9, 订单量直接掉了一半,比涨价前还亏。”

更扎心的是中小卖家的产品根本没溢价空间。同样卖充电器, 安克敢卖$39.9,主要原因是人家有品牌、有技术,中小卖家卖$19.9都嫌贵,消费者还会问“和安克比差这么多,是不是质量不行?”没品牌背书,涨价就是自断生路,不涨又等死,这买卖太难做了。

81%卖家“去美国化”:欧洲市场成救命稻草还是新战场?

既然美国市场风险大,那“换个赛道”行不行?调查显示, 1480名卖家里81%已经开始计划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其中39%瞄准欧洲,19%还在死磕美国。欧洲市场真那么好做?未必。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小李去年转战欧洲, 后来啊栽了个跟头:“欧洲物流成本比美国高20%,还要应对各种认证和税改,比在美国还累。”但没办法,总比在美国等死强。有行业数据说4月以来亚马逊欧洲站的新卖家注册量同比增长了45%,很多都是被关税逼过去的。

不过欧洲市场也不是“净土”。安克早就布局了欧洲消费者认品牌,中小卖家过去还是得打价格战,利润照样薄。而且欧洲经济也不景气,消费者更爱便宜货,想靠卖高溢价产品很难。但至少比美国“关税过山车”稳,至少政策不会一天三变。中小卖家现在的心态就是:“美国市场像雷区, 踩不中是运气,踩中了是命,不如换个地方,就算赚得少,至少平安。”

关税风暴下的行业洗牌:品牌化是唯一出路还是幸存者的游戏?

特朗普这波关税操作, 表面上看是针对中国商品,实则是给跨境电商行业来了次“压力测试”。安克创新靠着品牌溢价和全球化供应链稳住了阵脚,中小卖家却在成本和市场间左右为难。这场风暴过后行业肯定要洗牌,但到底谁能活下来?品牌化是不是唯一的路?答案可能没那么简单。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安克的溢价逻辑能不能复制?

安克的模式确实值得参考,但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复制。它的成功靠的是“研发+品牌+供应链”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比如它每年花几亿搞研发,技术壁垒起来了品牌才能卖溢价;供应链全球化了才能分散关税风险。中小卖家缺资金、缺技术,想学安克?先问问自己能不能扛住连续三年的研发投入,能不能在越南、墨西哥建厂。明摆着,大多数企业做不到。

但品牌化不一定非得学安克。做细分领域的卖家也能突围, 比如专门做“宠物智能用品”的,把产品做到极致,在小圈子里建立口碑,照样能卖高价。有数据说 2024年亚马逊上细分品类小众品牌的溢价率比大众品牌高12%,说明消费者愿意为“独特价值”买单。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护城河”, 要么技术领先,要么体验独特,要么服务到位,别总想着“低价走量”,关税一来低价企业第一个死。

政策反复常态下:跨境电商的“反脆弱”生存指南

未来关税政策肯定会反复,这是常态。企业要想活下去,得学会“反脆弱”——别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别赌政策风向。比如供应链上, 至少得有两个国家能生产,别全指望中国;市场上,至少得有三个主要区域,别死磕美国;产品上,至少得有20%的创新品类,别全靠爆款撑着。

具体怎么做?可以学安克的“小步快跑”:先在非美市场试水新产品, 卖好了再加大投入;供应链上,越南、印度不行就考虑东欧,分散风险;产品上,每年拿出10%的营收搞创新,哪怕只是小改进,也能提升溢价能力。有卖家说:“现在做生意就像在雷区里跳舞,不知道哪一步踩雷,但多踩几个篮子,总能活下来。”这话糙理不糙,跨境电商的下半场,拼的不是谁胆子大,而是谁活得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