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商平台Runs在新加坡靠谱吗

新加坡电商新玩家Runs:区块链真能颠覆传统购物逻辑吗

提到跨境电商平台, 大多数人脑子里跳出的可能是亚马逊、Shopee这些老面孔。但近几年,一股带着区块链标签的新势力正在新加坡悄悄冒头,Runs就是其中最扎眼的一个。这家号称去中心化的电商平台, 喊着“把数据还给用户”的口号,试图用一套XKU体验单元和代币经济模型,撬动传统电商的根基。听着挺玄乎,但问题来了:这玩意儿到底靠不靠谱?在新加坡这个金融监管严格的市场,Runs真能玩出花样,还是又一个蹭区块链热度的概念炒作?

从SKU到XKU:_runs.com想卖的不是商品是“体验”

传统电商卖的是什么?衣服、电子产品、家居用品,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_runs.com偏不他们要卖“体验”。创始人Giri Devanur这位在IT行业摸爬滚打了26年的老炮儿,提出了个叫“XKU体验保持单元”的概念。说白了 就是把一次独特的经历——比如前排看板球赛、咖啡庄园溯源之旅、电影首映式后台参观——包装成可交易的“数字凭证”。用户买的不是实物,而是一段专属记忆,这脑洞确实够大。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商平台靠谱么?来看看这个新加坡的项目Runs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商平台靠谱么?来看看这个新加坡的项目Runs

有意思的是XKU比传统电商的SKU多了三个S参数:故事、来源、可持续性。举个例子, 你买的不是普通咖啡豆,而是“跟着印尼农户手工采摘的咖啡豆,附带农户访谈视频,每卖出一袋就捐5美元给环保组织”。_runs.com觉得,这才是Z世代想要的消费,为故事买单,为价值买单。但问题来了这些“体验”真能标准化吗?一个板球迷前排看球的XKU,和另一个粉丝的XKU,价值怎么界定?万一体验没达到预期,退换货怎么在区块链上实现?_devanur说每个XKU都有唯一区块链条形码, 保证唯一性和平安性,但用户要的是“体验”还是“保证”?这中间的鸿沟,_runs.com好像没说透。

区块链技术:真去中心化还是“伪去中心化”噱头

_runs.com的核心卖点,自然是区块链技术。他们宣称平台不存储用户数据,只做“桥梁”,交易全链上可查,不可篡改。听着很平安,很去中心化,但仔细琢磨,漏洞不少。先说说用户注册、支付、售后这些环节,真的能完全脱离中心化服务器吗?区块链处理速度慢、成本高,日常高频交易用链上,用户体验怕是要崩。_runs.com没说清楚哪些数据上链, 哪些数据还在中心化数据库里这种“半去中心化”的状态,本质上和传统平台的数据平安区别不大,换汤不换药。

再说代币经济。用户持有_runs代币才能参与平台所有活动,没有代币就只能用法币。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很多区块链项目都这么干,先发个币,再炒价格,再说说割韭菜。2018年预售阶段,_runs抛出了7500万个代币,还打了30%折扣,这不就是典型的ICO玩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对加密货币监管一直很严,_runs这么搞,合规风险不小。_devanur说区块链让信息共享和验证有了无限可能, 但普通用户在乎的不是“无限可能”,而是“我的钱平安吗?我的隐私真能保护吗?”这些问题,_runs的回答明摆着不够硬气。

新加坡市场:土壤适合区块链电商生长吗

新加坡作为亚洲金融中心, 对区块链技术的接受度确实高,政府也鼓励创新。但高接受度不代表高容忍度,MAS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可一点不松。_runs.com在新加坡注册,想打“新加坡项目”的金字招牌,但能不能通过监管审查,还是个未知数。传统电商平台在新加坡已经深耕多年, 用户习惯早已成熟得让人挑不出毛病。_runs.com凭什么让用户放弃熟悉的平台,去尝试一个用区块链卖“体验”的新东西?靠30%的代币折扣?还是靠“数据隐私”的口号?恐怕都不够。

更关键的是新加坡消费者虽然追求新奇,但更看重实际体验。2018年_runs和印度PVR电影院、 Coffee Day咖啡连锁搞试点,卖“咖啡之旅”“电影首映式”XKU,听起来很酷,但实际转化率怎么样?_devanur没公布具体数据,只说“积极拓展25个国家和125个城市”。但要知道,印度和新加坡的消费习惯差异巨大,在印度跑通的模型,搬到新加坡未必适用。区块链项目最怕的就是“水土不服”,_runs.com的全球化野心,可能有点太早了。

真实案例试点:XKU交易量真的比传统商品高吗

抛开概念,我们得看看_runs.com的实际表现。2018年Q3,他们在印度市场启动了试点,合作方是本土影院龙头PVR和咖啡连锁Coffee Day。根据_runs内部透露的数据, 试点期间XKU交易量比同期的传统商品高出27%,用户复购率达到18%,高于行业平均的12%。这个数据乍一看挺亮眼, 但细想就有问题:XKU是“限量体验”,本身就带有稀缺性,初期可能有尝鲜效应,但长期呢?用户会反复买“前排看板球赛”吗?恐怕不会。传统商品复购率高,是主要原因是有持续需求,XKU的“一次性”属性,决定了它很难成为平台的基本盘。

还有个细节, runs.com在试点时采用了“库存模式”,即先批发买进体验,再零售卖出。比如和PVR合作,包场若干场电影,然后拆分成“首排座位+后台参观”的XKU卖。这种模式听起来像传统电商的“预售”,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根本不沾边。_devanur说后期会过渡到“混合模式”, 让用户自己创建XKU,但用户真的会愿意花时间上传“我的板球赛体验”并定价吗?UGC内容在传统平台都很难做起来更何况需要区块链技术的_runs.com,这步棋走得有点悬。

争议与质疑:_runs.com是下一个风口还是昙花一现

runs.com的出现,在区块链圈和电商圈都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支持者觉得,它用XKU重构了电商价值,用区块链解决了数据隐私问题,是未来的方向。反对者则认为, 所谓的“体验电商”概念太虚,区块链技术实际应用价值不大,本质上还是个披着区块链外衣的ICO项目。两拨人吵得不可开交,但普通用户可能更关心:我在runs.com买XKU,钱平安吗?体验有保障吗?出了问题找谁?这些问题, runs.com的回答总是很模糊,强调“技术先进”“去中心化”,却很少提用户权益保护的具体措施。

更有意思的是 runs.com的创始团队虽然_devanur有26年IT经验,但再说一个三位联合创始人——Artit Wangperawong博士、Carlos Fernandez博士和Sandesh Nanjudappa,背景都是技术出身,缺乏电商运营经验。技术牛不代表懂用户, runs.com可能犯了很多区块链项目的通病:过于理想化,忽视了实际落地中的复杂问题。传统电商经过几十年发展, 早已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runs.com想用一套“体验+代币”的模型颠覆它,难度不亚于让用户放弃微信改用新社交软件。

差异化建议:runs.com要破局还得靠这三板斧

话说回来 runs.com的初心其实挺打动人——让用户掌控数据,让消费更有价值。方向没错,但方法需要调整。如果想真正在新加坡市场站稳脚跟,甚至走向全球,或许可以试试这三招。第一,别总提“区块链”,用户不care技术,只care体验。把“区块链保证平安”藏在背后 把“XKU的独特性”推到前面让用户为“独家体验”买单,而不是为“噱头技术”买单。

第二,合规是底线。新加坡MAS对加密货币的监管越来越严,runs.com的代币经济模型必须透明,不能有“割韭菜”嫌疑。可以学学新加坡本土合规交易所的做法,把代币定位为“平台积分”,而不是“投资品”,降低监管风险。第三,从小众场景切入,而不是一开始就搞“25个国家125个城市”。先深耕新加坡本地高端体验市场, 比如和米其林餐厅合作“私厨晚宴”,和奢侈品牌合作“新品预览会”,做出标杆案例,再慢慢扩张。毕竟体验电商的核心是“信任”,信任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靠一个个真实案例积累起来的。

runs.com的故事,就像区块链技术本身一样,充满了可能性,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它到底是能掀起电商革命的“鲶鱼”,还是只会留下“区块链+电商”概念的注脚?时间会给出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跨境电商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任何想靠“概念”取胜的项目,到头来都会被用户用脚投票。runs.com想靠谱,还得先拿出让用户信得过的“硬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950.html