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中国3C巨头接连遭遇困境,是否预示着国内品牌出海的拐点即将到来

一场“召回风暴”撕开的3C品牌出海遮羞布

6月13日 安克创新公告召回全球爆款充电宝PowerCore 10000;4天后罗马仕紧随其后宣布召回近50万台移动电源。两个曾被视为出海“模范生”的品牌,几乎在同一时间陷入产品平安漩涡。消息一出, 跨境圈炸开了锅——毕竟罗马仕在菲律宾、越南连续多年拿下销量冠军,年出货量超5000万件;安克创新2024年营收247.1亿,海外占比高达96%,堪称“跨境一哥”。它们的“暴雷”,像一把刀,硬生生撕开了中国3C品牌出海光鲜的遮羞布。

从“性价比神话”到“平安雷区”:价格战的代价

罗马仕的故事,曾是低价高质的典型范本。2012年起步于深圳华强北, 创始人雷桂斌砍掉笔记本电池代工,all in移动电源。2013年推出的SENSE 4, 以“1万毫安+99元+简约设计”炸场,拿下天猫3C类目冠军,这个爆品不仅让罗马仕在国内站稳脚跟,更成了它出海的“敲门砖”。后来 罗马仕把这套“性价比打法”复制到海外在Shopee、TikTok Shop上大杀四方,菲律宾、南非、越南等市场接连登顶。

两大3C巨头相继“暴雷”,中国3C品牌出海拐点已至?
两大3C巨头相继“暴雷”,中国3C品牌出海拐点已至?

但低价是把双刃剑。因为行业竞争白热化, 移动电源价格被压到极限——同样容量的电芯,优品与次品能差几十元,一个售价百元内的充电宝,成本空间被压缩到“螺蛳壳里做道场”。为了匹配市场预期的价格,部分代工厂开始在电芯选型、保护电路上“偷工减料”。有业内人士透露,某品牌为追求“超薄”外观,甚至用了不达标的外壳材料,散热设计形同虚设。这种“以价换量”的内卷,到头来让产品成了“定时炸弹”。

供应链“黑箱”:被暂停的3C认证与失控的电芯

引发召回风波的根源,指向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供应链失控。据多方消息源,罗马仕与安克召回的产品,问题都出在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身上。这家公司被曝在关键原材料与工艺环节“擅自变更”, 而它的客户名单里不仅有罗马仕、安克,还有小米、绿联、倍思等一众头部品牌。更致命的是 安普瑞斯有限公司的多个电池产品3C认证证书,在2024年7月突然处于“暂停”状态,连带罗马仕、安克等品牌的多个3C认证也被叫停。

这意味着什么?在充电宝被纳入3C强制认证前,行业长期处于“无监管”状态,品牌对上游供应链的把控力极弱。很多品牌为快速扩张,采用“轻资产”模式,核心电芯依赖第三方代工厂,甚至连原材料变更都不知情。一旦上游出问题,整个品牌都会被“拖下水”。安克创新虽然号称“技术创新驱动”, 但这次召回的产品恰恰暴露了它在供应链风险管控上的漏洞——对供应商的审核不够严格,对原材料变更的预警机制缺失。

监管“补刀”与信任危机:从高校禁用到民航新规

当产品质量问题爆发,监管的“靴子”也随之落下。2024年6月,北京多所高校发布禁用通告,明确禁止携带罗马仕充电宝入校,理由是“存在起火平安隐患”。几乎一边, 中国民航局出台新规: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标识不清晰或被召回型号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规定实施后大量旅客在机场被拦下“没有3C标志寸步难行”的话题冲上社交平台热搜。

这对消费者信任的打击是致命的。罗马仕的天猫、 京东店铺里充电宝产品全部下架,仅剩充电器、数据线在售,核心业务几乎停滞;安克创新虽然提供全额退款、升级换新等补偿方案,但“跨境一哥”的光环也所以呢褪色。更糟糕的是这波信任危机正在“传染”——海外消费者开始质疑所有中国3C品牌,特别是移动电源品类。据谷歌 trends数据, 2024年6月“Chinese power bank recall”的搜索量环比激增300%,多个电商平台的中国充电宝产品评论区出现“平安问题”的质疑声。

拐点已至?出海逻辑的“破”与“立”

罗马仕与安克的接连“暴雷”,让行业陷入一场大讨论:这是否意味着中国3C品牌出海的“黄金时代”结束了?有人说是“短期阵痛”,有人认为是“结构性拐点”。但无论如何,那些靠低价、速度野蛮生长的日子,确实到头了。

“内卷”倒逼与“出海”刚需:不得不走的全球化

国内市场已经卷到“无路可走”。据IDC数据, 2023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滑11.1%,3C消费电子整体饱和度达70%,头部品牌增速普遍放缓。反观海外 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智能手机渗透率仍在提升,2024年移动电源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5%。对国内3C品牌出海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但出海的“玩法”早变了。十年前,卖家靠“铺货+刷单”就能在亚马逊捞金;现在欧美市场对品牌、合规、本地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某深圳3C大卖负责人坦言:“以前把货发到海外就能卖, 现在要懂当地法规、建独立站、做社媒营销,甚至要应对‘反倾销’调查,门槛高了十倍。”罗马仕、安克的遭遇,不过是这场“高难度考试”的预演——没准备好的人,迟早会被淘汰。

从“跑得快”到“跑得稳”:平安成为新的竞争壁垒

2024年8月, 充电宝正式被纳入3C强制认证体系,这标志着行业监管“补课”完成。对品牌合规不再是“加分项”,而是“及格线”。那些以前靠“打擦边球”生存的企业,现在要么花巨资整改,要么直接出局。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正在为“平安溢价”买单。在TikTok Shop上, 一款带“UL认证”“过充保护”功能的移动电源,售价是同类普通产品的2倍,但销量却不降反升,复购率高达35%。这说明,当低价竞争走到尽头,品质和信任会成为新的护城河。安克创新虽然营收增长, 但这次召回事件暴露了它在“稳”上的短板——未来品牌必须把供应链风险管控、产品平安测试提到战略高度,就像某业内人士说的:“以前比谁跑得快,现在比谁摔得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品牌价值的底层重构

摆脱“低价标签”,中国3C品牌必须重构价值链。传音手机在非洲的成功, 早就给出了答案——它不只是“便宜”,还针对当地网络环境优化信号,针对肤色美颜拍照,建立本地化研发团队;海信在欧美市场靠激光电视打开高端局面靠的是“画质+技术”的差异化,而非价格战。

对移动电源品牌转型方向同样清晰。罗马仕如果想重振旗鼓, 或许该放下“销量冠军”的执念,把精力放在电芯自研、平安测试上;安克创新则需强化“技术透明度”,比如公开供应商审核流程、产品测试数据,用“看得见的平安”重建信任。毕竟全球消费者已经不缺“便宜货”,他们缺的是“用得放心”的好产品。

活下来的品牌,都做对了什么?

危机中总有人逆势而上。在罗马仕、 安克召回风波期间,某新兴充电品牌“倍思”却在海外市场逆势增长40%,它的做法值得所有出海者参考。

供应链“去黑箱化”:直控电芯与代工分级

倍思在2023年做了一件“大事”:收购了广东一家小型电芯厂, 持股51%,实现电芯“半自供”。创始人张先生说:“以前我们完全依赖代工厂, 对方说啥是啥,现在有了自己的电芯产线,原材料、工艺流程都能亲自把控,成本波动降低30%,质量事故率下降80%。”对代工厂,倍思实行“分级管理”:核心环节自建团队,非核心环节合作,但每月审核两次不合格直接淘汰。

合规“前置化”: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

很多品牌等到出事才想起合规,倍思却把合规“前置”到研发阶段。它在产品立项时 就同步启动欧罗巴联盟CE、美国FCC、日本PSE等多国认证流程,比行业平均早6个月完成合规布局。2024年民航局出台新规后倍思所有产品已自带3C标识,机场安检“零拦截”。更绝的是 它在官网开放“认证查询”功能,消费者输入型号就能看到检测报告,这种“透明化”操作,让海外信任度直接拉满。

用户“深度绑定”:从卖产品到卖体验

在TikTok上, 倍思不是硬广,而是做“充电平安科普”短视频:演示劣质充电宝短路实验、教用户识别3C标志、分享不同场景下的充电技巧。这些视频累计播放量破亿,带动品牌账号粉丝从50万飙到300万,高端系列产品销量增长40%。售后上,倍思在东南亚设了5个维修中心,响应时间缩短至24小时比行业平均快3天。复购率提升25%,用户粘性远超同行。

写在再说说:出海没有“捷径”, 只有“正道”

罗马仕和安克的召回风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3C品牌出海的“老毛病”:沉迷低价、忽视供应链、轻视合规。但危机中也藏着转机——当“跑马圈地”的时代结束, 那些愿意回头补课、把“用户信任”刻进基因的品牌,正在拐点处悄然领跑。

出海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耐力与智慧的马拉松。能笑到再说说的,从来不是冲得最快的那一个,而是那些在平安、品质、合规上“抠细节”的人。毕竟全球消费者的钱包,永远为“靠谱”的产品敞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