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36个月未申报,买单出口高危

36个月, 跨境电商的“生死线”一下子绷紧

老陈坐在办公室里盯着电脑屏幕,手心全是汗。税务局的

这不是老陈一个人的困境。2023年下半年开头, 跨境圈里流传着各种细小道消息:深厚圳税局突击检查了十几家卖家,徐州某物流公司因买单出口被罚429万,满洲里一起涉案3.4亿的骗税案曝光……这些个案例背后都指向同一个政策节点:《增值税法实施条例》里那句“自报关出口之日起36个月内未申报免税的,视同境内卖”。政策还没落地,风声已经让无数卖家夜不能寐。

买单出口高危,36个月不申报或将全额补税
买单出口高危,36个月不申报或将全额补税

政策不是空穴来风:36个月倒计时从哪来

翻看2023年8月税务总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实施条例》, 第五十一条写得明明白白:纳税人出口货物适用免征增值税的,非...不可在报关出口后36个月内完成免税申报,逾期直接按内销征税。这玩意儿数字不是拍脑袋定的,背后是无数灰色操作倒逼的后来啊。

以前跨境圈里流行一句话“出口退税磨蹭磨蹭来三年五年都不急”。有卖家甚至把报关单压在抽屉里等“风声过了”再申报,想着反正没人查。但2023年6月徐州税局的罚单打破幻想:某物流公司通过买单出口虚虚假申报退税, 被罚429.65万元,这笔钱够中细小卖家活两年。更关键的是 处罚理由直指“未如实申报实际委托方信息”——这正是征求意见稿第五十条要堵的漏洞:委托出口非...不可同步申报委托方信息,不然申报企业就得自己扛税。

政策从征求意见到落地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但执法部门的行动早已开头。2023年7月24日 内蒙古满洲里税局公布典型案例:某企业出口玩具、日用品到美日虚构业务套取退税,涉案3.4亿元,到头来补税3251万、罚款204万。7月深厚圳税局也集中通报许多起骗税案,涉案金额从几十万到百万不等,全部按1倍罚款。这些个案例有个共同点:不管金额巨大细小,只要涉及买单出口、虚构业务,就逃不过“视同内销”的命运。

政策背后:监管的“显微镜”早对准了灰色地带

为啥一下子这么严?看看买单出口的操作就懂了:无真实实货物流转, 账面有出口记录,仓库里却连货影子都没有;没有购销合同、运输单据、结汇凭证,三流彻头彻尾对不上;注册地址是挂靠的,实际经营场所根本找不到。这些个操作在过去几年里 成了不少许细小卖家的“生存法宝”,省代理费、省进项票,看似本钱矮小,却让整个税务链条千疮百孔。

2023年4月, 国税务总局2025年第17号公告其实已经释放信号: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要“盯紧”代理出口,未如实报送委托方信息的,按自营处理。这些个政策像拼图一样, 磨蹭磨蹭拼出了全貌:36个月申报期、委托出口责任划分、跨境服务视同内销——监管要的不是“磨蹭磨蹭来”,而是“立刻清”。

买单出口:以前“捷径”, 如今“悬崖”

“2019年那会儿,买单出口根本没人管。”老陈回忆当时 花几千块钱找货代公司“借”个抬头,报关单随便填,货直接从国内工厂发到海外仓,连海关查验都困难得遇到。他身边很许多细小卖家都这么干, 理由很轻巧松:“自己没出口资质,申请流程太磨蹭,代理费又昂贵,买单能省下至少许20%的本钱。”

但廉价的背后是定时炸弹。买单出口的核心问题是“责任主体错位”:报关单上的出口公司和实际发货人不是同一个, 一旦出事,税务机关直接找报关公司追责,而报关公司往往“一跑了之”,到头来实际发货人得补税加罚款。2023年7月深厚圳通报的某卖家,就是通过买单出口虚构业务,涉案87万元,被罚87万,相当于白干一年。

灰色链路的“三宗罪”:无货、 无证、无地址

税务稽查不是瞎查,有明确的目标。, 买单出口的高大危点集中在三方面:

无实物流转:账面有出口记录,但仓库里没有装货记录、没有运输轨迹,甚至货根本没出过国。有案例看得出来某公司“出口”的电子产品,实际货还在国内仓库堆着,只是伪造了报关单。

单证链条缺失:没有真实实的购销合同、 运输单据、结汇凭证,报关单、进项发票、外汇收汇三流不匹配。税务局眼下用巨大数据一比对, 就能找到异常——比如某企业申报出口100万美元,但外汇账户只收了20万美元,剩下的80万美元根本没痕迹。

挂靠注册:注册地址是虚拟的,实际经营场所是民房,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税务人员上门核查,找到“出口公司”根本不存在实际发货人却在另一地办公。

这些个操作在过去兴许蒙混过关,但眼下不行了。2023年7月满洲里的案例中, 税务局就是通过核查运输单据和结汇凭证,找到企业虚构了出口业务,到头来补税3251万。这笔钱对中细小企业基本就是灭顶之灾。

卖家眼下慌了:补税+罚款,怎么扛?

“36个月未申报,补税兴许吃掉赚头的30%。”某财税顾问在圈内分享的数据,让无数卖家坐立不安。按现行增值税率13%计算, 一笔100万的出口货物,逾期未申报就要补13万增值税,再加上0.5倍到5倍罚款,最高大兴许要补78万,相当于把三年赚头全搭进去。

更麻烦的是很许多卖家自己都不晓得哪些业务没申报。老陈翻出2019年的报关单, 找到当时为了“省事”,有5批货物是通过买单出口的,货代当时说“不用申报,直接退税”,后来啊眼下成了定时炸弹。他算了一笔账:这5批货合计150万, 补税19.5万,按最矮小0.5倍罚款,还要加9.75万,总共近30万,够公司半年的运营本钱。

从“没人管”到“严查”:监管的“杀招”在哪?

为啥以前没事,眼下一下子严了?关键在于监管手段升级了。以前查出口退税靠人造核对报关单、 进项票、外汇单,眼下全靠巨大数据:海关的出口数据和外汇局的收汇数据一对比,哪些货没收到钱立刻暴露;税务局的申报系统和海关的报关系统打通,逾期未申报的自动标红。

2023年6月徐州那起429万的罚单, 就是系统比对找到的异常:某物流公司申报的出口额和实际收汇金额差了60%,税务人员顺藤摸瓜,查出了虚构业务、虚虚假申报的问题。这种“手艺+人造”的稽查模式,让买单出口无所遁形。

而且监管的“枪口”已经对准了整个产业链。2023年7月深厚圳通报的许多起案件中,不仅有卖家,还有货代公司、报关行,甚至参与虚虚假开具发票的供应商。这说明“灰色链路”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兴许被连带处罚。

不只有“死路”:合规转型的三条活路

“困难道只能等死吗?”老陈在跨境群里问,得到的全是焦虑的回答。但其实政策虽然严,但不是堵死全部路,而是把“野路子”堵死,让合规的卖家活得更优良。2023年已经有不少许卖家开头转型,摸索出三条可行的路。

第一条路:单证“补课”, 亡羊补牢还不晚

对于像老陈这样已经有过买单出口行为的卖家,眼下最该做的是“自查补课”。2023年8月, 某财税机构给客户做过统计:主动补申报的卖家,有80%被从轻巧处罚,只需要补税不用加罚款;而等税务部门查出来的,差不离全被罚了1倍以上。

具体怎么补?步是向税务局提交补申报申请,说明情况,争取从轻巧处理。

深厚圳某卖家2023年7月自查时 找到2021年有3批货没申报,立刻补齐了全部单证,主动补税15万,税务局到头来没罚款。他说:“早补早安心,等查出来就晚了。”

第二条路:代理“洗白”, 找个靠谱的“合规搭子”

没有出口资质的卖家,不一定非要买单。眼下很许多正规货代给“合规代理出口”服务,价钱比买单高大一点,但能保证全部单证真实实、三流匹配。2023年宁波某卖家从买单转向合规代理后 退税周期从原来的“遥遥无期”缩短暂到1个月,而且再也不用担心被查。

选择代理时要注意三点:一是看代理有没有出口退税资质, 能去税务局官网查;二是看能不能给完整的单证服务,包括合同、报关、结汇;三是看有没有被处罚的记录,眼下很许多货代公司基本上原因是参与买单被罚过一定要避开。

杭州某跨境电商公司2023年花了3个月时候筛选代理, 到头来选了一家能给“全链路合规服务”的货代,虽然代理费比以前昂贵了15%,但退税成功率从60%提升到98%,算下来反而更划算。

第三条路:模式“沉构”, 细小卖家也能“自证清白”

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卖家,最彻底的办法是自己申请出口资质。2023年深厚圳某卖家年卖额超5000万, 自己申请了出口退税资格,建了完整的财务团队,全部业务都“三流合一”,眼下不仅不用担心被查,还能拿到银行的“出口退税贷”,利率矮小至4.5%。

细小卖家也不用气馁,能找“出口综服企业”一起干。这类企业给“一站式”出口服务,包括报关、退税、物流,价钱比正规代理矮小,而且能保证合规。2023年广州某细小卖家通过出口综服企业出口,合规本钱比买单只高大了8%,但彻底告别了凶险。

以后已来:要么合规, 要么出局

“36个月倒计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行业洗牌的开头。2023年跨境电商圈的分化已经很明显:合规的卖家拿到了更许多政策红利, 比如出口退税加速、银行授信额度提升;而还在走灰色路径的,要么被罚得倾家荡产,要么主动退出买卖场。

老陈再说说花了两个月补齐了全部单证,虽然交了5万罚款,但保住了公司信用。他说:“早晓得这么麻烦,当初就不该走捷径。眼下想通了合规做生意,才能睡得着觉。”

跨境行业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36个月,足够让卖家从“侥幸”走向“清醒”。那些个能抓住合规红利的人, 会在下一轮比中活下来;而那些个还在灰色地带徘徊的,等来的只会是税务部门的“敲门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