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知名电商平台突然停摆,卖家货款去向不明

无预警的停摆:一个越南电商巨头的突然崩塌

6月末的河内,空气里还带着雨季的湿热。Lingo.vn的办公室门口,几个员工抱着纸箱站在路边,脸上写满茫然。前一天他们还在处理日常订单,第二天就接到通知:公司永久终止运营,即刻收拾个人物品离开。这个在越南运营了14年的本土电商平台,像一颗被突然掐灭的火星,连句告别都没有。

消失的平台:货款、 订单与客服的三重蒸发

Lingo.vn的官网现在只剩一个白底黑字的关闭公告,用户登录提示“服务已终止”。更糟的是客服热线直接空号,商家后台无法登录,消费者订单状态停留在“配送中”。河内的小卖家阮氏梅慌了神,她在平台上有3家店铺,押着近20万越南盾的货款。“这钱是我给孩子交学费的,现在找谁要去?”她反复拨打客服

知名电商平台停摆,大量卖家货款成“泡影”
知名电商平台停摆,大量卖家货款成“泡影”

问题不止货款拖欠。胡志明市的消费者陈文强去年在Lingo买了一台洗衣机,付了全款却等了两个月没发货。平台关闭后他既联系不上商家,也找不到平台仲裁入口。“钱货两空,只能当买了教训。”类似的情况在社交媒体上蔓延,#Lingo倒闭货款去向不明的标签在越南本地论坛浏览量破百万。

从本土明星到行业弃子:14年长跑为何倒在终点线

Lingo.vn的故事曾被视为越南电商的希望。2011年成立时 它带着“本土化”标签切入市场,主打南越地区消费者偏好的小家电和纺织品,2012年就拿到日本NTT Docomo注资2400亿越南盾,估值一度冲进越南电商TOP3。那时创始人常在媒体上宣称:“我们要做越南版的亚马逊。”

资本退潮:再说说一根稻草的重量

但资本从不会为情怀买单。2019年A轮融资2000亿越南盾后Lingo再没拿到过规模化融资。越南电商分析师阮氏明花透露:“2023年起,投资人对本土平台就失去兴趣了。他们更愿意投能快速复制中国模式的项目,比如Temu、TikTok Shop。”资金链断裂成了压垮骆驼的再说说一根稻草。内部文件显示, 截至2025年5月,Lingo应付账款已拖欠供应商超300亿越南盾,连员工工资都延迟了两个月发放。

价格战:中国跨境平台的降维打击

更致命的是Lingo始终没找到对抗中国跨境平台的办法。Temu、Shein这些“中国系”平台靠着极致供应链,把价格压到Lingo的一半。同样一件棉质T恤,Lingo卖25万越南盾,Temu只要8万盾;国产小家电价格差距甚至达到50%。“越南消费者不是不爱本土货,是爱不起。”河内大学商学院教授阮文强分析, “本土平台拿不到中国工厂的最低价,又舍不得补贴用户,只能眼睁睁看着流量被抢走。”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Q1, Shopee以62%的份额垄断越南市场,TikTok Shop占35%,剩下的3%被Lazada、Tiki瓜分。Lingo的份额连1%都不到,连进入榜单的资格都没有。而Temu上线仅半年,日单量就突破20万单,35%的越南跨境订单直接从中国履约。

政策过山车:越南新税法下的生存游戏

如果说资本和竞争是明枪,政策就是暗箭。越南电商这几年经历的税法变动,堪称“过山车式”折腾。2024年初, 原定实施的代扣代缴政策突然叫停,商家还没松口气,7月又迎来增值税从8%上调至10%的“暴击”。更麻烦的是小额免税政策取消,跨境小包成本直接翻倍。

政策反复让平台疲于应付。Lingo的技术团队每月要花20%的时间更新税务系统,光是合规成本就吃掉30%的利润。“越南新税法像在变魔术,今天说这样明天改那样,我们根本跟不上节奏。”一位前Lingo技术员工吐槽道。比一比的话, Shopee、Lazada这些外资平台早就组建了专门的政策应对团队,还能通过跨境全托管模式把税务压力转嫁给中国卖家。

本土平台的致命短板:除了“本土”还有什么

Lingo的困境暴露了越南本土电商的通病。它们总强调“本土化”,却没想清楚本土优势到底是什么。Sendo的结局更惨——2024年市场份额跌破1%后 裁员70%,关闭南部业务中心,再说说只能转型生鲜配送品牌Sendo Farm。“本土平台要么没供应链,要么没资金,要么没技术,总缺一条腿。”越南电商协会秘书长阮青松说。

反观中国跨境平台,把“效率”做到了极致。Temu的“小单快反”模式让新品上架周期从30天缩到7天;TikTok Shop靠直播带货把转化率拉到15%;Shopee的海外仓让河内地区的次日达覆盖率达80%。这些本土平台短期内根本学不来。

卖家求生记:在废墟里找机会

平台倒了卖家还得活下去。河边的批发市场里 不少小商家把Lingo的库存拉到线下甩卖,亏本清仓的一边,开始在TikTok开直播。“以前总觉得本土平台平安,现在才明白,跟着大平台才有活路。”做服装生意的黎氏玲说 她现在主攻TikTok Shop,虽然抽佣15%,但流量是Lingo时的5倍。

有远见的商家已经开始布局。平阳麒麟阁的跨境电商服务中心数据显示, 2025年第二季度,申请越南本土公司注册的中国卖家数量同比增长120%,超过60%的商家选择在胡志明市设立海外仓。“政策风险只能靠本土化对冲。”麒麟阁负责人说“现在不搞本地仓,以后连发货的资格都没有。”

越南电商的终局:谁在笑到再说说

Lingo.vn的倒下不是结束,而是开始。2025年以来 越南已有Deca.vn、Beyeu.vn、Zalo Shop等5家中小平台退出市场,Sendo转型,Tiki裁员30%。剩下的玩家要么被外资收购,要么彻底中国化。

越南电商的洗牌本质是效率的胜利。中国跨境平台靠着供应链、资本、技术的组合拳,把“低价快送”刻进了市场基因。本土平台如果还在纠结“本土情怀”,恐怕只会成为下一个倒下的背影。“市场从不怜弱者,只认强者。”阮文强教授说“越南电商的未来属于能把中国速度和越南需求捏在一起的人。”

给卖家的启示: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这场倒闭潮给所有跨境卖家敲了警钟。单一平台依赖的风险从未像现在这样明显。2024年, Wildberries拖欠中国卖家货款、洋码头拖欠2亿货款的事件已经证明,再大的平台也可能突然崩塌。

更聪明的做法是“多平台+本地化”。有卖家尝试在Shopee、 TikTok Shop、Lazada同步开店,虽然运营成本增加20%,但抗风险能力提升300%。还有商家开始做独立站, 用Facebook和Zalo私域流量引流,虽然起步慢,但利润空间比平台高出15%-20%。“鸡蛋分开放,至少不会全碎。”在越南做了5年生意的张先生说他的独立站2025年Q1订单量同比增长80%,已经超过了平台订单。

写在再说说:没有永恒的平台, 只有进化的玩家

Lingo.vn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跨境电商的残酷真相:这里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永远适应变化的人。政策会变,资本会退,竞争对手会换,但供应链效率、用户需求洞察、风险应对能力,这些才是穿越周期的底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