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否会将针对中国商品的最高关税提升至145%
关税145%:一场突然砸向跨境圈的“政策惊雷”
2025年4月9日凌晨, 特朗普的个人社交平台突然炸出一条消息:对华关税提到125%,马上生效。跨境圈的人刚从床上爬起来手机就被各种群聊消息轰炸。还没等大家缓过神,4月10日白宫又发了个正式公告,把数字改成了145%。这回算明白了:125%是“对等报复”, 再加上之前两轮“芬太尼问题”加的20%,实际税率直接飙到145%。跨境电商从业者的朋友圈瞬间被“145%”刷屏, 有人发了个捂脸表情包,配文“这数学题白宫自己算明白了吗?”
125%还是145%?白宫的“数学题”把跨境人绕晕
关税这事儿,像坐过山车一样来回折腾。4月2日 美国说800美元以下的小包要交30%或者每件25美元的税;4月8日突然改成90%或75美元;4月11日又变成120%或100美元,6月1日还得涨到200美元。政策改得比卖家清库存还快。有做3C的卖家算了笔账:一件成本20美元的蓝牙耳机,运费5美元,原来卖30美元,利润5美元。现在145%关税算下来光税就得43美元,加上运费,成本直接干到68美元,卖美国市场?卖一单亏38美元。这哪是关税,这是直接判了死刑。

卖家慌乱:从“躺平加价”到“紧急转场”的生存之战
政策一出,卖家群里炸开了锅。有人凌晨三点发消息:“兄弟们,美国站还要不要开了?”下面一串“不知道”“观望中”。有的卖家干脆摆烂,把价格直接拉高两倍,爱卖不卖,反正卖一单亏一单,不如躺平。有位做家居的卖家在直播间哭了:“仓库里还有2000个加湿器,现在清仓价都比关税低,这波血本无归啊。”但也有人反应快,立马关停美国站,转头去研究TikTok Shop的欧洲站。杭州某卖家4月11日晚上连夜把美国商品链接下架, 4月12日早上就开始注册德国公司,他说:“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美国市场这波,先躲为敬。”
“卖一单亏一单”,小额包裹卖家被逼到墙角
最惨的是那些靠小额包裹打天下的中小卖家。深圳某卖家的核心品类是手机壳,客单价5美元,利润30%,一天能出500单。关税一涨,每个手机壳的税就得6美元,算上运费,直接倒亏1美元。他试过涨价,后来啊美国消费者直接不买了订单量断崖式下跌80%。4月15日他咬牙关了美国站,带着团队转做东南亚市场。“美国市场现在像块烫手山芋,利润薄,风险高,中小卖家根本玩不起。”
企业突围:安克、 致欧、石头们的“关税自救手册”
大企业有大企业的活法,虽然也慌,但底子厚,能折腾。安克创新4月12日发公告说已经在海外仓囤了3个月库存,先消化掉再说。欧洲市场他们早就布局了德国、法国的仓库早就建好了现在正好把美国仓的货往欧洲调。致欧科技更直接, 4月13日宣布全线产品涨价15%,他们算过账,145%关税下不涨价就得死,涨价可能丢客户,但至少能活。石头科技动作更快, 去年就在越南找了代工厂,4月10日关税消息一出,立马把越南工厂的产能拉满,现在美国市场的订单全从越南发,完美避开关税。这些大企业的逻辑很简单: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全球供应链才是王道。
从“美国依赖”到“全球撒网”,供应链重构成必修课
跨境电商的“美国依赖症”被这波关税彻底治好了。子不语2025年Q1就开始调研东南亚市场, 4月15日正式宣布关闭3个美国仓,保留1个作为中转,重点发力印尼和马来西亚。他们的CEO说:“以前觉得美国市场大,冲就完事了现在才发现,把命运交给一个政策,太冒险了。”有数据显示, 2025年4月,跨境电商企业新增海外仓注册量同比暴涨120%,其中越南、墨西哥、波兰成了热门选址。供应链这事儿,早该多手准备了。
消费者炸锅:从抢购鸡蛋到街头抗议, 关税的“蝴蝶效应”
关税这把火,终于烧到美国老百姓身上了。沃尔玛4月16日突然宣布取消2025年Q1营收预测,理由就是“关税导致中国商品成本上涨”。摩根士丹利算得更细:关税会让沃尔玛的中国商品价格涨15%-25%, 鸡蛋从一打2美元涨到8-10美元,普通家庭一个月光买菜多花200美元。纽约超市里货架被抢空,大妈们推着购物车狂扫卫生纸和酱油,有人说:“再不买,以后可能要买不起了。”4月17日 芝加哥街头出现抗议人群,举着“关税害苦了穷人”“特朗普还我便宜商品”的横幅,喜剧演员沃尔特·马斯特森还发了条视频,镜头扫过特朗普大厦卖场,全是“中国制造”,配文“总统先生,您自己用的也是中国货啊”。
“去中国买还便宜”?美国人的“购物算盘”打响了
有意思的是美国消费者发现,去中国买反而更便宜。有个网友算了笔账:一双耐克鞋, 美国卖150美元,中国官网同款800人民币,加上国际运费50美元,也就1100人民币,换算成美元才150美元,但算上145%关税,美国国内价格直接飙到300美元以上。评论区炸了:“那我让中国朋友寄过来写‘礼物’行不行?”“直接飞中国买,机票钱都比关税便宜。”这种“反向代购”的想法, 让跨境电商卖家哭笑不得:政策本意是想保护本国产业,后来啊倒逼消费者想尽办法绕开关税。
平台博弈:TikTok转战欧洲, 亚马逊紧急“去中国化”
平台们比卖家还急,美国市场要是垮了他们的收入也得跟着跌。TikTok反应最快, 4月1日刚上线英国、爱尔兰站,4月15日立马把德国、意大利、法国也开了欧洲六大市场全盘打通。他们还宣布, 多平台商家可以入驻TikTok Shop欧罗巴联盟跨境POP模式,给补贴、给流量,鼓励卖家转战欧洲。亚马逊也没闲着, 低价商城Haul悄悄调整了运营模式,4月16日通知卖家:Adidas、Levi’s这些国际品牌,以后必须从北美本地仓发货,中国直采的订单直接砍掉。沃尔玛更狠,4月18日说要把越南、印度供应商的订单量提高50%,减少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平台们都在紧急找退路,美国市场这艘船,看起来要漏了。
欧洲成“避风港”?TikTok Shop的“六国战场”已铺开
转战欧洲的卖家,确实尝到了甜头。深圳某家居卖家4月20日发来数据:欧洲站上线5天 订单量比美国站再说说一个月还多30%,毛利率从15%涨到25%。他分析说:“欧洲消费者对价格没那么敏感,更看重设计和品质,我们正好发挥优势。”TikTok Shop欧洲站负责人4月22日透露, 4月以来入驻商家数增长200%,其中60%是从美国市场转过来的。欧洲市场成了跨境圈的“新大陆”,但也有人担心:欧洲会不会也跟着加关税?现在冲进去,是不是又跳进另一个坑?
行业震荡:货主弃货、 物流涨价,跨境链路“堵车”了
关税政策像多米诺骨牌,物流环节跟着遭殃。香港《南华早报》4月25日报道, 主要原因是订舱量骤减,美国航线上出现了“弃货潮”——货主觉得运费比货还贵,直接把柜子交给航运公司处理,自己认亏。有货代说 4月20日之后每周都有5-10个柜子被弃,以前从中国到美国要4000美元,现在涨到8000美元还订不到舱。深圳某物流公司4月26日发通知:美线海运费上调40%, 清关时效从7天延长到15天主要原因是海关查验更严了。跨境链路彻底“堵车”,卖家想发货发不出去,消费者收货收得慢,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宁愿弃货也不赔运费”, 跨境物流的“生死时速”
弃货现象背后是卖家的无奈。一位做服装的卖家算了笔账:一批货成本5万美元, 运费8000美元,关税算下来14.5万美元,总成本24.3万美元,美国市场能卖多少?最多卖10万美元。与其赔14万多,不如直接弃货,至少还能拿回保险款。货代公司更惨, 4月美线舱位利用率只有60%,为了保住利润,只能涨价,后来啊涨价又导致更多卖家弃货,进入死循环。有货代老板说:“这波关税,把物流行业也洗了一遍,小的货代可能撑不过这个月。”
未来展望:145%关税是“终点”还是“新起点”?
145%关税听着吓人,但有人觉得,这可能是“极限施压”的手段。特朗普4月20日说如果其他国家不报复,就暂停90天对等关税。欧罗巴联盟果然上钩,4月22日宣布暂停对美国加征关税。这哪是贸易谈判,分明是政治博弈。专家说 当关税超过30%时多数商品已经失去利润,145%更像是一种“象征性打击”,目的是让中国企业在谈判桌上让步。但对跨境电商象征不象征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在高压下活下来。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跨境卖家的“破局密码”
危机也是转机。这波关税倒逼卖家从“低价内卷”转向“价值竞争”。杭州某卖家的电动牙刷,在美国市场卖30美元,利润只有5美元。关税一来 他们把产品升级成带智能感应的,卖55美元,虽然涨价,但主要原因是功能强,订单量反而涨了20%,毛利率从16%提升到30%。他说:“以前总觉得便宜才能卖,现在发现,消费者愿意为好产品买单。”有数据显示,2025年Q2,跨境电商品牌化运营卖家的平均毛利率比非品牌化卖家高15%。跨境圈的老话“便宜没好货”,这回应验了——只靠低价,真的走不远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