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90后姑娘返乡创业,一根瓜如何摇身变跨境爆品

从杭州写字楼到河南农田:一个90后姑娘的“瓜”创业路

2016年的夏天 杨淑娟站在杭州写字楼落地窗前,手里捏着刚离职的电商运营公司工牌。窗外钱塘江水滔滔, 心里却像塞了团乱麻——大学一毕业就扎进互联网大厂,每天盯着后台数据,熬到凌晨三点,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呃。老家河南信阳商城县打来

谁能想到,这个决定会带着一根“瓜”,撬动后来3700万的跨境生意?当时她哪懂什么丝瓜络,只觉得“土特产”总归能卖。原耕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挂牌那天 她带着团队把葛根粉装进印着“原生态”的纸盒,吭哧吭哧搬进仓库,幻想着“把家乡的好东西卖全国”。后来啊呢?上架三个月,销量惨淡到不如隔壁村卖土鸡蛋的王大妈。

一根瓜竟能摇身变跨境爆品:TikTok热推,独立站卖断货,90后姑娘返乡创业年销3700万!
一根瓜竟能摇身变跨境爆品:TikTok热推,独立站卖断货,90后姑娘返乡创业年销3700万!

转机藏在韩国朋友的“随手一问”里

创业第三年,杨淑娟差点把公司关了。仓库里堆着卖不出去的葛根粉,员工工资都拖了两个月。2019年冬天一个韩国客户来谈葛根粉订单,聊天时随口问:“你们这儿有丝瓜络吗?我们那边做清洁用品缺天然材料。”

“丝瓜络?”杨淑娟愣住了。老家房前屋后种丝瓜,成熟后晒干,老人们用它刷锅、洗澡,不就是这玩意儿?批发价才几毛钱一根,能卖什么钱?她敷衍着说“有”,心里却犯嘀咕:这破东西能赚钱?

但客户第二天就发来订单:要1000公斤,质量好的。杨淑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村里老人现收现晒,挑出纤维密实的,寄了过去。没想到一周后客户追着加单:“你们的丝瓜络比韩国的软,吸水性特别好,做沐浴刷用户反馈超好!”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盯着“土特产”的传统赛道, 却忘了“土东西”换个用法,可能就是“洋玩意儿”。她立马翻出手机, 搜“丝瓜络海外市场”,屏幕上跳出来的数据让她眼睛发亮:Google Trends里“loofah”在欧美搜索量半年涨了200%,亚马逊上丝瓜络刷子均价12美元,是国内批发价的20倍。

从“几毛钱原料”到“十几美元爆品”:她给瓜加了三把“火”

杨淑娟把葛根粉库存清仓,all in丝瓜络。但光有原料可不够,她知道得让这根“瓜”变“金条”。她琢磨出三招,硬是把几毛钱的农副产品,卖出了高溢价。

第一招:设计赋能,让“瓜”会“说话”。她跑到杭州找设计师,把丝瓜络和竹子、棉麻这些天然材料搭着卖。普通丝瓜络澡巾卖5块钱, 她加个竹制手柄,变成“东方搓澡神器”,定价29.9;洗碗布粗糙,她缠上棉线边,印上“环保小太阳”,卖到19.9。最绝的是“丝瓜络宠物玩具”, 咬不坏、不掉渣,她给里面塞点猫薄荷,包装画只卡通猫,直接冲上亚马逊宠物用品热销榜。

第二招:场景延伸,让“瓜”无处不在。她发现海外消费者爱“DIY”,就拍视频教大家用丝瓜络做香皂挂件、杯垫,甚至艺术摆件。TikTok上, @alinadob用丝瓜络剪出花朵,配文“妈妈再也不说我乱扔东西了”,720万播放;@busezeynep演示“一根丝瓜络=洗碗刷+搓澡刷+洗脸扑”,610万播放。这些内容像野火一样烧,海外消费者突然发现:原来这根瓜能干这么多事。

第三招:文化背书,让“瓜”有“故事”。她给产品打上“中国河南老农手工挑选”“千年天然纤维”的标签,独立站上写“来自东方的清洁智慧”。Z世代吃这套, 一个美国消费者在评价区留言:“用这个洗澡刷,感觉自己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清洁身体,比化学海绵舒服多了。”

建工厂、 带农户:她把“小生意”做成了“产业链”

订单越来越多,杨淑娟发现光靠收农户的散货不行——质量参差不齐,交货慢。2023年,她咬牙在商城县建了3000平米的加工厂,招了50个当地妇女,学剪丝瓜络、缠棉线、打包。厂门口挂了块牌子:“让河南丝瓜络走向世界”。

更让她骄傲的是“农户合作模式”。她免费给村民发丝瓜种子,教他们“留种-种植-晾晒”的标准,按质量回收。商城县西湾村的李大爷说:“以前种玉米一亩地赚800块, 现在种丝瓜,一亩地能卖3000,还能在厂里剪瓜络,一个月又多2000。”现在全县有200多户农户跟着她种丝瓜,形成了“种植-加工-出口”的完整链条。

供应链稳了产品也越做越精。她组建了设计团队, 给丝瓜络染上植物色,做出“渐变色沐浴刷”;和法国设计师合作,把丝瓜络和香薰结合,推出“精油按摩球”。2024年, 她的产品库已经 到60多款,覆盖卫浴、家居、宠物、文创四大类,客单价从原来的5块涨到平均30块。

TikTok爆火背后:内容营销的“流量密码”

“酒香也怕巷子深”,杨淑娟深谙这个道理。她没像传统卖家一样只盯着亚马逊,而是把TikTok当成“免费广告牌”。她没请网红, 自己拍“探厂”视频:展示3000平米的工厂,妇女们笑着剪丝瓜络;拍“农户故事”:李大爷蹲在田里摸着丝瓜说“这瓜长得真好,能卖到国外去”;拍“产品实测”:用丝瓜络刷油锅,油渍哗哗掉,配文“比钢丝球好用一万倍”。

这些内容“土”得真实反而火了。TikTok上#loofah话题播放量破2.4亿, 她的账号粉丝从0涨到50万,每天都有海外消费者留言:“Where can I buy this?”她顺势在TikTok Shop挂链接,独立站流量跟着暴涨,甚至出现过“卖断货”的情况。

除了自播,她还找“素人博主”合作。有个叫@cleanwithluna的博主, 粉丝才1万,拍了一条“用丝瓜络刷脏鞋子”的视频,播放量破500万,她家店铺的“丝瓜络鞋刷”当天就卖了800单。杨淑娟:“不要只追头部网红,小博主的内容更贴近用户,‘真实感’比‘精致度’更重要。”

3700万销售额背后:跨境卖家的“另类突围”

2024年, 原耕电商的销售额冲到3700万,团队从5个人扩到80人,产品卖到50多个国家。杨淑娟站在工厂门口,看着一箱箱打包好的丝瓜络发往欧美,突然想起当年在杭州写字楼里迷茫的自己。

这个案例给跨境卖家提了个醒:别总盯着高科技、新概念,有些“老古董”藏着大商机。数据显示, 2024年中国丝瓜络出口额达2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50%,亚马逊上“丝瓜络相关产品”月销超3000单的商家比比皆是。为什么?全球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天然、环保、可持续”,而丝瓜络恰好踩中了这些点。

更重要的是杨淑娟证明了:农副产品也能做品牌。她没把产品当成“原料”,而是当成“消费品”,在设计、场景、文化上下功夫。比如“丝瓜络文创灯饰”, 里面装个小灯泡,透出温暖的光,卖到39.9美元,消费者买的不是灯,是“东方自然风的生活美学”。

挑战与未来:当“土味爆品”遇上“内卷”

当然这条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因为丝瓜络火了越来越多的卖家涌入赛道,价格战打得厉害。亚马逊上,有的商家把“丝瓜络洗碗布”降到9.9美元,利润薄得像纸。杨淑娟没跟风降价,反而开始“做品牌”。

她和法国设计师合作, 推出“高端丝瓜络礼盒”,里面搭配手工皂、棉麻毛巾,定价89.9美元,主打“轻奢自然风”;在独立站上线“会员体系”,老客户复购享8折,还送丝瓜络种子,让他们“自己种自己的清洁用品”;甚至和日本家居品牌联名,推出“侘风丝瓜络收纳盒”,卖到129美元。

“不能只做‘卖货的’,要做‘做品牌的’。”杨淑娟说。她现在最头疼的是“仿品”——国内小工厂抄她的设计,低价冲击市场。她正在申请国际专利,一边在产品包装上做防伪码,“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真假。”

未来 她想带着“河南丝瓜络”走进更多国家的超市,“让外国人提到‘天然清洁’,就想到中国丝瓜络”。这个90后姑娘,用一根瓜,在跨境电商的赛道上,走出了一条“土味逆袭”的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