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仅用几块黏土,三人年入500万美金

被疫情逼出来的“泥巴生意”, 凭什么年入500万美金

2020年春天伦敦三室一公寓的餐桌上堆满了五颜六色的黏土。艾米丽、本和莉娜,三个原本做市场营销的朋友,主要原因是疫情被困在家,每天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某天本捏了个歪歪扭扭的杯子,艾米丽突然喊:“这个东西能不能卖?谁不想在家做点能摸得着的东西啊!”三个月后 他们的陶艺品牌Sculpd上线,第一套家庭陶艺套装卖到断货,2023年销售额突破500万美金,全球粉丝90万。这事儿听起来像童话,但拆开看,全是普通人能复刻的逻辑。

从“被困在家”到“治愈刚需”, 他们踩准了什么

疫情初期,大家都经历过那种焦虑:刷短视频越刷越空,线上课听不进去,家里乱得让人心烦。Sculpd的三个创始人没搞什么大数据分析, 就是每天在WhatsApp群里吐槽:“我需要能让我专注半小时还能看到后来啊的东西。”他们发现,传统陶艺太麻烦——得找工作室、学拉坯、等窑烧,普通人根本没这时间。于是决定:把陶艺“简化到家”。

仅凭几块黏土,三个人年入500万美金
仅凭几块黏土,三个人年入500万美金

第一版套件只有四样东西:空气干燥黏土、一把塑料小刀、一根滚棒、一张说明书。黏土是德国进口的,无毒自然风干,捏好放24小时就能硬。本负责产品设计,他故意把黏土质地做得有点“黏糊糊”,用户反馈说“像小时候玩的橡皮泥,但更高级”。艾米丽写教程,把“做花瓶”拆成“捏圆柱体→压扁底部→戳个洞”,步骤简单到孩子都能跟着做。上线第一天他们没投广告,就靠发在Instagram上的一个捏杯子的短视频,卖了200套。

黏土里藏着的“情绪经济学”,比产品本身更重要

你可能会问:几块黏土能贵到哪里去?Sculpd的入门套件卖35美金,成本不到10美金。但用户买的不是黏土,是“完成一件事”的爽感。莉娜后来采访用户时有个30岁的妈妈说:“我每天照顾孩子,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做成。捏了个歪扭的花瓶,老公居然夸我‘有艺术天赋’,那天我睡了十年最好的觉。”

Sculpd把这种“情绪价值”玩透了。他们不做“专业陶艺”,主打“治愈系手作”。产品设计上故意保留“不完美感”——教程里特意说“边缘粗糙没关系,这才是你的风格”。包装用米色牛皮纸袋,系着麻绳,打开一股淡淡的泥土味。连黏土颜色都选莫兰迪系,避免太鲜艳显得“廉价”。

更绝的是“场景化套件”。2021年情人节,他们推“情侣对饮杯套件”:两块黏土、两根刻字笔,让情侣各自做个杯子,刻上对方名字。卖到断货后用户自发在社交平台晒图,带话题#OurClayCups,话题播放量破千万。母亲节推“妈妈的首饰盒”,黏土里混了干花,用户做完能当收纳盒用。这些套件单价高到50美金, 但复购率比基础款高30%,主要原因是用户买的不是产品,是“送人的仪式感”和“留纪念的意义”。

社交媒体上, 他们让“捏黏土”成了顶流行为

Sculpd没花钱请网红,全靠用户自己“卷”内容。他们的策略很简单:让用户觉得“发作品比发自拍更有面子”。Instagram上建了个#SculpdMakers话题, 用户晒作品就能被官方转发,每月评选“最佳创意奖”,奖品是一套限量黏土。有个英国用户用黏土做了个微型厨房灶台, 细节连燃气旋钮都有,被转发5万次她粉丝从500涨到5万,后来开了自己的手作账号。

TikTok的玩法更野。他们发现年轻人喜欢“解压视频”, 就拍“捏黏土ASMR”:黏土被挤压的滋滋声、工具划过表面的沙沙声,配上舒缓钢琴曲。一条“1小时做个烛台”的视频, 播放量2300万,评论区全是“我要去买套件”“谁给我寄块黏土我给你捏个你”。更绝的是“剧情类”内容:拍个“职场女性下班回家, 捏黏土解压”的小剧场,剧情狗血但黏土制作过程真实点赞量破百万。

这些内容不是硬广,而是“种草机”。用户看到视频,第一反应不是“这广告真好看”,而是“我也想试试”。官网转化率高达8%,远高于行业平均的3%。主要原因是他们把“从看到做”的路径缩到最短:视频左下角挂“同款套件”链接, 点击直接跳转购买页,连购物车都不用加。

被跟卖、被抄袭,小众品牌如何守住阵地

火了之后麻烦也来了。2022年, 亚马逊上突然冒出20多个卖“陶艺套件”的店铺,图片、描述甚至产品尺寸都和Sculpd几乎一样,价格便宜15美金。本气得摔了键盘:“我们花半年打磨的黏土配方,他们三天就抄走了!”团队没选择打价格战,而是做了三件事。

第一,推“独家款”。和英国老牌陶艺工作室合作, 推出“窑烧版”套件——用户做完黏土作品,可以寄到工作室烧制,烧完会带窑变纹理,独一无二。这个套件卖89美金,虽然贵,但上线三个月就卖光2000套,主要原因是用户愿意为“不可复制性”买单。

第二,做“内容壁垒”。他们在YouTube开了个免费陶艺教程频道, 教“黏土做手机支架”“黏土拼图”等实用技巧,不提自家产品。但教程里用的工具、黏土都是Sculpd的,潜移默化中用户记住了品牌。这个频道现在有80万粉丝,成了最大的“免费流量池”。

第三,攻企业市场。发现很多公司团建需要“轻量级活动”,就推“企业陶艺套装”:50人起订,含定制logo的黏土和工具。2023年拿下了一家科技公司的年度团建订单,单笔金额12万美金,比亚马逊全年利润还高。现在企业客户占销售额的25%,成了抗风险的“压舱石”。

小众产品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

有人质疑:“捏黏土能做成大生意?不就是小打小闹吗?”Sculpd的数据打了脸:2023年复购率42%,用户平均购买2.3次客单价41美金。他们证明了:小众产品的天花板,不在“多小众”,而在“能不能把小众需求做透”。

比如用户反馈“黏土干了太快”,他们就研发了“保湿罐”,单独卖15美金,年销10万罐。用户说“想学更复杂的技巧”,他们就推进阶课程,线上直播课29美金一节,付费学员5万人。甚至有用户提出“能不能做宠物黏土”, 他们真的出了“宠物爪印套件”,让用户捏下狗狗爪印,做成纪念牌,卖到缺货。

这种“用户驱动迭代”的模式,让Sculpd越做越宽。现在产品线有8大类、56个SKU,从黏土工具到画布颜料,甚至还有“手作香薰蜡烛”的跨界产品。但核心没变:始终围绕“在家创作”这个场景,让用户觉得“这东西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从街边摊到全球品牌, 普通人的手作机会在哪

Sculpd的故事,给国内很多小手工业态提了个醒。比如街头的石膏娃娃摊,一套工具加石膏粉成本5块钱,卖20块,但摊主赚不到钱,主要原因是只靠线下流量。其实完全可以复制Sculpd的路径:把“石膏娃娃”改成“DIY动物摆件”, 用环保石膏,加颜料和刷子,包装成“治愈手作套件”,在网上卖。再找美妆博主拍“边涂指甲边做石膏”的视频,挂小黄车,说不定也能做出月销10万的生意。

关键是要找到“情绪锚点”。现在年轻人压力大,需要“低成本的正反馈”。不管是黏土、石膏还是奶油胶,只要能让用户“快速上手、看到成果、有成就感”,就有机会。别想着做大而全, 先聚焦一个小场景:比如“办公室解压套件”“情侣约会手作”“儿童生日派对包”,把一个场景做透,自然能裂变出更多场景。

Sculpd的三个创始人没想过要做“陶艺巨头”, 他们只是想让“被困在家的人,能捏出点属于自己的东西”。但就是这个朴素的念头,让他们把“泥巴”做成了金子。或许,商业的真相从来不是多复杂,而是能不能把用户的“小需求”,当成“大生意”来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