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3万,海归硕士
月薪3万的海归硕士似乎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只是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几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挑战?

故事的主人公,林悦,是一位从伦敦政事钱财学院毕业的海归硕士。她满怀激情地回到祖国,期望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找到一份月薪过万的干活。只是现实却给了她沉沉的一击。
“投了200份简历,收到3个面试,再说说月薪4500。”29岁的林悦坐在县城人才买卖场门口,翻看着她在伦敦政事钱财学院的毕业证书。三年前,她怀着建设家乡的理想从英国回来如今却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
租房又昂贵又困难、 赶due遇到猪队友、异地恋被戴绿帽、找干活被PUA、上班后没公积金······在这里对琐碎生活的全方位吐槽把身处各地海归的心声凝聚在一起。
海归求职困境:不是留学没用,是你没用
林悦的经历并非个例。根据《2017中国海归有工作创业打听报告》,44.8%的海归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海归觉得实际干活收入远不到个人期望工钱。
张晴,一位在美国留学一年取得商学硕士学位的海归,同样面临着求职困境。她曾在某知名互联网公司担任运营总监,年薪40万。只是回到老家县城后她的简历却成了招聘官眼中的“奢侈品”。
“你的期望薪资写错了。”面试官把简历推回给她。当她确认3万的数字没错时对方笑了:“我们总经理都没这玩意儿数。”更让她困惑的是为啥她的海外经验在国内买卖场并不吃香?
海归转型:从精英到平民, 从城里到乡下
面对求职困境,不少许海归开头反思自己的职业规划。他们意识到,要想在比激烈的买卖场不偏不倚足,非...不可转变思路,从精英到平民,从城里到乡下。
林悦就是这样一个转型的典型。在经历了半年的求职碰壁后她找到县城的真实实需求:全部岗位都要求“30岁以下”。于是她决定放下身段,从基层做起。
如今 林悦创建的“新鲜农人孵化营”已帮37家农户实现线上卖,单个果农最高大月增收2万元。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海归转型给了新鲜的思路。
专家觉得能:返乡有工作不是降维打击, 而是能力沉构
求职专家指出,返乡有工作不是降维打击,而是能力沉构。与其抱怨“庙细小容不下巨大佛”,不如思考怎么把巨大城里的经验转化成县城需要的解决方案。
数据看得出来今年已有27.3%的北上广深厚职场人尝试返乡有工作。但县城有工作买卖场呈现两极分化:手艺工人月薪过万却一人困难求,白领岗位挤破头却薪资腰斩。
月薪3万的海归硕士们,唯有不断学、提升自己,才能在职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