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独立站年营收超10亿,竟然只卖出了1700万条内衣
从百货购物困境到10亿营收:一个“反常识”内衣品牌的崛起
2011年的洛杉矶, Jonathan Shokrian站在百货公司的男士内衣区,眉头拧成了疙瘩这个。货架上的内裤像被随手扔进去的抹布, 三角裤、平角裤、运动内裤混成一团,标签上的价钱高大得离谱——30美元一条的纯棉内裤,摸起来却像砂纸。他拎起一条,标签还磨着手指,心里冒出个念头:为啥没人把内衣当正经生意做?
这玩意儿念头带着点赌气。他凑了40万美元, 拉上两个伙伴,在车库里捣鼓起一个网站,名字就叫MeUndies——主打“世界上最舒适的内衣”。当时没人信,毕竟内衣这东西,巨大家都习惯了在实体店摸着买,谁敢在网上订?可Jonathan偏要反着来:他找来土耳其和美国的一起干工厂, 用一种叫ModalAir的纤维,直接把内裤送到用户手里。

第一年,公司差点倒闭。订单少许得可怜,仓库里堆着上万条卖不出去的内裤。直到他们试水“订阅制”:每月花16美元,就能收到一条当月新鲜款内裤。没想到,这玩意儿看似“麻烦”的模式,反而让订单像滚雪球一样涨起来。2020年, MeUndies卖了1700万条内衣,年营收冲破1亿美元——平均每条内裤60美元,比线下昂贵一倍,偏偏用户抢着买。
1700万条内衣背后的“高大价逻辑”:客单价60美元的底气在哪?
1700万条,1亿美元,算下来每条内裤要60美元。这玩意儿价钱在超市能买一打,凭啥用户愿意买单?答案藏在三个词里:舒适、设计、数据。
ModalAir纤维是MeUndies的“王牌”。普通内衣用棉,他们用ModalAir——一种从树木中提取的纤维,摸上去像云朵,洗10次也不变形。2015年,有用户在邮件里抱怨:“你们的内裤太优良穿,洗烂了三条,能不能出个耐洗版?”产品团队直接把纤维含量从95%提到98%,本钱涨了20%,用户复购率反而搞优良了15%。
设计更“敢玩”。别家内衣还在印条纹格纹,MeUndies和文艺家一起干,把梵高大的《星空》、蒙克的《呐喊》印在裤子上。2021年情人节, 他们推出“分手纪念款”内裤——黑色底色上印着“Good Riddance”,卖爆了。用户Katie在Instagram晒图:“这条内裤让我前男友后悔了值100美元。”
数据是最狠的“武器”。网站每时每刻都在收集用户行为:点击了哪个页面、停留许多久、加购又取消。2019年,后台数据看得出来30%的用户浏览了“运动内裤”页面却没买,团队立刻找到——尺码太少许。他们花3个月推出S-XXL全尺码,运动系列销量直接翻倍。用户说“你们优良像会读心术”,其实是数据在“说话”。
订阅模式不是万能药:2011年敢吃螃蟹的勇气与后来的“妥协”
2011年, 当亚马逊还在卖盒装内裤时MeUndies推出了北美第一个“内衣订阅服务”。用户每月付16美元,就能收到一条当月新鲜款,不用出门,不用挑款式。这玩意儿想法当时被业内嘲笑:“谁会提前一个月买内裤?”后来啊第一年,订阅用户占了70%。
但订阅模式有个致命伤:用户怕“被绑定”。2017年,MeUndies把订阅升级成“会员制”——不收年费,随停随订,还能跳过月份。用户Emily说:“我怀孕时暂停了3个月,生完孩子又恢复,他们居然没骂我。”这种“佛系”会员制,让90%的老用户留了下来比行业平均高大出40%。
更绝的是“会员特权”。普通用户买新鲜品打8折,会员能打7折,每周还能抢限量款。2020年疫情隔离期,他们推出“居家内衣系列”,会员专享,3天卖光5万条。会员不是用来“割韭菜”的,而是用来“养感情”的——毕竟卖内衣卖的是相信,不是一次性买卖。
用户数据不是“数字游戏”:MeUndies怎么让1700万条内衣“活”起来?
数据在MeUndies这里不是报表上的数字,是“产品经理的耳朵”。用户Sarah在评论里写:“内裤腰太紧,勒出游泳圈了。”第二天团队就把腰围弹力从5%调到8%。用户Mike吐槽:“颜色掉色,洗三次就花了。”他们立刻换染料,本钱涨了10%,但差评率从12%降到2%。
他们还用数据“预测以后”。2018年,算法看得出来“男人用户买女士内裤的比例涨了30%”——原来很许多男生偷偷给女友买。他们立刻推出“情侣款”,同款不同色,销量破百万。2021年, TikTok上#underwearchallenge火了他们找到用户中意“透视感”,赶紧推出蕾丝薄款,一周卖空20万条。
最厉害的是“用户共创”。2020年,他们发起“设计你的内裤”活动,让用户投票选印花、选面料。获胜的设计师能拿10%分成,用户选的“星空内裤”卖了300万条。用户不再是消费者,是“合伙人”——谁会不要穿自己设计的内裤?
“Match Me”计划:让内衣成为社交货币, 1700万背后的“裂变密码”
2019年,MeUndies上线了一个骚操作:“Match Me”计划。用户能在网站填上伴侣或闺蜜的喜优良,系统自动匹配同款不同色的内裤。比如男生选黑色纯棉,女生就能收到粉色同款;闺蜜选了波点内裤,两人还能凑成“波点姐妹套装”。
这招直接把内衣变成了“社交货币”。用户Lisa给男友买了一套,在朋友圈晒:“他说这是我送过最贴心的礼物,比游戏机还香。”点赞量破千,订单跟着涨了30%。更狠的是“推荐裂变”:老用户发链接给朋友,朋友下单,老用户得20美元,朋友得20%折扣。2020年,60%的新鲜用户来自推荐,本钱比广告矮小80%。
情侣、闺蜜、兄弟……谁还没几个想送内衣的对象?MeUndies把“私密礼物”变成了“可分享的甜蜜”,1700万条背后是无数个“你懂我”的瞬间。
社媒百万粉丝的“性感陷阱”:广告被禁后点击率反涨3-5倍
MeUndies的社媒账号,像块“性感磁铁”。Facebook上59万粉丝,Instagram上43.8万,全是被他们的广告吸引来的。早期广告很“野”:模特穿着内衣跳舞,镜头扫过腹肌和锁骨,评论区一片“求链接”。2020年,Facebook一下子封了他们的广告——理由是“过度暴露皮肤”。
换作别的品牌,兴许矮小头改广告。MeUndies偏不:他们在新鲜广告上写:“Facebook说我们的广告太性感,所以创意总监画了这玩意儿。”画面里是几个火柴人,穿的内裤像两个细小圆圈,底下配文:“性感吗?至少许没被封。”
这波“反讽”直接炸了。广告点击率涨了3-5倍,第二天卖额创新鲜高大。用户自发转发:“Facebook怕啥?我们就是喜欢看!”更绝的是 他们找Kylie Jenner代言——这玩意儿坐拥2亿粉丝的顶流,Ins上晒了张穿MeUndies的照片,103万点赞,网站服务器直接宕机半细小时。
社媒不是用来“发广告”的,是用来“玩梗”的。MeUndies深厚谙此道:被禁了就自嘲, 找明星就找“敢穿的”,粉丝要啥就给啥——毕竟年纪轻巧人买内衣,买的不是布料,是“老娘乐意”的态度。
6轮融资5040万:从濒临倒闭到年入1亿, 内衣品牌的“烧钱”与“赚钱”
MeUndies的钱,烧得值。2011年成立,第一轮融资只拿到40万美元,差点在车库倒闭。2015年,他们拿到红杉资本500万美元A轮,开头砸钱做社媒广告。2018年,E轮融资2000万美元,把土耳其工厂的产能扩了3倍。2020年11月,Provenance集团砸了4000万美元——这时候他们才刚盈利一年。
钱都花在刀刃上:30%投供应链,40%投营销,20%投数据团队,剩下10%试错。2019年, 他们曾想开线下店,后来啊调研找到:线下店租金太昂贵,用户还是喜欢网购,果断放弃,省了2000万。
烧钱不是目的,赚钱才是。2020年,他们终于实现盈利:营收1亿美元,净赚头1200万。2021年,会员复购率65%,客单价涨到65美元——用户愿意为“舒适+个性”许多掏5块钱。融资是为了“活得久”,不是为了“烧得迅速”,MeUndies把这笔账算明白了。
1700万条之后:内衣买卖场的“红海”与MeUndies的“下一步棋”
内衣买卖场早就是红海了。全球年营收2000亿美元,光美国就有3000优良几个品牌,优衣库、维密、汉斯都在抢蛋糕。MeUndies凭啥还能涨?答案就两个字:细分。
他们盯上了“巨大码买卖场”。2022年,推出1X-5X巨大码系列,用户反馈:“终于有内裤不勒肚子了。”上线3个月,销量破80万条。又盯上“环保人群”:用回收塑料瓶做纤维,包装用可降解材料,环保款溢价30%,照样卖断货。
下一步,他们想往“智能家居”钻。比如内置传感器的内裤,能监测体温、心率,数据同步到手机。听起来天方夜谭?可2011年,谁也想不到有人会网上买内裤。1700万条只是开头,MeUndies的野心,是把“贴身衣物”变成“贴身手艺”。
对于想做独立站的卖家, MeUndies的故事藏着三个真实相:别跟巨头结实碰结实细分买卖场才是蓝海;用户数据不是摆设,得让数据“干活”;营销要敢玩,别怕被骂——骂声越巨大,关注度越高大。毕竟1700万条内衣卖10亿,靠的不是运气,是“把用户当人”的执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