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品牌出海一年,全球销量第一
深圳跨境电商的“黑马密码”:新品牌如何一年登顶全球销量第一
深圳这座被称为“硬件天堂”的城市,从来不缺奇迹。2025年6月,一家成立仅8年的摄影配件品牌被国际权威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认证为“全球摄影配件销量第一”。更让人意外的是它的跨境出海之路,只用了短短一年就从默默无闻做到行业顶端。这家叫Ulanzi的企业,背后藏着多少深圳跨境电商的共性密码?那些还在红海里挣扎的卖家,又能从它身上偷师什么真本事?
从“痛点”到“爆点”:创始人William的“反常识”创业逻辑
2016年, 当大多数创业者还在盯着3C电子、服装家居这些“大热门”时William在大学宿舍里盯上了摄影器材。传统相机支架又重又笨, 单手操作根本不稳,vlog博主拍视频时总得喊“别动”,这让他觉得“这事不对劲”。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创作者,为什么专业设备还是这么反人类?他拉着三个同学在深圳华强北租了个小作坊, 开始捣鼓轻量化支架——别人做金属,他们用航空铝合金;别人求坚固,他们主打“单手也能稳”。没想到这个“反常识”的方向,直接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2024年,Ulanzi的简易相机支架#a6700在TikTok上突然爆火。一条41秒的测评视频里 达人用支架拍美国队长手办,从安装到成片一气呵成,评论区直接炸锅:“这哪是支架,简直是创意放大器!”这条视频如今有3830万播放量,带动#a6700单月销量暴涨300%。William后来在采访里说:“我们从不追风口,只追‘用户被憋住的痛点’。”这句话戳中了多少跨境电商的软肋——总想着怎么卷价格、怎么刷排名,却忘了消费者到底要什么。
TikTok上的“野路子”营销:不玩套路, 只讲“真实感”
提到品牌出海,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投广告、请KOL,但Ulanzi偏不。他们的TikTok账号@Ulanzi_Official, 83万粉丝里没一个明星,全是素人用户的“使用日记”。有人用支架拍露营延时摄影,有人绑在无人机上拍第一视角,甚至有人把支架改过成了手机直播神器。这些视频没精修的滤镜,没夸张的文案,就是“你看,这东西真这么好用”。账号里6条视频播放量破千万, 最高那条是位60岁的退休教师,用支架拍孙子学步,配文“终于不用蹲着拍了腰能直起来了”,底下点赞3.5万。
与时尚达人@arisbellav的合作更绝。她没按套路夸产品“高级感”, 而是演示怎么用补光灯给猫咪拍“证件照”——2500K到9000K色温调节,暖光拍毛茸茸,冷光拍眼神光,“连我家挑食的主子都愿意配合了”。这条视频41秒,带火同款补光灯的一边,让“宠物摄影”成了新的搜索热词。深圳某MCN机构负责人私下说:“Ulanzi的团队根本不像传统跨境卖家, 他们更像是‘用户翻译官’,把专业术语翻译成生活场景。”
独立站的“小心机”:不跟平台抢流量, 自己建“私域护城河”
2023年,当所有卖家都在抱怨亚马逊“封号潮”“佣金涨”时Ulanzi悄悄上线了独立站。没花大价钱投广告, 反而把TikTok、YouTube的流量往自家站上导——视频里留“点击链接看详细测评”,直播间挂“独立站专属折扣”。用户进来后发现, 这里不仅能买产品,还能看到“100种支架玩法”教程、“创作者社区”分享,甚至能参与“新品共创”——投票决定下一款支架的颜色。
这种“非卖品”策略反而让转化率飙升。独立站数据显示,老复购率高达42%,比平台渠道高18个百分点。更绝的是支付环节,他们接入东南亚流行的“先买后付”,菲律宾用户平均客单价直接从29美元涨到59美元。深圳跨境电商老炮儿张伟观察过:“独立站对Ulanzi来说不是销售渠道, 是‘用户关系部’——平台卖货,他们交朋友。”
出海路上的“拦路虎”:谁说“第一年”一定得交学费?
Ulanzi的“一年登顶”听着像神话,但翻开深圳跨境电商的史书,这样的故事并不少。2021年成立的智能清洁品牌Ultenic, 首年差点被“首年魔咒”拍死——连续8个月亏损,仓库堆着卖不出的扫地机器人。转折点出现在他们发现“欧美用户不爱扫地, 爱擦窗”——把机器人改成擦窗款,加上TikTok上“懒人擦窗神器”的短视频,半年逆袭成类目TOP3。但另一边, 2022年成立的深圳某家居品牌,坚持“全品类铺货”,第一年烧了2000万广告费,再说说库存积压到只能清仓。
这些案例藏着个残酷真相:出海第一年,要么精准卡位,要么快速死亡。Ulanzi的幸运在于,他们没像某些品牌那样“把鸡蛋放在亚马逊一个篮子里”,也没盲目扩张品类。摄影配件看似小众, 但全球vlog博主数量年增25%,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374亿美元——他们选的是“小而美”的蓝海,不是“大而乱”的红海。
深圳基因的“制胜法宝”:从“山寨之都”到“创新引擎”
为什么是深圳?为什么是这些新品牌?答案藏在城市的基因里。20年前, 华强北的商户还在模仿索尼、三星;10年前,大卖们靠“铺货+刷单”赚快钱;现在深圳跨境电商早已完成“从0到1”的蜕变。Ulanzi的100人研发团队里 30%来自华为、大疆;他们专利库里600项专利,光是“支架快速拆装”就有12种变形;连生产车间的工人,都要经过“用户体验测试”培训——装个支架不能超过30秒,主要原因是“用户没那么多耐心”。
这种“较真”精神,让深圳品牌在出海时总能找到差异化。比如锦玺唐的旗袍, 没跟风卖“改良款”,反而把苏绣工艺拉到深圳时装周压轴;Insta360全景相机,放弃跟GoPro拼像素,专注“一键生成电影级大片”的算法。深圳跨境电商协会的数据显示, 2024年深圳品牌出海的“新品成功率”达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秘诀就是“不跟风,只跟人”。
给后来者的“避坑指南”:别学“成功学”, 要学“方法论”
看到Ulanzi的成功,很多人会问“能不能复制我的品类?”答案是:能,但别照搬。卖家居的可以学他们“用户场景化”, 把“沙发巾”拍成“宠物打不翻的零食垫”;卖电子的可以学“痛点聚焦”,别做“全能充电宝”,专攻“飞机上能用的快充”。关键是要找到你产品的“一句话卖点”——就像Ulanzi的“单手稳拍”,锦玺唐的“苏绣旗袍可机洗”。
还有个被忽略的细节:Ulanzi的客服团队里60%是“内容创作者”。他们不只会回复邮件,还会给用户发“拍摄技巧教程”,甚至帮用户剪辑视频。这种“超出预期”的服务,让他们的NPS达到78,远超行业平均的45。深圳某母婴品牌负责人说:“以前觉得出海就是卖货,现在才明白,卖的是‘用户被理解的感觉’。”
下一个“全球第一”藏在哪?答案在“用户未说出口的需求”里
2025年的跨境电商,早不是“上架就能卖”的时代。深圳的品牌们用一个个案例证明:真正的机会,藏在那些用户还没说出口的“隐性需求”里。比如Meoky保温杯, 发现“打工人总忘记喝水”,于是做“每小时震动提醒”款;几素科技的小风扇,抓住“露营没插座”的痛点,研发“太阳能充电+20小时续航”版。这些产品没打广告,却靠用户自发传播火遍全球。
Ulanzi的William在内部会议上常说:“我们不是卖摄影配件的,我们是帮普通人‘留住回忆’的。”这句话或许就是深圳新品牌出海的终极密码——别总想着打败对手,先想想怎么让用户的生活更好。毕竟能让人“用着用着就忘了是在用你的产品”的品牌,才是真正的“全球第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