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创业卖咖啡年赚3000万美金
一个00后女孩的咖啡生意:从YouTube博主到年赚3000万美金
你可能没喝过Chamberlain Coffee,但一定刷到过它的创始人Emma Chamberlain的视频。这个1999年出生的加州女孩, 2016年还在YouTube上分享“一元探店”的日常,靠着鬼马剪辑和自嘲式幽默圈了1200万粉丝。2019年, 她突然宣布卖咖啡,当时不少人觉得“网红卖货不靠谱”,后来啊三年后这个品牌年销售额突破3200万美元,净利润1400万美元,TikTok播放量累计超5亿次——相当于每个美国人里有5个人看过她的咖啡视频。
从“咖啡发烧友”到品牌创始人:一场破釜沉舟的创业
Emma的咖啡故事不是凭空来的。她从小在旧金山长大,家里不富裕,高中就开始打工,做过服务员、收银员,最早接触咖啡就是打工时的速溶粉。“那时候觉得咖啡又苦又贵,完全不理解大人为什么爱喝。”但上大学后 她开始尝试手冲,后来啊一发不可收拾——她能花一下午研究不同产地的豆子,甚至在自己的vlog里用夸张的语气描述咖啡的“果酸感”“坚果尾韵”,粉丝们跟着她一起“入坑”。

2018年, Emma的YouTube频道已经火遍全球,但她突然觉得“拍视频越来越累”。有次她直播冲咖啡,弹幕里全是“这咖啡啥牌子”“链接呢”,她突然意识到:为什么不自己卖咖啡?当时她21岁,没读过商学院,没做过食品行业,甚至连公司注册流程都不懂,但就是一股脑扎了进去。
三重困境下的破局:跨界团队+代工模式
创业初期, Emma面临三个致命问题:没企业运营经验、没食品行业背景、学历被质疑“高中肄业怎么管公司”。她没硬刚, 而是组了个“奇葩团队”:请来做餐饮供应链的朋友当COO,挖星巴克的资深烘焙师当产品顾问,自己负责内容营销和品牌调性。生产更简单——直接和洛杉矶老牌烘焙厂Bixby Coffee合作, 对方负责原料和品控,她专注设计和包装。
首款产品“家庭混合冷萃单包”是她自己研发的:用埃塞俄比亚和哥伦比亚的豆子拼配, 冷萃12小时装成独立小包,主打“3秒搞定一杯精品咖啡”。2019年9月在独立站上线, 首批1000箱库存,靠着她的粉丝群,3小时就卖光了——连她妈都没想到,“这玩意儿比拍视频还来钱”。
Z世代咖啡市场:不是“喝咖啡”, 是“喝生活态度”
Emma的成功,其实踩中了咖啡行业的一个大风口:Z世代的消费习惯变了。传统咖啡品牌主打“便捷”和“性价比”, 但Z世代不买账——他们觉得“速溶咖啡=low”,但又没时间每天去咖啡馆。数据显示, 2019年全球咖啡市场规模1021亿美元,2026年预计涨到155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2%,而增长主力就是18-25岁的年轻人。
这群人喝咖啡,早不是“提神”那么简单。Emma在调研中发现,Z世代的咖啡消费有三个关键词:“真实感”“社交货币”“轻奢体验”。他们反感传统品牌的“广告腔”,喜欢“看起来很真实”的内容;愿意为“能发朋友圈”的包装买单;觉得“30块钱一杯的冷萃”比10块钱的速溶更有“仪式感”。Chamberlain Coffee的定价策略很聪明:单包咖啡3美元, 比星巴克便宜,但比普通速溶贵,正好卡在“轻奢入门级”。
数据说话:Z世代的“咖啡账单”有多野?
市场调研公司Zion Marke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 2020年全球即饮咖啡市场规模超800亿美元,其中18-25岁消费者贡献了42%的增长。更夸张的是 美国有68%的Z世代表示“愿意为‘网红推荐’的咖啡多花20%的钱”——这就是Emma的底气:她的粉丝不是“消费者”,是“信徒”。
营销玩法:把“咖啡广告”拍成“生活vlog”
Chamberlain Coffee的营销,彻底抛弃了传统品牌的“硬广逻辑”。Emma觉得,“Z世代最烦的就是‘你看我多厉害’,他们喜欢‘你看我多真实’”。所以她的团队把所有内容都做成“日常感”:比如新品推广视频, 不是拍产品特写,而是Emma在自家厨房里手忙脚乱冲咖啡,打翻了牛奶,吐槽“这玩意儿比做早餐还难”,再说说镜头一转,“不过味道真不错,给你们链接”。
TikTok:5亿播放量的“真实感密码”
TikTok是Chamberlain Coffee的主战场。他们的账号@chamberlaincoffee从不拍“完美产品”, 而是记录真实场景:比如粉丝问“冷萃加奶好喝吗”,团队就拍了个视频——把咖啡倒进牛奶里发现分层了然后Emma一边搅拌一边说“果然科学是骗人的,但喝起来还行”,后来啊这条视频播放量破180万,评论区全是“哈哈哈哈我要试试”“原来这么简单”。
更狠的是“缺点营销”。2022年推一款无糖冷萃, 有粉丝喝完吐槽“太苦了像中药”,团队没删评论,反而拍了个视频:Emma举着咖啡说“你们说的对,这玩意儿确实苦,但这就是咖啡本来的味道啊,我们加了糖就不是‘真咖啡’了”。后来啊视频播放量240万,无糖款销量反增30%——Z世代就吃这套“不装”。
Instagram:用“氛围感”卖“轻生活”
Instagram上, Chamberlain Coffee不卖产品,卖“场景”。他们的账号全是高质量图片:阳光洒在咖啡杯上, 旁边放着笔记本和耳机;或者Emma在阳台上冲咖啡,背景是洛杉矶的蓝天。配文也很简单:“周一的咖啡,要配点慢节奏”。粉丝评论“这日子我太想要了”,自然就跟着买——他们买的不是咖啡,是“Emma的生活方式”。
达人合作更是精准。他们从不找“完美网红”,而是找“有缺点”的真实博主。比如TikTok达人@halleykate,粉丝100万,以“毒舌测评”出名。团队邀请她测评新品, 她拍了个2分钟视频:先夸包装好看,然后喝了一口皱眉“有点酸”,再喝一口“咦,回甘不错”,再说说“适合喜欢酸味的人,但如果你只喝加糖的星巴克,可能不习惯”。视频播放量169万, 评论区吵翻了——有人骂“黑粉”,有人说“谢谢提醒,我正好喜欢酸味”,品牌没删一条评论,反而主要原因是“真实”涨了5万粉。
独立站运营:把“流量”变成“复购”的细节
Chamberlain Coffee的独立站,藏着不少“小心思”。首页不搞花里胡哨的banner,直接放一行大字:“买满$40送咖啡杯”——简单粗暴,但有效。数据显示,有68%的顾客会主要原因是“赠品”凑单,客单价直接从$25拉到$45。
更绝的是“捆绑包”专栏。他们不卖单品,只卖组合:“咖啡+茶包+杯子”套餐,“办公室分享装”。很多顾客说“我本来只想买咖啡,后来啊看到套餐觉得划算,就全买了”。团队发现,捆绑包的转化率比单卖高40%,而且复购率也高——主要原因是用户习惯了“一站式买齐”。
流量密码:创始人IP的“私域裂变”
Emma的YouTube粉丝,是Chamberlain Coffee的“私域流量池”。2023年3月, 她推春季新品,没投广告,而是拍了个vlog:早上起床冲咖啡,对着镜头说“这是我新研发的樱花冷萃,限量500箱,想要的话点链接”。视频上线2小时 独立站服务器崩了500箱库存秒光——粉丝不是“消费者”,是“朋友”,朋友推荐的东西,能不买吗?
三年从0到3200万:数据背后的增长逻辑
Chamberlain Coffee的发展速度, 快到让人咋舌:
2019年:首款冷萃单包上市,销售额$50万,靠独立站和粉丝群;
2020年:拓展到抹茶、即饮饮品,SKU达20个,入驻亚马逊,销售额$800万;
2021年:开线下快闪店,和沃尔玛合作,SKU破50,销售额$1500万;
2022年:全美8000+门店上架,SKU超100,净利润$800万;
2023年:A轮融资$700万,销售额$3200万,净利润$1400万。
这些数据背后 是“产品+营销+渠道”的铁三角:产品上,坚持“真实口感”,不乱加糖和香精;营销上,用“去广告化内容”打动Z世代;渠道上,从独立站到全美线下让用户“随时随地买到”。
网红创业的双刃剑:流量红利VS可持续性
但话说回来 Chamberlain Coffee的成功,真的能复制吗?未必。Emma的案例里 藏着两个“不可复制”的因素:一是她1200万的YouTube粉丝,这是别人花钱都买不来的“初始流量池”;二是她“真实不做作”的人设,粉丝觉得“她和我们一样”,才会买她的咖啡。
更现实的问题是:当Emma不再是“网红”,品牌怎么办?2023年有媒体曝出,她的YouTube视频播放量下滑了15%,粉丝增长放缓。如果有一天她的流量不再是“绝对优势”,Chamberlain Coffee还能靠什么活下去?是产品创新?还是渠道扩张?这些问题,Emma和她的团队可能每天都在想。
给新品牌的启示:别只学“网红营销”, 要学“用户思维”
Chamberlain Coffee的故事,给想出海的新品牌提了个醒:别迷信“网红效应”,Z世代要的不是“网红推荐”,而是“被理解”。比如他们敢说“咖啡苦”,就敢卖“无糖款”;他们喜欢“真实”,就敢拍“翻车现场”。这些看似“反套路”的操作,恰恰戳中了年轻人的心。
还有,别总想着“颠覆行业”,先解决用户的“小痛点”。Emma做单包咖啡,就是主要原因是粉丝说“想喝精品咖啡,但没时间手冲”。一个小需求, 撑起了3000万的生意——这才是新品牌该做的事:在巨头看不到的角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而美”。
咖啡赛道还挤得进新人吗?答案是肯定的
咖啡市场这么大,永远有新机会。传统品牌靠“规模”和“渠道”,新品牌靠“细分”和“情感”。比如有人做“功能性咖啡”, 有人做“环保咖啡”,还有人做“地域限定咖啡”——只要你能找到一个“用户愿意买单的理由”,就有机会。
Emma的故事告诉我们:创业不是“比谁有钱”,是“比谁更懂用户”。她没经验、没背景,但她知道她的粉丝想要什么——一杯“不装”的咖啡,一种“真实”的生活。这可能就是Chamberlain Coffee最厉害的地方:它卖的从来不是咖啡,是一种“Z世代的态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