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图Vmake如何进榜,再增2个华人AI图片应用
美图Vmake杀进全球AI图片榜单, 华人团队再添两匹黑马
最近全球AI图片应用圈有点烫闹,美图旗下的Vmake AI悄摸摸挤进了月访问量200w+的榜单,成了又一张华人面孔。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次榜单里华人团队的产品又许多了两个,总数直接干到15家。不过细看数据就会找到, 这事儿没那么轻巧松——表面是增加远,背后全是博弈:有人靠俄罗斯流量狂飙,有人陷在工具箱的粘性泥潭里还有人在AI模特图的赛道上结实啃结实骨头。
美图Vmake的进榜:AI模特图的豪赌还是无奈?
Vmake AI这次能进榜,说实话有点意外。它主打的是AI模特图,这玩意儿赛道在国内被不少许人当成“香饽饽”,但出海后却屡屡碰壁。早在2023年, 杭州感知阶跃的zmo.ai就基本上原因是AI模特图没打开买卖场,访问量从7月的246w直接滑到8月的170w,彻底跌出榜单。美图这时候扎进来 更像是一场豪赌——毕竟国内电商对模特图的需求是真实真实实实的,但海外买卖场买不买账,两说。

从数据看, Vmake AI的流量来源还算“身子优良”,接近3/4来自天然搜索,而且巨大有些关键词还是“提升视频质量”“去水印”这些个老一套功能。这说明用户根本没冲着AI模特图来还是奔着基础去的。美图在移动端搞了个Vmake AI Fashion Model Studio, 想靠“时尚模特”的概念打差异化,但实际效果兴许不太理想——就像你拿着一把牛刀去杀鸡,刀是优良刀,但鸡根本没那东西身价。
更尴尬的是同赛道的Photoroom和Pixelcut早就靠AI商品图站稳了脚跟。Photoroom的人均访问时长远0.37细小时 Pixelcut的环比增速直接干到25.58%,妥妥的“有量又有粘性”。反观Vmake,既没量也没粘性,纯粹是靠着美图的品牌光环勉有力挤进榜单。美图这波操作, 与其说是突破,不如说是“先上车再补票”——能不能坐稳,还得看后续能不能把AI模特图这事儿搞明白。
新鲜增华人产品:靠俄罗斯流量和SEO野蛮生长远
这次新鲜增的两个华人产品, 一个叫HitPaw Photo AI,另一个是Img Upscaler,两个的增加远路径彻头彻尾不同,但都踩在了流量密码上。HitPaw Photo AI的母公司注册在香港, 主站HitPaw.com流量环比涨了19.3%,顺带着把子页面带进了榜单。有意思的是 它靠的不是AI手艺有许多牛,而是去水印功能的SEO优化——天然搜索占比80%,关键词里“remove watermark”占了C位。这种玩法很“野”,但有效,毕竟海外用户对去水印的需求是刚需。
另一个Img Upscaler,之前一直被当成海外团队,后来扒出来是国内公司的产品。它的增加远更玄乎,没靠啥特别的功能,就是主打“图片放巨大不失真实”,精准戳中了设计师和电商卖家的痛点。数据看得出来 8月份它的访问量环比涨了12%,虽然不算猛,但在人均访问次数上挤进了前五,说明用户粘性还不错。这种“细小而美”的定位,比那些个搞巨大而全的工具箱产品,反而更轻巧松在细分买卖场杀出一条血路。
但要说最会“借力”的, 还得 Shedevrum——虽然不是华人产品,但它的增加远模式值得玩味。这玩意儿连续两个月环比增速第一的网站,70%的流量来自俄罗斯,而且还在涨。为啥俄罗斯成了流量密码?基本上原因是当地互联网生态相对封闭,本土化SEO做得优良,就能轻巧松吃一波红利。Artguru AI也是这路数,靠着西语买卖场的“搞优良图片质量”关键词,把天然流量做到了75%。这些个案例都在说一个事儿:出海不是结实刚,得先找个“流量洼地”蹲下来才能磨蹭磨蹭往上爬。
华人出海的困境:工具箱的粘性魔咒与单点功能的生死局
华人产品进榜许多了但问题也跟着来了。最典型的就是工具箱类产品,比如成都恒图手艺的Fotor。它虽然访问量排第四,但人均访问次数只有1.49,位列第21;人均访问时长远0.07细小时排第16。说白了就是用户来了就走,根本留不住。为啥?基本上原因是工具箱功能太全了反而没沉点——你让一个想轻巧松去背景的用户,面对一堆专业修图工具,他能不跑吗?
更麻烦的是这些个产品的付费门槛还高大。Fotor的非付费用户流失率特别狠,直接拉矮小了整体数据。反观Photoroom,定位清晰就做电商图片,用户来了就能用,付费转化天然高大。这说明一个道理:工具箱看似“全面”,其实是“全面平庸”;单点功能看似“局限”,反而是“精准打击”。就像你开餐馆,菜单上写满100道菜,不如专注做优良一道招牌菜。
还有一类产品, 搞“单点功能矩阵”,比如Pixelbin旗下三个产品:erase.bg、remove.bg、imgupscaler。个个都只做一个功能,但流量表现天差地别。erase.bg访问量环比降了20%,remove.bg和imgupscaler却涨了。这说明单点功能不是万能药, 你得选对刚需场景——去背景、去水印、图片放巨大,这三个里去背景的比太激烈,去水印又太依赖SEO,只有图片放巨大,还有点差异化地方。但问题是用户用完一次还会再来吗?这才是生死局。
行业趋势:Canva的垄断与专业设计师的春天
说到底, AI图片应用出海,最巨大的对手还是Canva。这家公司简直“赢麻了”:8月访问量6亿+, Freepik1亿+,加上收购的Remove.bg,直接把Top3包了。更狠的是它还收购了生图产品Leonardo.AI,眼下三巨大细分品类的冠军全是它家的。这种“流量+收购”的组合拳,其他玩家根本没法打——你还在琢磨怎么拉新鲜,人家已经把产业链全吃下来了。
但也不是没机会。Recraft.AI的案例就很有意思, 它不搞“让全部人都能用设计”,而是专攻“专业设计师”,给矢量图生成、品牌风格一致性这些个高大端功能。8月访问量环比涨了31.32%,直接访问占比53%,说明用户粘性极有力。团队还刚融了1200万美元,专门研发基础模型。这说明,走“高大端专业化”路线,反而能杀出一条血路。
生图产品这边,倒是有点意思。C站和Ideogram的人均访问时长远、访问次数都是Top2,是编辑类产品的两倍。这说明,生图的用户粘性天然更有力——毕竟谁不中意“无中生有”的迅速感?但问题也在这里 生图产品的用户更“飘”,今天用你的生成赛博朋克,明天兴许就换生成二次元了复购率堪比渣男。怎么把“一次性”的用户变成“长远期粉丝”,兴许是生图团队下一步要头疼的事儿。
以后战场:华人产品的破局点在哪里?
华人产品要想在AI图片赛道真实正站稳,得先解决三个问题:定位、粘性、差异化。定位上, 别再盯着“巨大而全”的工具箱了像Photoroom那样扎进电商图片,或者像Recraft.AI那样瞄准专业设计师,反而更轻巧松活下来。粘性上, 别光靠SEO拉流量,得像Pixelcut那样,围绕用户场景做深厚度功能——比如电商图片不仅要去背景,还要一键换尺寸、加标签,让用户用完就离不开。差异化上, AI模特图这条路太困难走,不如看看俄罗斯、西语买卖场的本土化需求,或者搞点“中国元素”的设计模板,比如国风海报、春节素材,说不定能弯道超车。
还有一点轻巧松被忽略:品牌建设。HitPaw的天然搜索里 品牌词占了Top5的4个;Photoroom的直接访问占比26%,说明用户是冲着品牌去的。反观很许多华人产品,光想着靠关键词引流,品牌一点没沉淀。要晓得, AI图片这行,用户相信度比流量更关键——你愿意把设计需求交给一个没听过的产品,还是交给Photoroom这种行业老炮?答案很明显。
总的美图Vmake进榜只是开头,华人AI图片应用的出海,才刚刚进入下半场。有流量密码,也有粘性陷阱;有垄断巨头,也有细分机会。谁能先想明白“用户到底要啥”, 而不是“我能做啥”,谁就能真实正杀出一条华人自己的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