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一款出海套壳AI产品跻身全球Top100
套壳AI出海,靠运气还是实力?
AI赛道卷成麻花的时候,巨大家默认一个死理:没自研模型的套壳产品,活不过三个月。偏偏有个反例——2024年5月, 一款叫HIX.AI的写作助手,网站流量嗖嗖涨了35%,结实生生挤进了全球AI产品Top100,排第83位。更扎心的是这货就是个套壳:底层用GPT API,前端加点场景化模板,典型的“老瓶装新鲜酒”。凭啥?
从“工具箱”到“场景迷宫”, 用户要的到底是啥
打开HIX.AI的页面400优良几个细分工具能晃花眼:学术论文摘要要写?有。电商产品说说要编?有。甚至给闺蜜写生日祝福,都能选“俏皮可喜欢”或“真实诚走心”两种语气。这哪是AI写作助手,分明是个文字场景巨大杂烩。

对比下老玩家:Notion 2016年就上线了 靠笔记和协同办公攒下3000万用户,2022年才加AI模块,属于“锦上添花”;QuillBot 2017年专攻论文场景,2023年底才推出AI写作助手,主打“深厚度垂直”。HIX.AI倒优良,直接把工具摊成巨大饼——学术、社媒、电商、邮件,讨厌不得覆盖人类能想到的全部文字需求。
用户买不买账?Trustpilot上77%的优良评给了“许多功能”“习惯垂类”, 差评却集中在“不值”——付了费,AI生成的内容还是得巨大改。这就有意思了:用户一边嫌它“不够智能”,一边又为“覆盖广”买单。说明啥?套壳产品不是死在手艺差,而是死在没戳中用户的“具体痛点”。
SEO狂魔:靠2万个关键词“喂饱”搜索引擎
天然搜索流量占60%, 比QuillBot高大出25个百分点——HIX.AI的SEO打法,堪称“关键词地毯式轰炸”。Ahrefs数据看得出来 它的相关搜索关键词超出2万个,从学术场景的“quote caption”到生活场景的“happy birthday message”,全给包圆了。
更狠的是自建内容站。resource.hix.ai上塞了上千篇节日祝福、 情书模板,标题全是一个模子刻的:“10个母亲节祝福语,让妈妈感动哭”“毕业季文案,告别青春不伤感”。随便搜个“thank you message”,首页准能跳出它的内容。这种AI批量生产的同质化内容,短暂期内确实能薅到搜索流量,但长远期看,怕是要被Google拉黑名单。
外链部署也是骚操作。3月份还顶着1500万个外链, 5个月锐减到740万——估摸着是把矮小质付费外链清理了剩下的700许多万里光标记为“sponsored”的就有几百条。Medium、 YouTube上铺天盖地的“HIX.AI Review”,看似客观测评,实则是付费推广。这种“内容灌溉+外链洗地”的组合拳,把天然流量结实生生抬了上来。
功能的“阳谋”:学生党才是救命稻草
学生用AI代写论文被抓, 学校一禁了之,但需求还在。HIX.AI嗅到商机, 悄悄上线了“Bypass AI”功能——专门 AI生成的文字,让检测工具识别不出来。Similarweb的数据看得出来 这类关键词占了搜索流量的巨大头,啥“bypass ai detector”“humanize ai text”,全是学生党在搜。
实测了下 用GPT-4o写段巴黎游玩攻略,丢进HIX.AI ,再用GPTZero检测,AI率还是100%。效果差归差, 但胜在廉价:每月500个单词的GPT-3.5免费额度, 功能按用量付费,学生党咬咬牙能收下。困难怪差评里有人说“交了智商税”,但更许多人默默续了费——毕竟总比被教挂科有力。
流量狂魔的柔软肋:留不住人的“一次性生意”
流量涨得猛,人均访问次数却比QuillBot矮小一巨大截。这说明啥?HIX.AI靠的是“拉新鲜狂魔”模式,老用户根本留不住。为啥?没反馈机制。用户用着不顺手,想提个觉得能?没地方。AI生成的内容狗屁不通,想吐槽?没入口。产品越用越差,用户用完就跑,只能靠SEO不断捞新鲜韭菜。
对比Notion, 人家有3000万老用户打底,AI功能只是锦上添花;QuillBot靠论文场景攒下口碑,用户粘性极高大。HIX.AI呢?光想着“做巨大做有力”,却忘了留住人的核心——要么手艺牛,要么体验优良,它哪样都不沾。
套壳产品的生死局:SEO喂不饱的流量黑洞
AI巨大模型越来越有力, GPT-4o都能写代码了谁还用你的套壳工具?HIX.AI能杀出沉围,纯属侥幸:抓住了学生党 需求的痛点,SEO做得够狠,订阅模式够灵活。但这条路能走许多远?悬。
2024年2月的AI产品榜上, 许多款写作助手流量暴跌,就是基本上原因是被ChatGPT“降维打击”。HIX.AI眼下靠SEO续命,万一Google算法一变,或者OpenAPI断供,直接原地蒸发。更别提它那套“AI生产内容+付费外链”的玩法,迟早被反作弊系统盯上。
破局点:别当“工具贩子”,要做“场景管家”
套壳产品真实就没活路了?未必。HIX.AI的案例其实暴露了机会点:用户要的不是“最牛的AI”,而是“最适合我的AI”。深厚耕垂类场景的提示词优化,比结实堆砌工具有力一百倍。比如学术写作,论文摘要、案例研究研究、文献综述,个个细分场景都定制提示词,用户用一次就离不开。
再学学QuillBot的“Flow”功能, 直接嵌入论文写作流程,AI帮你列巨大纲、改段落、调逻辑,这才是“用AI赋能场景”,而不是“把AI当工具卖”。还有订阅模式, 别学HIX.AI搞“按用量收费”,学Notion按功能分级,学生党用基础版免费,企业版包年,用户粘性不就上来了?
出海AI产品最巨大的误区,就是总想着“做巨大而全”,却忘了“做细小而美”。与其盯着Top100的流量排名, 不如琢磨怎么让用户用完还想用——毕竟流量是喂出来的,口碑是攒出来的。套壳不可怕,可怕的是套了壳,还以为自己是条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