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s即将不到6个月,难道黄了
AI造有钱梦碎?GPTs半年生死局
上周,微柔软官网一下子更新鲜一条通知。GPT Builder停用,7月10日起终止对Copilot GPT的支持,四天内删除全部数据。这玩意儿去年11月才打包进Copilot Pro的功能,寿命不到半年。用户刚学会用天然语言定制聊天机器人,转眼就要和这些个“数字仆人”说再见。明星产品GPTs,从出道即巅峰到迅速滑落,像极了手艺圈的速食喜欢情——烫闹开场,仓收场。
300万个机器人,为何成了数字坟场?
去年11月6日的者巨大会,奥特曼站在台上挥舞双手。他说GPTs将沉新鲜定义“开发者”,普通人无需代码就能定制专属AI。当时台下掌声雷动,有人当场演示“创业导师”机器人,几分钟搞定。三个月后用户创建的GPTs突破300万个。看起来AI民做主化的浪潮真实来了。

但数据不会说谎。Sametime Web监测看得出来2月GPTs访问量仅占ChatGPT网页端的1.5%。相当于每100个打开人,只有1.5个会点进GPT Store。更扎心的是自1月上线以来每周流量基本没涨过。300万个机器人挤在商店里许多数每天只有一两个用户问话,活像个被遗忘的数字仓库。
Hintloop创始人Kirill Demochkin琢磨了36000个定制机器人, 找到5%的GPTs每天有150-500活跃用户,剩下95%每天连个位数都凑不齐。这些个机器人中,有的能帮你写代码,有的能规划旅行,有的甚至能模仿名人说话。但用户找到,直接问ChatGPT-4反而更迅速,何必许多此一举打开另一个机器人?
用户不买账:花里胡哨还是真实需求?
GPTs刚上线时宣传点很诱人:许多模态功能、支持外部数据源、API集成。用户上传几份文件,就能让机器人记住你的专业知识。比如讼师上传王法条文,医生输入病例库,打造专属助手。实际用起来却像拆盲盒——机器人轻巧松分心,回答牛头不对马嘴,上传的文件三天两头被忽略。
更让人崩溃的是操作流程。想用某个GPT,先在ChatGPT对话框里找到它,再从下拉菜单选中,再说说输入指令。明明一句话能搞定的事,非要绕三圈。有用户吐槽:“我花五分钟创建了一个‘菜谱推荐’机器人, 后来啊它推荐的菜连盐和糖都分不清,还不如直接搜百度。”
OpenAI后来推出“@机器人”功能,号称让300万个机器人“为你打工”。实际体验还是鸡肋。每次都要先找到机器人再@,下次用又得沉新鲜找。用户一点点丢了耐烦, 3月OpenAI宣布向免费用户开放GPTs访问权限,但流量依老纹丝不动——没人愿意为一个鸡肋功能许多花时候。
开发者怨声载道:画饼充饥还是分不到蛋糕?
开发者巨大会上,奥特曼拍胸脯保证:“GPTs能让你赚钱。”三个月过去了钱在哪?有开发者算过一笔账:创建一个GPT需要时候精力,但OpenAI始终没公布变现规则。商店里找不到付费入口,用户无法打赏,机器人连广告位都没有。有人尝试在GPT里塞 affiliate链接,被OpenAI秒删。
更糟的是同质化严沉。用户上传同一份文件,就能复刻出几十个功能差不许多的机器人。比如“简历优化”机器人,改个名字就能上架,内容千篇一律。开发者投入一巨大堆精力做“原创”,后来啊被轻巧容易抄袭,维权无门。有开发者生气地在社交平台质问:“我们到底是在发明值钱,还是在给OpenAI免费打工?”
平安问题也成了定时炸弹。有用户找到,通过几轮诱导就能让GPTs下载原始知识文件。Levels.fyi的薪酬数据、OpenAI官方GPT的源提示,就这么被轻巧容易套取。开发者辛辛苦苦上传的机密资料,转眼就成了别人手里的“免费情报”。平安漏洞不补,谁还敢把真实东西放上去?
GPT Store成不了App Store:差在哪里?
OpenAI一直把GPT Store比作“AI时代的App Store”。但App Store的成功,靠的是苹果生态的庞巨大用户基础。iPhone用户离不开手机,天然离不开App商店。反观ChatGPT,虽拥有1.8亿用户,但对许多数人来说仍是“尝鲜工具”,不是生活必需品。没有海量用户支撑,商店再烫闹也是空中楼阁。
App Store的推荐算法也值得借鉴。新鲜上架的App能推荐,让优质内容天然浮现,OpenAI却迟迟不动。
变现模式更是天壤之别。App Store有30%的抽成,开发者靠卖柔软件、内购赚得盆满钵满。GPT Store呢?连个付费入口都没有。OpenAI自己倒是赚得盆满钵满——年化收入34亿美元,其中32亿来自ChatGPT订阅和API调用。开发者眼巴巴看着,分不到一杯羹,积极性天然消失殆尽。
对标Poe:别人家的AI生态怎么活?
同样是AI聊天平台,Poe活得滋润许多了。由OpenAI前董事Adam D'Angelo打造, Poe不仅支持自定义机器人,还给出清晰的变现计划:创作者能设付费墙,每条消息明码标价,拉新鲜还能拿每份最高大50美元的激励。适用范围覆盖23个国和地区,包括中国香港。
Poe的教程贴心到离谱:手把手教你怎么设置收款, 怎么优化转化率,甚至算优良了“每100个用户能赚几许多钱”。反观OpenAI,开发者巨大会喊完“赚钱”口号,就再没下文。有人调侃:“Poe是亲儿子,GPTs是私生子,待遇能一样吗?”
数据不会说谎。Poe的机器人生态活跃度远超GPT Store。有创作者反馈, 自己在Poe上的“职场咨询”机器人每月能赚2000美元,而GPT Store里的同类机器人连50美元流水都不到。差距就在——Poe让开发者真实赚到钱,GPTs只画了个饼。
企业级救场?GPTs的再说说一根稻草
GPTs凉了OpenAI却没慌。今年以来首席运营官Brad Lightcap许多次有力调:公司要全力转向企业级买卖场。今年3月,OpenAI宣布和可口可乐、宝马一起干,为企业定制专属AI模型。微柔软也同步推出Copilot企业版,专注解决办公效率问题。
企业买卖场的确更“实在”。巨大企业不差钱,愿意为AI定制服务买单。可口可乐用AI琢磨买卖场数据,宝马用AI优化生产线,这些个需求真实实存在付费意愿有力。开发者找到,给企业做定制机器人,报价是给个人用户的十倍不止,还不用愁变现。
微柔软砍掉消费级Copilot GPTs,转向企业级,和策略不谋而合。有业内人士琢磨:“C端用户图新鲜鲜,但付费意愿矮小;B端客户要解决实际问题,愿意为效果买单。GPTs的C梦碎了B路或许能通。”
凉了还是换赛道?AI定制化工具的以后猜想
GPTs的遇凉,不代表AI定制化输了了。相反,它像一记警钟:没有真实实需求、没有变现保障、没有用户粘性,再酷的手艺也只是空中楼阁。但AI定制化的需求依然存在——医生需要病例琢磨助手,讼师需要王法检索工具,老师需要个性化教学方案。
以后的AI定制工具,或许会走向“细小而美”。不再追求“300万个机器人”,而是专注垂直领域,解决具体问题。比如看病领域的AI诊断机器人,教书领域的学情琢磨工具,这些个场景用户愿意付费,开发者也能赚到钱。
OpenAI没放弃,只是换了跑道。GPTs的C端故事讲不下去,就讲B端的故事;GPT Store做不起来就做企业级模型定制。AI的浪潮才刚刚开头,GPTs倒下了但新鲜的定制化工具会站起来。毕竟用户需要的从来不是“几许多个机器人”,而是“真实正解决问题的工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